戊戌变法和康有为只是幌子,光绪和亲信一直想促成清日英三国同盟

2022-06-08     枫叶谈古今

原标题:戊戌变法和康有为只是幌子,光绪和亲信一直想促成清日英三国同盟

#“戊戌政变”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

话剧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里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名义上主导变法的康有为本人既不懂英语,也没有留洋经历。

为什么光绪帝会让“土鳖”康有为来主持变法?

是因为清廷当时真的没有人才了吗?

不是的,事实上清朝当时就有一位二品高官,不但精通英文,而且本人还担任过清朝驻美大使,甚至可以和英国人赫德一块讨论交响乐与华盛顿。

这位大臣就是时任户部左侍郎兼总理衙门大臣的张荫桓。

张荫桓可不仅仅是只懂洋务,他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在当时被“帝师”翁同龢称之为“四绝”;别看张荫桓是捐班出身,但是他还兼任礼部左侍郎,同时翁同龢与他私人通信时,一口一个“吾师”。

甚至在1897年,张荫桓还作为清朝特使,远赴伦敦参加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位六十年庆典。

那么,是不是张荫桓虽然“学贯中西”,但是他本人没有什么变法意识呢?

事实上早在张荫桓担任驻美大使之前的1883年,英国在华外交官就认定张荫桓是当时清朝少数有变革意识的官员。

那么,张荫桓和光绪皇帝、慈禧太后关系怎么样呢?

慈禧太后老照片

张荫桓是得到了慈禧太后赏识,被慈禧太后钦点进总理衙门的,也是慈禧太后亲自任命他为驻美大使的;同时,他在戊戌变法之初,是最受光绪帝信任的大臣,朝野都知道张荫桓才是光绪帝最信任的大臣。

王照称,“张荫桓蒙眷最隆,虽不入枢府,而朝夕不时得参密沕,权在军机大臣以上”,“是时德宗亲信之臣,以张荫桓为第一”。

时人曾记载说:“南海张侍郎曾使外洋,晓然于欧美富强之机,每为皇上讲述,上喜闻之,不时召见……启诱圣聪,多赖其力。”就连政变后流亡日本的梁启超也不否认张荫桓因出使西洋,“皇上屡问以西法新政”。

甚至就是康有为都是张荫桓推荐给翁同龢以及光绪帝的,清代名臣祁世长之孙、军机大臣李鸿藻外孙祁景颐在笔记里向后世披露:“德宗(光绪帝)立意维新……召见时(张荫桓)私有所陈,兼进新学书籍。如康南海之进身,外传翁文恭(同龢)所保,其实由于侍郎密奏也。”

张荫桓

那么,是因为康有为变法的主张和观点让“学贯中西”的张荫桓佩服的五体投地吗?

并不是,张荫桓在自己日记里对康有为评价并不高:

“长素(康有为)屡言谋国自强,而中外形势惜未透辟,席间不免呶呶。”

张荫桓的意思是虽然康有为主张清朝要变法图强,但是他因为没出过国当过官,对世界和朝廷的认识还是太幼稚。

说了这么多,只是想告诉大家一件事情:

戊戌变法时,光绪帝身边已经有了一位精通英文,出使过美国和欧洲,和西方国家关系密切;同时传统儒学功底和诗词也能让翁同龢佩服,还能同时得到慈禧太后以及光绪帝信任,并且很早就被西方在华外交官认为是清朝最有变革意识的官员的出色人才。

光绪帝有了这么一位能摆平方方面面关系,各方面势力都能接受的变法主导者张荫桓,为什么光绪帝还要用没有留过洋,不会英文,也没当过什么官的康有为?

甚至康有为的奏折都是张荫桓代为奏呈给光绪帝的。

李鸿章与张荫桓等人合影

原因在我看来不复杂,戊戌变法和康有为其实都是幌子,张荫桓和光绪帝真正目的是悄悄达成清日英三国同盟。

张荫桓这种出过洋会外语同时又精通儒学的精英不会不知道“挟洋自重”的道理,不会不知道李鸿章在甲午之战失败,淮军和北洋海军被打光后还能指导清朝外交全靠“清俄密约”;

也不会不知道光绪帝想真正甩开慈禧太后“亲政”,必须获得某一个列强强有力的支持。

所以,张荫桓一直在为光绪帝真正“亲政”忙一件事:抛弃清俄密约,促成清日英三国同盟。

张荫桓和光绪帝都知道一旦清日英三国同盟达成,那么日本和英国必定全力支持他亲政,到时候慈禧太后就要真正“靠边站”了。

戊戌变法和康有为只是光绪帝和张荫桓推出来在前台吸引火力的靶子而已。

不过很可惜,慈禧太后和李鸿章段位也很高,过早看穿了光绪帝和张荫桓玩的花样,所以果断阻止了清日英三国同盟。

慈禧太后真的是因为光绪帝罢免礼部六堂官而重新垂帘?别忘了,罢免礼部六堂官时,李鸿章总理衙门行走职务也被罢免了。

更有意思的是戊戌变法失败后,张荫桓是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同时想杀的大臣,那么谁替张荫桓求情的呢?日本驻清大使以及英国驻清大使。

珍妃投井

1900年慈禧太后逃离京城时只处死了两个人:皇宫内是珍妃,皇宫外是被流放到西北的张荫桓。

而1900年后哪谁在为张荫桓平反奔走,不惜威胁清政府呢?

日本驻清大使以及英国驻清大使。

最最有意思的事情是虽然清政府在日本驻清大使以及英国驻清大使威胁下,不得不为张荫桓平反,但是在平反诏书里,清政府连自己的面子都不要,直接在诏书里明说,因为日本和英国强烈要求,所以朝廷给张荫桓平反,恢复他的一切待遇。

当时人看了这份诏书都吐槽说,就算是真的,朝廷也没必要明说啊。

由此可见慈禧太后有多么痛恨张荫桓,这种恨可比恨康有为强烈多了,强烈到了为了不给张荫桓面子,甚至不惜把清朝面子都搭进去的地步。

END

Ps:如果大家对张荫桓和戊戌变法内情有兴趣,可以在留言区留言,我看看要不要展开讲一讲。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14012ab15c87e54ad27b278b8fdcf31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