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芊和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
大家有没有经历过孩子喜欢打人的阶段?
揪住妈妈的长头发不放,
动不动就拿玩具砸大人,
发脾气时对你又踢又咬,
相信很多父母都遇到过孩子这样的行为。
有人觉得小孩子什么都不懂,
不必和他一般计较,
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
但是小孩子下手没轻没重,
我们有时难免被打得很疼,
感觉难以忍受;
也有人认为小孩子不能惯着,
打人的行为不对,必须严肃教育。
可不管是耐心地讲理,还是粗暴地制止,
对孩子似乎并不管用。
如何纠正孩子打人的行为?
很多父母使尽了浑身解数。
前段时间,
一个90后宝妈和2岁儿子“对打”的视频在网上火了。
这位90后妈妈对爱打人的2岁儿子采取了这样的方法:
你打我,我就打你;
你薅我头发,我就薅你头发。
来源:@澎湃视频
即使孩子只有2岁,
妈妈和他对打起来却毫不手软。
这位妈妈说,
由于孩子总爱打自己,怎么说都不听,
她就想让孩子感受一下被打的痛感,
通过让孩子换位思考,制止孩子打人的行为。
来源:@澎湃视频
让人没想到的是,
这位妈妈别出心裁的教育方式,
在网上却迎来了大家的一片点赞。
很多网友对这位妈妈的方法表示支持:
更有一些父母表示,
自己也用过同样的方法教育孩子。
但是,对于孩子打妈妈的行为,
妈妈打回去真的是个好办法吗?
这位妈妈“以暴制暴”教育孩子的行为真的值得提倡吗?
其实,
对于理解力和同理心还很弱的低龄儿童,
他们很难对自己被打疼的行为换位思考,
家长希望通过“打回去”的方法教育孩子,
并不能从根本上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
想真正解决问题,
让孩子改掉爱打人的毛病,
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为什么孩子会有这样的行为。
1、对于小月龄的宝宝,“打人”是一种探索。
在宝宝两岁前,
大动作和精细动作发育很不完善,
他很难控制自己动作的力度和速度。
很多时候,
宝宝对妈妈拽头发,
抠鼻孔和戳眼睛的行为,
并不是因为他要打人,
而是他在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探索。
美国《心理学前沿杂志》中有这样一个实验,
研究人员用玩具对24 个 2~6 个月大的婴儿进行追踪研究,
直到他们一岁。
结果发现,随着年龄增长,
婴儿用手的方式也在变化
一开始是用小拳头、手背去碰玩具,
慢慢变成用手掌、手指去触摸,
直到后来用力去抓握。
对于小宝宝来说,
不管是轻轻地碰触,
还是看起来有些粗暴的抓和打,
只是他们想去探索事物的行为,
而不是真的想打人。
2、对于稍大一点的孩子,“打人”是为了表达情绪。
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
很多家长都经历过“Terrible Two”的阶段,
俗称“可怕的2岁”。
在这个阶段,
很多孩子会表现出喜欢打人的行为,
文章开头的那个新闻中,
喜欢打妈妈的宝宝就是2岁左右。
这是因为这个时期,
孩子的智力和情感发育相比之前有了大幅提升,
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萌发,
可语言能力却跟不上。
当孩子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时,
就会又气又急,
用打人的行为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他拽你的头发,
可能想阻止你和别人的谈话,引起你的注意;
他用玩具砸你,
可能是要告诉你他感到无聊,希望你陪他玩耍;
他对你又踢又打,
可能是因为你拿走了他爱吃的东西,他在表示反抗。
所以,孩子“打人”并不等于攻击行为,
作为父母,我们先不要着急给他扣上一个“暴力倾向”的帽子。
知乎上曾经有一个热度很高的问题,
浏览量高达百万。
一位网友提问:
“被自己3岁的孩子用玩具打疼了,
然后就很暴躁,
想打回去该怎么办?”
来源:@知乎
因为孩子玩闹起来没轻重,
在被孩子打疼的一瞬间,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肯定和这位网友相同,
就是很想打回去。
虽然这样可以立刻制止孩子的暴力行为,
但从教育孩子的角度,
“以暴制暴”的教育最终只会毁掉孩子。
1、“以暴制暴”,效果短暂。
朋友5岁的儿子乐乐是个脾气暴躁的小孩,
周末去她家做客,
乐乐一言不合就对妈妈又抓又打。
朋友又哄又劝都无济于事,
结果爸爸的一顿暴揍让他恢复了安静。
朋友说:
“我也知道这样不好,但别的都没效果啊。”
用一种暴力行为制止另一种暴力行为,
虽然有效果但绝对不会长久。
因为孩子停止打人不是不想打了,
而是对自己打不过的现实进行妥协,
这样他反而会认为,
打人是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
等他有足够的力量反抗时,
更会表现出以大欺小、以强欺弱的暴力行为。
2、“以暴制暴”,提供了错误示范。
我们常说,
在家庭教育中,
身教大于言传。
以暴制暴,只会给孩子提供错误的行为示范。
可能孩子只是无意中打了你,
但是你“打回去”的方式却更加强化了他对这个行为的认识,
更会模仿你的暴力行为。
特别是对于低龄幼儿,
他们的模仿能力与生俱来,
而“同理心”“换位思考”等能力却十分欠缺。
3、“以暴制暴”,最终伤害了孩子。
很多时候,
当孩子用打人的行为去发泄自己内心的情绪时,
父母“打回去”的行为直接切断了孩子正常的情感表达。
当孩子还不懂得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时,
适当的情绪发泄是十分必要的。
弗洛伊德认为,
抑郁是攻击和愤怒转向一个人内在的结果。
家长用以暴制暴的行为制止孩子,
会让孩子的攻击和愤怒的情绪转向自身,
严重的会引发多种儿童心理疾病。
孩子打人的行为,
“打回去”虽然是一个错误的做法,
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任和纵容这种行为。
在亲子育儿真人秀节目《超级育儿师》中,
有一个叫孙赫晨的6岁男孩儿。
在大家眼里,
孙赫晨就像一个小恶魔。
在家里他对妈妈又踢又打,
甚至一巴掌呼过去,
把育儿师兰海都惊呆了。
在学校他的攻击性也很强,
经常欺负别的小朋友,
所以没人跟他玩。
来源:@好看视频
而这一切都跟妈妈对他暴力行为的放任纵容分不开。
由于40岁才生下宝贝儿子,
妈妈对孙赫晨百般宠爱,
小时候,当孙赫晨最开始表现出暴力行为时,
妈妈并不在意。
每次孙赫晨打妈妈,
妈妈的脸上不但没有愤怒,
反而还带着笑容。
来源:@好看视频
生活中,我见过很多像孙赫晨妈妈一样的家长,
特别是很多爷爷奶奶,
对孩子的暴力行为持无限宽容的态度。
“宝宝真厉害!”
“宝宝都会打人啦!”
孩子在这样的语气中甚至感到骄傲和自豪,
虽然小孩子打人伤害性不大,
但等他真正发展成暴力行为就很难纠正了。
如何正确处理孩子打人的行为?
家长首先要制止但不能反击。
当孩子打人的时候,
你可以抓住他的双手,制止他的行为,
但不要反打回去。
在网上看到一位网友分享了一个小经验,
当宝宝想伸手打人时,
可以跟他击掌回应,制止他的行为。
然后要明确告诉孩子打人是不好的行为,是错误的。
当孩子的行为被制止后,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弄清楚孩子打人的原因,
是想表达愤怒的情绪还是内心有什么的需求。
对症下药,才能解决孩子的问题。
当孩子的情绪平复后,
千万别忘了我们还需要和他一起复盘,
教孩子如何正确地表达。
比如对孩子说:
“如果你想让妈妈陪你玩要说出来,但是打人是不允许的。”
“你可以拒绝妈妈让你做不喜欢的事,但要好好跟妈妈说。”
在理解的基础上,
教育孩子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最后,
对于如何处理家长自身的情绪?
我认为,我们可以适当表达。
毕竟人都有情绪,
即使我们是父母,
被孩子打疼了,生气了,
也难免会情绪爆发。
你适当表达自己的疼痛和愤怒,
会让孩子理解打人给别人带来的伤害。
但是对于太小的宝宝,
我们则需要多加控制,
因为他理解能力有限,
还无法明白你的感受。
你反应越大,
小家伙可能越觉得很有意思,
越想尝试这个动作。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当他们的各项心理能力还不成熟时,
我们不能直接套用成年人“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社交标准去约束他们。
而是应该根据孩子的特点,
多理解,多接纳,
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孩子的行为,
纠正孩子的错误。
—— End ——
作者:芊和,热情的生活家,冷静的思考者。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