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起读书|金融EMBA读书笔记·文史哲篇

2023-07-26     清华五道口金融EMBA

原标题:E起读书|金融EMBA读书笔记·文史哲篇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海洋中的灯塔,清华五道口金融EMBA、BRI EMBA、金融CEO(领航)的校友们一直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工作责任和精神追求,很多班级、同学会都自发成立了读书会,相互督促,交流分享,自觉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

金融EMBA2020级(15期)B班的读书思享会采用每月提交一篇读书笔记的方式,不仅记录阅读的收获,也纪念共同进步的满满成就感。夏日暑期,我们从中挑选了他们的读书笔记与君分享。与好书相伴,与智者同行,愿我们都在阅读中感受到世界的丰富多样。

《会通与互鉴》

作者:陶金

推荐人:赵龙

日本社会活动家池田大作坚持通过“一对一”的对话形式,与世界各地知名的政治家、宗教领袖、著名学者等,讨论人类价值意义,未来走向的综合问题,以期待取得更多共识,求得世界大同。池田大作认为,当代“对话”需要如友人一般,以“一对一”的方式进行。这是充分考虑到当今时代人与人、信仰与信仰、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存在的差异性而采取的方式。池田大作也在以自身的方式将《法华经》中“四安乐行”的佛训应用到对话实践当中,在对话时始终保持谦逊、友善、宽容、理性的对话风格,努力寻求对话双方的共鸣,面对分歧能够从容化解。

这里的“色心不二”之“色”可以理解为人们所能看见的物质世界,“心”则主指人的观念和主观世界;“依正不二”之“依”则是周围的环境对人之生命主体的作用,“正”则是主体的行动对于环境的影响。所谓“中道”,即是避免分裂,统一地看待“物质”与“精神”、“环境”与“人”的关系。日莲佛教这种“中道”思想的特征,“揭示了人的精神世界和外部的世界的一体性,超越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对立”。“人”依法而动,因此是在主观理解、参悟“法”的基础上自主行动,去完成自救与利他的实践的,因此有了发挥主动性的可能。另外,就信仰目的而言,在“拯救”方式上是存在差别的。基督教通过外力的作用使信仰者达成被救赎的目的,而佛教则是依靠自身的力量、通过觉悟佛法真理来实现精神上的解脱与自我超越。总之,发挥“人的自主性”,是池田大作努力想要传达给对谈对象的主要内容之一。

文中池田大作在论及教育问题时,多次谈到人与人之间存在个性及资质差异,这是首先应该理解并尊重的,譬如教育者面对不同资质的学生,必须因材施教。同时,在对话中,也要意识到每个人的自身特点、背景差异与理解力的不同,充分考虑对话层次性的问题,根据各种情况灵活应对,在对话主题、对话方式上及时变通,才能更好地实现交流与互动。

此外,文中对话谈到各个宗教之间的各种差异和同一性。比如佛教和儒教(池田大作对于儒家的叫法)中都流动着扎根于人本主义的深刻的精神性、伦理性与宗教性,只有遵循“天人合一”、“宇宙即我”的“中庸”“中道”的方式生活,才能不断超越自我,完成充满生机与创造力的人性革命,从而实现社会的整体进步与繁荣。

《源泉》

作者:安•兰德

推荐人:潘庆伟

这是⼀本关于自然哲学的书籍,作者安•兰德通过讲述自己与大自然的互动来探索生命的真谛,以及她的经历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本书作者安•兰德是⼀位俄裔美籍作家、哲学家。她曾被誉为“美国精神的定义者,客观主义哲学运动的开创者”。在这本书中,安•兰德强调了⾃然界的美丽和神秘,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对于我们生命的意义。她认为,我们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因为它们赋予了我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她的经历和观察,安•兰德向我们展示了⼈类与⾃然之间的联系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命和思维方式的。她强调了人类应该更加尊重自然,并与之和谐相处。她认为,只有当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时,我们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和欣赏生命的美好。

此外,安•兰德在书中还探讨了许多其他主题,例如个人成长、人类意义、人类与技术之间的关系等等。她通过她的经历和观察,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应该如何看待生命和世界,以及如何寻找自己的意义和价值。

总的来说,《源泉》是⼀本非常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书籍。它通过安•兰德的经历和观察,向我们展示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对于我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此外,它还探讨了许多其他主题,例如个人成长、人类意义、人类与技术之间的关系等等。阅读这本书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自己和世界,并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意义和价值。

《正见》

作者: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推荐人:潘一峰

《正见》是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写的关于佛教四法印见地的书。宗萨蒋扬钦哲在本书中以最简单的语言来说明佛教最核心的四法印见地,以我们身边最常见的例子来解释佛教四见地的层层奥义,引导大家开启觉悟的智慧之路。

一、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诸行无常)

你现在看到的不一定是恒定存在的的,你现在看不见的不一定就是不存在的。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和合而成,不存在单一且纯粹的事物,且和合事物总在不断变化之中,没有一个恒常的存在。物是人非,人面桃花,过去存在的事物,现在可能消逝了,现在有的,未来也不一定存在。佛教与道教有时候智慧相近的,无常传达的信息类似太极图,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孤阴不长,独阳不生,阴阳交合,变化不息,造化乃生,所有的事物皆是和合而成(阴阳一体),和合的事物皆无常(阴阳变化)。这又衍生出,福祸相依的概念。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福中有祸,祸中有福,福祸无常。

二、一切情绪皆苦(诸漏皆苦)

人们总是对恒常的事物感兴趣,痴迷于追求恒常的幻想之中。比如,大多数人都希望身体健康,家庭合睦,事业成功,并且这种状态一直持续,没钱的人希望变的有钱,有钱的人想要一直有钱,相爱的人都喜欢海誓山盟。然而,世事是无常的,你所希望的不会如你所愿恒常发生。若无常发生非你所愿,那无常即是苦。总有人身体不健康,总有人处于贫穷,总有人生活的不幸福,这些无常的变化,会引起各种各样的情绪,消极,嫉妒,憎恨等等,如果不能很有效地控制这些情绪,就可能会产生痛苦。佛陀认为,一些美好的情绪,其本质也是苦,现代社会享乐主义盛行,很多人认为无论怎样,只要当下开心快乐,就够了,殊不知情绪快乐也不会恒常存在,随时会消失。快乐消失就会产生失落。

三、一切事物皆无自性(诸法无我)

无我这个见地,是佛教和道教都提出的见地。在佛教中的意识层次,描述了诸行无常。关于我是谁这个哲学问题,佛陀给出的答案是“无我”。我,也是一个和合的产物。对于生物来说,我们由细胞构成,对于家庭来说,我们是儿子也是父亲,饿了生物本能就提示我们要吃东西了,劳累了就想睡觉休息,身为父亲的时候要教导孩子,身为儿子的时候要照顾老人,由此看来“我”不曾独立存在过,也没有一个纯粹的自我,我这个概念是虚幻的,是因缘际会产生的结果,它也处于无常变化之中,你的口味可能会变,身份可能会变,工作可能也会变,这些都是构成我这个概念的一部分。佛说,无常是空,如果能做到寂灭所有情绪,清扫心如明镜不染一尘,总会发现心中明镜空空如也,因为不存在一个真我,既然无我,又何必有情绪,放下我执,连我都不存在了,又怎会有得失之心呢?

四、涅槃超越概念(涅槃寂静)

涅槃寂静,也就是佛之境界,按照佛所说,此境界不能用语言去描述(就像道德经说的:道可道非常道),非生非死,存在于时间、空间及能力的场域之外。正如心经中所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是又不是,有又没有,在又不在,如此境界。

《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冯友兰

推荐人:翁绍斌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国哲学不错的入门作品, 是赵老师推荐的哲学入门读物。对中国哲学的脉络有一个相对清晰的了解, 从诸子百家到明清到近代。其实是作者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讲课的英文讲稿整理翻译回来的作品, 可能也更富逻辑性或更具有世界的视角。

核心定义: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有关人生的学说,有关宇宙的学说, 有关知识的学说, 都是从这样的思考中产生的。

中国哲学是一种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哲学传统,强调人与自然、尤其是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和谐与平衡。哲学思考的重点是关于人类存在和价值的问题,通过道德、伦理和政治等方面的探讨来指导个人和社会的行为。

特别说说庄子的片段, 庄子简直是中国人的安慰剂。快乐有不同的层次,自由发展人的本性可以带来相对的快乐, 要达到至乐,必须对事物本性有更深的了解。当人得以充分并自由发挥他的天赋才能时,他就感到快乐。在感性和理性方面, 强调以理化情。有个故事,庄子的妻子去世的时候, 惠子吊唁, 看到庄子鼓盆而歌。也是庄子参透生死的意义,以理化情。

庄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具备悟性,只需通过修养和悟性的发展,可以达到对自我和世界的超越认知。庄子认为人生如梦如幻,世界万物都是相对的,通过超越传统观念和常规思维,人们可以达到对现实世界和自我认知的新境界。

编辑:丹凌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134f7f9533da29efc8feeaa427218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