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财经
作者 | 张莹
近日,新能源汽车的“搅局者”华为再现大动作。华为宣布,拟成立一家股权多元化的新公司,聚焦智能网联汽车的智能驾驶系统及增量部件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
平安证券指出,此次华为将智能车业务独立运营并引入车企作为投资者,将减少智能车业务对华为盈利水平的拖累。同时,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车企“担心失去‘灵魂’”的疑虑。
对于车企而言,入股新公司的好处仍待解答。
汽车行业分析师钟师的困惑是,“车企如果要用华为的东西,不入股直接买解决方案也可以。” 钟师认为,华为新公司可能更多像一个俱乐部,车企付一定资金买会员卡,享受一些折扣等,彼此关系更亲密一些。
“华为是想朝联盟的方向前进,但是如果到最后华为的知名度达不到一定的高度,还是会沦落到一个供应商的角色。”汽车分析师、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张翔表示。
拆分车BU、成立新公司,为获更多车企客户
用余承东的话来说,中国需要打造一个由汽车产业共同参与的电动化智能化开放平台,一个有“火车头”的开放平台。
而华为正想打造这样一个开放平台。在这条路上,华为近期又有新动作。
11月26日,华为突然宣布,拟成立一家新公司,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的核心技术和资源整合至新公司。这一动作被外界视为华为车BU走向独立运营。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也在一次发布会上证实了这一说法。
长安汽车是第一家官宣拟入股的车企。长安汽车及其关联方拟出资获取新公司股权,比例不超过40%,具体股权比例、出资金额及期限由双方另行商议。
理想汽车 CEO 李想在社交平台,对华为与其他车企合作的模式,评价为“类似的成功案例叫:联合电子。华为类比博世,长安类比上汽。”
公开资料显示,联合电子成立于1995年,是中联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和德国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成立的合资企业,主要生产汽油发动机管理系统、变速箱控制系统、先进网联技术、混合动力和电动驱动控制系统。
企查查显示,中联汽车电子有限公司由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联合投资。除上汽外,其股东还包括威孚高科、昆仑集团、中国一汽等。
汽车行业分析师钟师表示,华为希望大家都入股,实际上是希望入股的车企股东,都变成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大客户。
汽车分析师、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张翔亦认为,华为成立新公司,接受外界投资,而且打造生态联盟的概念,实际是在找客户,卖出更多的智能系统。
张翔称,华为不是第一家推出这种模式。早前,百度推出阿波罗的自动驾驶平台,当时也邀请很多车企加入;包括做汽车芯片的地平线,也邀请了很多车加入其生态系统。
张翔表示,华为现在的模式与百度、地平线类似。但是现在百度和地平线都没有成功,到最后他们还是变成了一个供应商,为汽车行业提供解决方案。“华为是想朝联盟的方向前进,但是如果到最后华为的知名度达不到一定的高度,还是会沦落到一个供应商的角色。”
长安汽车确定率先入股,其他车企仍在观望
华为拟成立新公司、长安汽车拟入股的消息发布后,事件之外的赛力斯受到关注。外界的担忧在于,赛力斯是否会被华为抛弃?
11月26日深夜,赛力斯紧急发布公告安抚外界情绪。
公告指出,“车BU本次战略调整,不影响双方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影响对赛力斯的零部件供货关系,不影响为AITO问界车主和潜在用户持续提供产品和服务。”
同时,赛力斯称,目前赛力斯已收到关于共同投资目标公司,共同参与打造电动化、智能化开放平台的邀请,公司正积极论证参与投资与合作的相关事宜。
华为的另一个智选车合作对象,江淮汽车,收到投资的邀请则更晚些。
11月27日晚间,江淮汽车还在发布说明称,“公司未收到华为共同投资邀请,且未参与投资及资本合作相关事项。”
但在次日的发布会上,余承东就透露,“智选车的其它几个合作伙伴也都收到了(投资)邀请。”同时,余承东向一汽抛出了橄榄枝,“我们欢迎我们的合作伙伴,以及国内更有实力的车企,比如一汽等一起来参与。”
据了解,华为与车企合作的方式包括三种:零部件模式、Huawei Inside模式、智选车模式。零部件模式是指,作为零部件供应商,向车企提供标准化的零部件;Huawei Inside模式是指,提供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智选车模式之下,华为参与汽车的产品设计、产品体验、产品营销、产品渠道、零售营销等各个方面,为“含华量”最高的模式。
目前,华为智选车的合作伙伴包括赛力斯、奇瑞、江淮和北汽。
要打造一个由汽车产业共同参与的电动化智能化开放平台,吸引更多车企参与是必由之路。
但近半个月过去,除最先宣布的长安汽车外,其他车企似乎还在观望中。余承东所说的智选车合作伙伴中,未有车企官宣投资华为新公司。
钟师分析道,对于华为牵头搭起的这家新公司,长安汽车确定率先入股,随后已经在与华为合作中的几家车企中肯定会有加入者,不排除也会有其他车企加入,当然观望中的车企会更多。如果继长安汽车之后,有重磅的奇瑞汽车加入,肯定会让新公司摆脱前期“二人转”的境遇。
车BU拖累华为盈利水平;分析师猜测新公司类似俱乐部
对于华为而言,成立这样一家成为股权多元化的公司,好处很明显。
平安证券指出,“此次华为将智能车业务独立运营并引入车企作为投资者,将减少智能车业务对华为盈利水平的拖累。”早在去年8月份,任正非便发文指出,华为的经营方针要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
华为2022年年报披露,自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成立以来,累计投入已达30亿美元,研发团队达到7000人的规模。2022年,华为首次披露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的营收,为20.77亿元;2023年上半年则为10亿元人民币。
对于车企而言,入股华为新公司首先要付出一大笔资金。
据路透社消息,华为拟成立的智能汽车系统及部件公司向投资者出售股权后,估值可高达2500亿元人民币。新公司的少数股东还包括一汽集团和东风汽车集团,他们分别正在与华为深入洽谈,各购买至多5%的股份。
按照2500亿元人民币计算,5%的股份需要125亿元。
对于华为的智选车合作伙伴而言,这笔钱不算是小数目。
其中,赛力斯已经连续3年亏损。2020年至2022年,赛力斯归母净利润已经累计亏损约73.85亿元。2023年前三季度,赛力斯归母净利润亏损22.94亿元。
2020年至今,江淮汽车仅2022年亏损,其余年份均盈利。但其扣非净利润均连年亏损。
钟师亦对车企入股新公司的必要性存在困惑,“车企如果要用华为的东西,不入股直接买解决方案也可以。”
“华为新公司股本如何折价是一个问题。”钟师初步估计,公司注册资金不会很大,车企入股花不了多少钱。钟师认为,华为新公司可能更多像一个俱乐部,车企付一定资金买会员卡,享受一些折扣等,彼此关系更亲密一些。
成立新公司能否解决车企灵魂归属问题?
摆在华为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吸引车企与华为合作?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颜景辉认为,华为的长项在智能化方面,传统车企在这些方面更需要和华为这样的科技公司合作,提升其智能网联化、科技化的能力。华为和车企合作,就是要把华为的科技研发成果更多地运用到汽车行业,使研发成果变成现实的生产力。
对于华为与长安汽车的合作,钟师分析道,长安汽车近年来接连推出了几大智电汽车新品牌,如果再分出很大的投资去搞全链的智能解决方案,等到成果出来就太晚了。“把几大新品牌的全线车型尽早嫁接上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是一种务实救急的策略,如果非要纠结‘灵魂’优先还是生存优先,显然生存发展压倒一切。”
摆在车企面前的一大疑虑是,华为是否会造车,使昔日队友变对手?
公告中称,华为原则上不从事与新公司业务范围相竞争的业务。新公司业务范围包括汽车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汽车智能座舱、智能汽车数字平台、智能车云、AR-HUD 与智能车灯等。
尽管华为屡次强调“华为坚持不造车,而是帮助车企造好车、卖好车”,整车制造是否可以被纳入业务范围相竞争的业务仍是个疑问。
摆在车企面前的另一大疑虑是,和华为合作是否会失去灵魂?
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曾表示,“上汽很难接受单一供应商为我们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这样会变成‘他是灵魂,我是躯体’。我们不能接受。”
华为智选车合作车企赛力斯,便被外界视为华为造车的“代工厂”。
钟师指出,车企的灵魂可以称为“大脑”,指的是车载芯片通过计算来控制汽车行为,使得汽车变得更加智能。“华为厉害的业务包括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三电。华为现在相当于把汽车大脑的解决方案转移到新公司。”
平安证券指出,此前曾有部分车企对与华为的合作模式较为抵触,担心失去“灵魂”,而此次华为将智能车业务独立市场化运作,并实现股权多元化,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车企的疑虑。
根据现有公告,长安汽车及其关联方拟出资获取新公司股权,比例不超过40%,具体股权比例、出资金额及期限由双方另行商议。也就是说,新公司的股权结构可能为,长安汽车及其他投资者合计持股不超过40%;华为的持股比例不低于60%。另据路透社报道,至少在未来两到三年内,华为可能仍将是单一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40%至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