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在汉朝之后的人看来很“找抽”,但对历史上的第一个太上皇刘太公来说,这还真是一件麻烦事,他离给儿子刘邦下跪仅差一步之遥。
当年刘邦坐了天下后,将老爸从老家接到长安颐养天年。刘邦年轻的时候大混混一枚,没少遭老爸奚落。估计刘邦为此也没少顶嘴,做了皇帝后他得意洋洋地“回击”老爸: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意思是,您老人家以前老是说我是无赖,不能置家业,哪儿都不如二哥,您现在再看看,我跟二哥谁的家业更多?
刘邦嘴上“报复”老爸,行动上对刘太公还是非常孝顺的,他甚至特地住了一座“新丰城”,将老家的人全都迁徙到这座城里居住,给老爸为伴。
从此刘太公游走于屠贩少年之间,混迹于酤酒卖余之市,整日斗鸡蹴踘,找回了家乡的味道,活得有滋有味。
但有一天管家给他提了个糟心的话题:太公呐,您老虽然贵为皇帝的老爸,但自古天无二日,您怎么说都是个臣,让皇帝给您这个臣跪拜,似乎不大合适吧?
刘太公种田是一把好手,谈君臣关系那是门外汉啊。老头一听就懵了,对啊,皇帝给臣子磕头,那不是逆了天嘛?可刘三毕竟是自己生的,让自己给儿子磕头,好像膝盖也不是那么好弯的。
于是刘太公折中了一下,刘邦再来摆件的时候,老头扛了一把笤帚亲自洒扫迎接,把自己搞得跟下人一样。
刘邦大吃一惊,这事要传出去天下人还不都得指责自己不孝?于是爷俩一个扛着“孝”的家法,一个扛着“忠”的国法,相互客气起来。
爷俩学问不行,但朝中有的是大儒,于是历史上第一个“太上皇”诞生了。
可惜那时候刘邦的老妈刘媪已经去世,所以历史上第一位皇太后的帽子,落在了吕雉的头上。
那么,太上皇、皇太后与皇帝之间到底谁更大?皇帝颁发圣旨,太上皇和皇太后需要跪接吗?
先说答案,当然不需要跪接!原因有如下几点。
- 其一、从国法上讲,太上皇、皇太后与皇帝的身份都是君
很多人表示不理解,不是只有皇帝是“君”吗?当然不是,皇家嫡系都可以称为“君”,比如皇后、太子,也包括太皇太后、太上皇、皇太后等。
古代界定君臣关系不是光看龙椅上坐着谁,更主要的是看“宗法关系”,而“嫡庶”概念就是“宗法制”的核心要素。
这里面有很多后人常常不理解的宗法关系,比如生母地位不如嫡母,嫡子继承所有政治遗产等等。
总之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嫡庶差别犹如天上地下!
所以, “嫡系”的重要程度远大于皇帝。人们拜见皇帝自称“臣”,拜见太皇太后、太上皇、皇太后、太子、太子妃都要自称“臣”。
- 其二、从家法上讲,太上皇、皇太后是父母,皇帝是儿子
中国人讲“忠孝”,前面从国法上规定了三者之间的“平等”,可是“孝”怎么体现呢?用家法。
家法界定的标准很简单——父子、母子关系。
所以,皇帝在见太上皇、皇太后时,他的身份就是“子”,必须行“家礼”,也就是说皇帝对太上皇、皇太后要行跪拜礼。
通常皇帝不光需要跪拜太上皇和皇太后,还要自称“儿臣”。对外,都是“君”;对内,皇帝在太上皇、皇太后面前称“臣”,太子在皇帝面前称“臣”。
- 其三、皇帝颁发圣旨,并不是都需要跪接
可是皇帝毕竟特殊,需要以国家名义,对太上皇、皇太后颁发圣旨时怎么办呢?
这种事还是比较常见的,比如册封典礼,最常见的就是皇帝登基要册封嫡母(或生母)为皇太后,母亲要跪吗?
不需要,一般是母亲坐着,皇帝一旁站着,其他人跪接,宣读完圣旨,由皇帝率领众人对皇太后行三叩九拜大礼。
其它圣旨颁布也是如此。
其实颁发圣旨也并非像想象中的那么庄严肃穆,即便大臣在接圣旨时也不一定都需要跪接,要看具体情况。
比如大臣身体不适、赐予特殊荣誉的大臣。还有不太重要的圣旨,都不需要有迎接的典礼,也就不需要跪接。
仔细想想,皇帝也是人,皇家也食人间烟火,针头线脑的零碎事也不少,犯不着什么事都端得六角正正的,别被影视剧中的情节糊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