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是我国著名的当代小说家,其早期的先锋文学作品,以极其想象力的手法,吸引了大量的读者进入他的创作空间。1992年,他创作了这部小说《活着》,这部小说也是迄今为止,余华最畅销的小说,这部15万字的小说被张艺谋改编成同名电影,在1994年,该片在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评委会大奖、最佳男演员奖等奖项。
在这部小说当中,余华着力刻画了福贵这个男性形象,但是在很多读者脑海里却挥之不去的是其中女性的形象,聪慧懂事的米行千金小姐家珍(巩俐饰),勤劳的女儿凤霞,都让人过目难忘。家珍用自己的智慧帮助福贵戒掉赌博,勤劳的女儿凤霞则在吃不饱的饥荒年代,用自己辛勤,替父母撑起这个家。
福贵的一生像行驶在风暴中的小船,冰冷的海水不断拍打着他船体,让他屡受折磨,屡受磨难的福贵却依然坚韧地活着,这其中不乏他超然的心态,更重要的是,他还有对他不抛弃,不放弃的妻子和女儿,给整部小说增添了一丝暖意。
家珍的出场是因为福贵的彻夜不归,当时她怀着7个月的有庆,独自一个人来到青楼,一声不响就跪在那儿,手气正旺的福贵,让家珍滚出去,甚至对她大打出手,而家珍自始至终都只有一句,“你跟我回去”。
也是这天晚上,福贵输光了家产,为了替他还债,他父亲把家中的所有家产都换成了铜钱,然后让福贵挑着去还债。然后他爹就对福贵说,我们家祖宗不过是养了一只小鸡,鸡养大之后便养鹅,鹅长大之后是羊,再从羊变成了牛。在我手里牛变成了羊,而到你这儿,鹅又变成了鸡,现在鸡都没了。
自从输光了家产,他父亲的双脚再也没有了力气,以前两只脚像老鹰一样,能够稳稳抓住地面,蹲在粪坑上面,现在风一吹就掉到粪坑里。
更为雪上加霜的是,福贵在去给母亲看病的路上,被抓去了当壮丁,一直到解放前,他才被放了回来,这时候已经过去好几年,母亲早已经过世。家珍安慰福贵:“我也不想要什么福分,只求每年能给你做一双新鞋。”
家珍依然用她善良的心,感化着福贵,后来家珍生了软骨病,先是不能下地干活,后来连针都拿不起,但是她依然努力不拖累这个家庭,不拖累福贵。人民公社运动开始之后,福贵家里越来越穷了,她拖着病恹恹的身体,回到娘家要来一袋米,挽救了整个家庭。
家珍虽然接受过新式教育,但是依然没有能够摆脱保守的思想,没有能够跳出家庭和亲人的束缚,成为家庭、丈夫以及孩子的牺牲品。她是福贵的妻子,是凤霞的母亲,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家庭。为了这个家庭的完整性,甚至把自己的意志都让位于这个家庭。
《活着》当中的人物大都是悲剧的,但是悲剧的背后却凸显了生命的韧性。福贵在一幕幕的悲剧当中成长,家珍和凤霞用爱包裹着这个风浪中的小船,与福贵相比,这些女性的坚韧与坚守,尤其显得珍贵,同时也给这部暗黑的小说,增添了一丝暖意。
家珍在父亲的规劝下,回到娘家生下了有庆,她原本以为再也见不到福贵了,之后再一次见到福贵,她在父亲和丈夫之间做了选择。她用自己的坚守,保全了福贵的家庭,随后在粮食欠收的时候,她又回到城里,求助父亲。
饥荒四起,连开米行的父亲也没有多少粮食了,可是最后还是凭借自己对家庭的执念,换回了父亲的体谅,从娘家带回一袋救命的粮食。依靠这袋米,终于熬到收割稻子,整个家才没有被饿死。
有庆因为医疗事故去世,福贵瞒着家珍,担心她受到刺激,可是家珍还是发现了真相,她让福贵背着她到村西去看看。当她到了有庆的坟地,用手抚摸着坟地上的泥土,坟下面是有庆,可是一点力气都没有了。福贵背着她到村口,她就哭着对福贵说,有庆再也不会从这条路上回来了。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见我儿子赤脚跑过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福贵家养了两只羊,有庆每天早上要先割草喂羊之后再去学校,中午喂饱了再回来。家珍给他做的鞋穿不了多久就坏掉了,福贵就对他说“你再这样穿鞋,我就把你的脚给剁了”,然后有庆就不穿鞋了,他就赤着脚跑,然后到了学校再把鞋穿上。后来成立了人民公社,他喂的两只羊就成了公共财产,很快就给杀掉了。
儿子的突然离去,再加上自己的软骨病,福贵都以为家珍挺不过去了,准备给她料理后事。呼吸日渐微弱的家珍,却还惦念着凤霞,母爱竟然让她奇迹般地起死回生。福贵在整部《活着》当中都是麻木的,对于现实的无奈,而家珍更多的是积极,不屈的一面。
与家珍的坚韧相比,对于凤霞我们更多的是同情。凤霞小时候就因为生了一场病,而成为了哑巴,她比同龄人承受了更多的不公平。为了让有庆上学,福贵把她送到别人家,她看不到朝夕相处的弟弟,看不到默默流泪的母亲,只能一个人在城里忍受着煎熬与孤独。
闹饥荒的时候,她挖到了一个地瓜,却被村里的王四污蔑抢了他家的瓜,因为身体缺陷,导致她莫名地承受着不公平。但是凤霞依然坚强地活着,但是却在分娩的时候,失去了生命。
凤霞难产死的时候,下着大雪,凤霞的丈夫二喜冒着风雪,把凤霞背了回来。家珍的脑袋就低下来看着凤霞,那双眼睛就定定地,像要从眼眶当中凸出来。她一滴眼泪都没有掉下来,只是看着凤霞的脸,然后用手在头上抚摸着,偶尔摇摇头。凤霞身上的雪融化之后,整张床都变得湿淋淋的。
等两个孩子都死了以后,家珍也就死了,死的时候她说:“凤霞、有庆都死在我的前头,我心也定了,用不着再为他们操心了,怎么说我也是做娘的女人,两个孩子都孝顺我,做人做到这样,我也就该知足了。”福贵就感觉到家珍的手臂在一截一截地凉下去,她全身都凉了,还有胸口一块地方暖和着,然后他的手就贴在那个胸口上面,福贵就感觉到胸口的热气就像从他的手指缝里一点一点地漏了出来。
力量不是喊出来的,也不是在猛烈的进攻当中体现出来的,而是在默默承受当中,用生命去体验的,现实赋予我们生活的幸福与苦难,同时它也带给我们无聊与平庸。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活着之外的事务而活着,纵然家珍与凤霞常常盼着好日子,但是她们依然表现出对待生活的执着与信念。
或许悲剧在于对灾难的反抗,可是家珍虽然幼时学过新式教育,但是她自觉地选择了“封建”意识,她没有主动选择自己的感情,而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接受命运的安排,甘愿接受错误,甘愿牺牲自我。
当福贵再次出现,她不顾父亲的权威,毅然选择离开富裕的娘家,来到福贵身边,这给整部小说带来了一丝暖意,我们看到的不是屈从,还有她对自我价值的认可。
当有庆死后,县长春生来看望家珍的时候,带来了200元的补偿,面对巨款,她用自己的愤怒,抗争着命运的不公。当春生被批斗,没有勇气活下去的时候,来向他们告别,家珍给他的嘱咐是:“春生,你要活着,你还欠我们一条命,你就拿自己的命来还吧。”家珍用自己的善良对抗着命运的不公,这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对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世间的一切。
《活着》探讨了对生的超越,对死的抗争,在不多的女性笔墨当中,展现了中国女性的坚贞与隐忍,善良与执着,她们为了家庭甚至愿意付出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