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客们再来,就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老李太太’。”最近,老李太太熏酱馆的负责人李明发正忙着为店内装修,还特意邀请了朋友为他“出谋划策”。“熏酱食品还是那些熏酱食品,但我想让更多人知道,这些食品背后的故事以及熏酱文化。”
老李太太熏酱馆装修前
李明发告诉记者,“龙江老字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仅仅作为一块牌匾挂在墙上“看得见”,还要让市民、游客真切的感受到哈尔滨的餐饮文化,尤其是让外地游客知道,哈尔滨不仅仅是烧烤、铁锅炖等美食出名,冰城美食有多样化的特点,有更多的美食可以“讲故事”。
从走街串巷找买家到一天1500斤熏排骨供不应求,“老李太太”做生意主打“听劝”
“我姥爷是闯关东过来的,当时就是靠着这一手做烧鸡、猪头肉的手艺,才能有今天的老李太太熏酱馆。”李明发称,1901年,外祖父将祖传的手艺带到哈尔滨,当时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城市里,只能靠走街串巷卖熟食。“哪里热闹,姥爷就去哪里卖熟食。”李明发告诉记者,那时候的哈尔滨,戏院、澡堂、大市场里是人最多的地方,尤其是好京剧开场前,人们喜欢买点熟食一边看戏一边吃。
“时间长了,很多人喜欢上我姥爷的手艺。他们就经常问,平时去哪里能买到。”正是买家的这些问题,让李明发的外祖父意识到一个固定的销售点对于提高熟食销量具有很大的作用。“最开始姥爷在道里‘三十六棚’租了一个十多米的摊床,后来又将买卖搬到了道外。”李明发外祖父的手艺被其母亲继承了,并开了一个专营熟食的餐馆,取名老李太太熏酱馆,成为当时的第一批个体工商户,开启了品牌化经营之路。
“当时店里的产品主打的还是烧鸡、猪头肉、豆腐丝‘老三样’,一些经常来买熟食的老邻居就会问,有没有啥新品。”李明发母亲在原有产品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丰富了产品种类,熏酱食品由原来的十几种增至几十种,尤其是首创了熏排骨,因其味道好、创意独特,日后成为了畅销美食。
“刚开始熏排骨卖得并不好,只有周边邻居买,之后‘一传十,十传百’,熏排骨销量打开了。”李明发称,当时家里的熏排骨一出锅,香味四溢,周边的邻居都知道排骨出锅了,赶过来“买个新鲜”。喜欢吃熏排骨的人越来越多,很多饭店都到老李太太熏酱馆里进货,有时一天能卖出1500斤熏排骨。
“后来顾客常常会问店里除了熟食有没有炒菜,餐馆立马上了炒菜。”菜的花样越来越多,食客也越来越多,店面不断地在扩大。如今,老李太太熏酱从最初的十几米的摊床到获得“龙江老字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称号,拥有300多平米的经营场所。李明发觉得,餐馆有如今的成就,“听劝”是原因之一。
“传统+创新”走出“文旅范儿”,餐馆里卖的不仅仅是熏酱
老李太太熏酱馆的装修已进入尾声,新牌匾还在制作中。李明发展示了新牌匾的效果图,餐馆名字的字号、logo依旧传承着最初的样式,但牌匾上却多了一行字——哈尔滨首家熏酱文化馆。
“店里的老顾客很多,有的是家里三、四代人都在店里用过餐,他们喜欢‘老味道’,但有些人也喜欢‘新感觉’。”李明发称,现如今,很多年轻人、外地游客进入店中,他们更想看到“不一样”的老李太太熏酱。在朋友的建议下,李明发要把文化融入到餐馆里。
在这次装修中,老李太太熏酱馆的墙壁上特地打造了一面展示墙,李明发打算将外祖父传下来的“老物件”摆放上。“像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秤、制作熏酱食品用的工具、晾晒肉制品的老式搪瓷盘子,还有我们家经营餐馆的一些老照片,都是对老哈尔滨餐饮文化的一种展现。”李明发称,很多人了解哈尔滨是从冰雪开始的,其后延伸至美食,但能对哈尔滨美食背后的历史与文化了解的人却不多,餐馆这次装修将“熏酱文化馆”纳入进来,是想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向市民、游客传递哈尔滨的美食特色与地域文化,为宣传哈尔滨助力。
还原七八十年代装饰特色,将现代装饰元素纳入其中,李明发希望新的老李太太熏酱馆能为顾客带来更多回忆、留下更多记忆。老李太太熏酱馆尝试着用“传新融合”为游客打造旅游目的地的“下一站”。
最近,李明发和朋友正研究为店内增设一些网红设施,定制一些毛绒玩具,造型以鸡爪、猪手等熏酱制品为原型,让到店的顾客可以拿着“美食”打卡拍照。
来源丨哈尔滨日报记者 李佳琪 文/摄/视频拍摄制作 部分素材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丨李楠
责编丨郭启迪
审核丨刘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