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陶若素
你是否有这种感受?
结婚、生子就像一场“失控玩家”的游戏。
只要加入了,永远猜不到剧情可以多离谱。
比如,妻子生孩子,按常理来说,丈夫一定会站在产房门外,等你出来。
但实际上,你的丈夫不见了。
我们还是从护士嘴里得知,他扔下虚脱的你,给亲妈送胎盘去了。
这是热播剧《亲爱的小孩》开场,这种既魔幻又真实的剧情体验,简直是“理想的婚姻PK现实的婚姻”良心还原。
怪不得网友直呼:像在我家安了摄像头。
事与愿违、不尽人意,只有婚内人才懂的痛楚,之于关系、养育、两家人及两代人的观念分歧。
我们无可奈何,又不得不接住,在困惑与迷惘中,探索婚姻的意义。
无助的瞬间,另一半总是缺席
如果说,没在深夜痛哭过,不足以谈人生。
那么,没在婚姻中无助过,不足以谈感情。
我们都曾自信认为,凭自己的能力,一定能经营好家庭。
可现实就像《亲爱的小孩》剧中那般,没有好队友,幸福生活别做梦了。
方一诺快生了,老公肖路却接到加班电话,她让老公先去忙。
本来就是客气一句,在生育节骨眼上,哪个老公能不开眼。
但老公真就不客气地走了,留下无助的她,喃喃自语:真走了啊。
开骨缝的阵痛,顺与剖的抉择,新生命的降临……有多焦虑,就有多无奈。
人生大事都能缺席,更别提生活小事了。
刚出院没几天,一诺深夜嗓子疼,碍于伤口不敢动,想让老公倒杯水,结果怎么都喊不醒。
熟悉的场景涌上心头,毕竟,哪个妈妈没被老公高质量的睡眠寒心过。
孩子再怎么哭闹,跟他没关系,好像孩子是自己再婚带来的一样。
多讽刺啊。
嘴上说着照顾你一辈子的男人,真正过起日子,连喝水都指望不上。
一诺很好奇,男人的手机是不是安装了“紧急屏蔽”装置?总能巧妙地避开呼救,完美缺席。
女儿禾禾夜间发烧39°,身为妈妈,她担心得快要疯了。
赶紧给老公打电话去医院,但老公就像人间蒸发一样,谁也联系不上。
对妈妈来说,知道那是什么感受吗?
是心寒,失望,不理解。潜意识中,却是深深的自我怀疑。
婚姻图什么呢?
该出场时,人不到位。该陪伴时,心却缺席。
一个家,两个人,本该是并肩作战的队友,相互支持的伙伴,彼此温暖的爱人。
而男人却用实际行动回应你,他只是局外人。
丈夫永远不会懂,长期的缺席对女性意味着什么。
那是一次次自我说服,再自我否定,伴随着一次次的原谅,心越来越淡漠。
家庭矛盾调解,选择沉默
嫁给一个人,等于嫁给一个家,对于这句话,太赞同不过了。
婚姻不幸的另一个导火索,往往少不了拎不清的婆婆和愚孝的儿子。
不幸的是,方一诺都中了。
婆婆过来伺候月子,在厨房里抽烟,遛娃时贪恋打麻将,导致孙女差点受伤。
但碍于儿媳妇的身份,面对这种不靠谱的婆婆,即便心惊胆战,也不好指责。
一个有担当的老公,能在这时挺身而出,和亲妈挑明利害关系,还会存在家庭矛盾吗?
可惜,并不是所有男人都有这项功能。
肖路委婉地请亲妈回去,被亲妈一通训之后,便不做声了。
他从没想过,他的妻子,此时该多失落。
一诺家中,小叔子过来蹭吃喝,因为在家抽烟,将窗帘烧个洞,两家人终于开战了。
全家等着老公说句公道话,而老公却委屈无比:一天哄完老的,哄小的,我在乎大家,却没有人在意我。
看见老公哭了,一诺心疼地道歉,我却心疼她。
或许碍于孝子身份,男人将拒绝母亲视为伤害,但其实,母子间哪有什么隔夜仇。
倒是夫妻之间,会因站队而亲疏远近。
《为何家会伤人》书中指出: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拥有第一发言权,那么这个家庭就会稳如磐石。
可惜,很多男人并不懂。
婚姻就是夫妻二人从原生家庭中,勇敢地剥离出来,在组建新家庭之后,建立新秩序。
如若不然,婚姻中一点风浪,都能将小家吹散。
当婚姻与预期不符,成为逃兵
如果夫妻二人能携手同心,齐头并进,日子再难也有盼头。
怕就怕在,自己亲手选的伴侣,却在婚姻中成为逃兵。
一诺好不容易将女儿哄睡,让肖路回来时轻点,他不想落埋怨,就睡到车里。
一诺让肖路晚上陪孩子读故事,肖路指指日程表,带着歉意地说:加班,推不了。
毕竟外边的世界,推杯换盏,轻松惬意,比妻子整天的唠叨舒服多了。
和好友谢天华吃饭,他一直抱怨着,孩子出生后,没有一天安宁的生活。
爸爸觉得压抑窒息,难道妈妈就喜欢鸡飞狗跳,成天和屎尿屁打交道吗?
如果婚姻能比较,谁更狠心的走掉,那妈妈一定输。
不是我们赢不了,而是我们没得选。
片中有个细节,肖路和一诺带女儿打疫苗时,奶粉没了。
肖路去冲奶粉,由于带孩子时间太少,笨手笨脚的他,不小心被热水烫到。
这时一诺出现,不由得叹口气,顺势接过奶瓶,熟练地冲洗起来。
那个短暂的瞬间,他们没有一句话,但彼此内心万语千言。
无奈的表情,是他不敢面对家庭的根源。
但对一诺来说,连洗奶瓶都要亲力亲为,没人分担的婚姻,是多么疲惫。
每个人对婚姻的预期不同,对现实的耐受力也不同。
《婚姻的真相》书中曾说:婚姻之所以有烦恼,是因为我们误以为“无须努力便会拥有更和谐的婚姻”假定。
但现实已经证明,没有从天而降的幸福,只有事在人为的付出。
大部分妈妈看清了真相,为了孩子,直面生活的焦头烂额。
而有些爸爸,却用赚钱当借口,逃避该承担的家庭责任。
人可以离开,责任不会消失。
一个人无需承担的,无非是另一个在替你承受罢了。
改变信念,才是幸福的开始
与其说《亲爱的小孩》是婚姻劝退片,不如说它是婚姻纪录片。
它真实地展现了婚姻残忍的一面,关于妥协、无奈、牺牲、抉择、痛苦,以及我们该何去何从。
就像肖路,始终手足无措,怎么做都得不到认可。
就像一诺,在无数个深夜,和眼泪作伴,与孤独为眠。
就像方母,早退2年,操心操累看孩子,还得听女儿抱怨。
就像婆婆,为了儿子别离婚,忍气吞声给亲家道歉。
这是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只会发生,不会停止。
而改变主观的信念,才是破解困局的关键。
试着放下期待,不去想一切理所当然,而是一切来之不易。
在婚姻中,我们不必把婚姻幸福视为己任。
如果家人的满意,需要一个人要求、一个人扮演,这种虚假地和谐总会露出马脚。
保持内心的澄清,敢于承认婚姻的艰难,养育的闹心,队友的掉链子,自我的无力,我们的婚姻才有成长的动力与空间。
从来没有成熟的亲密关系,只有成长的觉醒。
美国资深生命教练,克里斯多福孟所言:我们因了解而成长后,责任这个词的含义,也从罪恶和羞耻变成回应和自由。
或许打破真相,是发现真理的第一步。
乐观点说,这是婚姻前行的必修课。
悲观点说,只有接纳,婚姻才不是苦海。
愿我们都是婚姻的英雄,偶尔失望,但从不放弃幸福的希望。
—— End ——
作者:陶若素,一位爱读书的SOHO妈妈,心理咨询师。坚信"爸爸是家中顶梁柱,妈妈是家的精神堡垒"。分享亲子育儿、婚姻家庭,成长。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