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现代人来说,就算没学过经济学,对GDP也不会陌生,因为它已经成为这个世界上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最为常见的指标。
从其本义上看,GDP是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缩写:Gross指总额,Domestic指一个区域范围,Product指产品。连在一起的,GDP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那么,到底GDP是怎么来的呢?又是什么时候开始成为人类进行经济统计和管理的工具的呢?我们不妨先看看其发展史。
都说乱世出英雄,但是这个“英雄”并不单单是那些征战沙场所向披靡的伟人,也有可能是各种传世发明。实际上,许多最终在民用领域发扬光大的新技术,最初都是为了满足作战需求而研发的,并且通常都是由军方资助完成的。比如因特网、特氟龙、雷达、可编程计算机等等。
看到这,似乎都是理科生的功劳,文科生也别气馁,也有不少文科类的发明诞生于乱世之中,比如GDP,它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所孕育的结晶。
1665年,英国科学家兼政府官员威廉·配第爵士对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收支、人口、土地以及其他资产进行了测算,其目的是评估国家可用于战争的资源储备以及通过税收来资助战争(这场战争是发生在1664-1667年的第二次英荷战争)的能力——这是人类对整个经济的首次系统性测量,而且当时配第采用了复式簿记法来记录整个国家的经济状况。
配第测算和统计是为了要证明这个国家可以承担更高的税率,能够同荷兰和法国这样强大的邻国较量——英国不必去占领更多的土地,也不用扩大人口规模,仅靠挖掘因为其所拥有的土地、资本和劳动力巨大的潜力便可保证战争的胜利。
威廉·配第开了先河之后,再过30年,也就是1695年,有一个名叫查尔斯·戴维南特的英国经济学家正式将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和策略系统地归纳起来,全部写在了一篇题为《(An Essay Upon the Ways and Means ofSupplying the War》的文章中。
别小看这些经济统计,正是因为英国人有了这些统计资料信息,帮助这个国家在欧洲大陆上能够力压版图面积上比它大得多的法国,成为一方霸主。
直到1781年,法国国王才有了类似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经济和财政统计数据。
当时,法国财政大臣雅克·内克尔(Jacques Necker)向其国王递交了著名的《财政报告书》,论述了当时法国的经济实力。这份报告给了国王极大的帮助,因为他又能够增加新的贷款去度过公共债务危机,让摇摇欲坠的王朝延续了8年寿命,直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在整个18世纪中,一批又一批统计学的先驱者涉足这一领域,尽管他们每个人所衡量的内容差别不大,但当时并没有标准化,没有普遍认可的定义,因此其所测量的内容和现在意义上的GDP还是有较大的差别。当然,他们有一个总体的思路是正确的,即国民收入包含可供当前消费的部分以及留存下来再投资以增加国内资产的部分。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包括《鲁滨逊漂流记》作者在内的统计学家和经济学家们经过在不断争论中完善,使得这一概念终于有了质的突破——1776年,《国富论》出版了,亚当·斯密在书中对“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进行了区分。
不过,在亚当·斯密的定义中,并不是“所有人”都计算在内,只有那些从事有形商品生产,即从事农业和工业的人,才会被统计到国民收入中。他认为,市场提供的诸多服务对国民经济而言是一种成本,比如家仆是雇主的成本,他没有创造任何价值。国民财富等于其有形资产总量减去国家债务,也就是说,这位经济学大师因为偏见而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把服务性劳动的价值给完全忽略了。
有意思的是,这种理论还得到了卡尔·马克思的认同,并且成为计划经济体制的计量基础。这就是为什么后来推崇马克思学说的国家(比如苏联)通常都比较注重物质产出,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服务性活动的产出。这也是为什么后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第三产业已经在蓬勃发展了的时候,苏联的第二产业占比还高达60%以上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的时候,战后恢复成为了人类考虑的头等大事,经济管理学理论被重新翻了出来。“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意识到有些服务性劳动是同样能够创造价值的,而且创造的价值不可小视。
在马歇尔的推动下,GDP中“价值”的范畴得到完善,欧美国家率先将其引入,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GDP统计。
不过,就算是现在,由于采取的统计策略和方法不同,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GDP尚未达到口径的统一。而且,出于某些目的和需要,某些国家的GDP会出现后期修正或更改统计方法,这种变动对GDP最终的数据可能影响甚微,也有可能天差地别。
特别是在很多东西都并不完善的非洲,更是会出现令人“叹为观止”的魔术数据。
比如,在2010年11月5日到6日期间,非洲西部国家加纳的GDP一夜之间增长了60%,使得该国马上从“低收入”国家变成了“中低收入”国家。现实情况没有发生变化,GDP 统计数据却变了,这主要是因为该国统计机构更新了价格指数计算权重分配。
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涉及到一个援助和贷款的问题。
很多国际援助组织以世界银行设定的人均GDP 作为确定“低收入”或“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而这又会决定一个国家能获得何种援助或低息贷款。
之前的加纳,由于其人均GDP低于“低收入”标准,会获得更多的经济援助和低息贷款,但是世界银行发现了加纳人在GDP统计上玩猫腻的端倪,责令其更改,否则会取消援助。于是乎,便出现了这个非洲国家一夜之间“创造奇迹”的名场面。
除了加纳,尼日利亚、乌干达、坦桑尼亚、肯尼亚、马拉维和赞比亚等非洲国家也做过同样的事情。
尼日利亚是非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一项关于它的预测认为,如果将移动通信和诺莱坞(Nollywood)电影等蓬勃发展的产业计入在内,尼日利亚2014年的GDP就将一举增长40%,规模无限接近于南非。不过,尼日利亚至今还是没有更改其统计权重。
本文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欢迎点击关注!
“戏说金融”原创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