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大猫
你还记得他们吗?
临近春节,2020年的春晚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备当中,各式各样的节目消息在网上传播。
所有中华儿女翘首以盼这场盛大晚会,这样的期待已经进行了几十年。
今年,是春晚的第39年。
1983年,央视第一次为春节筹办晚会,而这场晚会,一开始连名字都没取。
直到节目上演前10天,才有了“春节联欢晚会”六个字。
谁能想到,这个一开始连名字都没有的晚会,会在往后的38年里,成为亿万中华儿女春节的寄托,赋予了过年新的定义。
作为全国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不少老艺术家们曾在这个舞台上大放光彩。
还有无数新秀,怀揣着梦想走上这个舞台,第二天就红遍大江南北,并且在往后每年的春晚舞台上带给我们一遍又一遍的感动。
那些记忆中陪伴我们一年又一年的熟悉面孔,无论什么时候看到,都很亲切。
陈佩斯和朱时茂的二人时代
1984年,春晚举办的第二个年头,也是陈佩斯和朱时茂第一次在春晚舞台上表演,他们表演的节目《吃面条》一炮走红,开创了春晚小品表演的先河。
小品里,陈佩斯饰演一个龙套演员,朱时茂饰演导演,二人为了拍好一场吃面条的戏,需要陈佩斯吃很多遍的面条。
而当时的现场,陈佩斯其实是对着一个空碗在“狂吸面条”,这样一个近乎无实物的表演,硬是把观众都给看饿了,那狼吞虎咽的劲儿,简直就像是在吃一碗香极了的面条大餐。
1984年春晚小品《吃面条》 表演 : 陈佩斯、朱时茂
而到了陈佩斯打了饱嗝,又不得不吃的时候,观众又感受到了他那股难为的劲儿。
1984年春晚小品《吃面条》 表演 : 陈佩斯、朱时茂
这段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表演,现场效果极佳,陈佩斯后来也说,演到一半的时候,发现台下的凳子四处散落,很多人盘腿坐在地上。
后来才知道,是因为小品太好笑,观众简直笑到肚子疼。
在他们搭档的那几年里,二人为春晚贡献了很多年的经典小品 《吃面条》、《拍电影》、《羊肉串》、《胡椒面》、《主角与配角》、《警察与小偷》等,即使是现在看来,也能轻易就让观众捧腹大笑。
1986年春晚小品《羊肉串》 表演 : 陈佩斯、朱时茂
1998年春晚小品《王爷与邮差》 表演 : 陈佩斯、朱时茂
1990年春晚小品《主角与配角》 表演 : 陈佩斯、朱时茂
这些年,在类似“最希望出现在春晚舞台的人”相关投票中,陈佩斯总是能排在前头,但其实,距离他最后一次出现在春晚舞台,已经过去了几十年。
快餐化时代,再难有这样的艺术家,离开的越久,观众就越发想念。
春晚永远的怀念—赵丽蓉
1996年,央视确定将小品《打工奇遇》搬上春节晚会。
在节目试演时,导演觉得如果有现场写字的场景,效果一定会很好。
赵丽蓉听了激动地说:“ 对呀! 最后我就现场写几个字。”
可这现场题字是要有书法功底才能办到的事情,对于一个字都不大识的老太太来说,谈何容易。
可赵丽蓉却说到做到,她请一位书法家给她写了“货真价实, 童叟无欺” 八个字,并向剧组宣布自己要封闭一星期,如果写成就演,不成就别露怯。
之后她就天天在家练字,光纸都练了一摞又一摞,想起来就写,有时候半夜两点钟去完卫生间之后也要先写上几笔再睡。
一星期之后,赵奶奶来到剧组,把“货真价实”四个大字在纸上写出,众人都拍手叫好。
导演觉得字写得是真不错,可这时间用了一分钟,恐怕观众会觉得太长。
赵丽蓉就拍手说道“哎哟,把这给忘了,你说得多长时间?”
“最好二十几秒。”
“行,我再接着练。”
就这样,赵丽蓉就接着回家练字,到最后晚会现场用二十秒时间题了这四个大字,成了节目的经典之笔。
1996年春晚小品《打工奇遇》 表演:赵丽蓉、巩汉林
春晚之后,很多人找到赵丽蓉,想让她给自家牌匾题字,可赵奶奶笑着说:“我可不是书法家,我就会写这四个字,这还是我使出吃奶的劲儿练出来的呢!”
在记忆力,赵奶奶是个活泼又聪明的老太太,什么时候都倍有精神气儿,但其实,赵奶奶的身体没有看起来那么好。
小品《如此包装》里面有一段表演,是赵奶奶要形容自己嗓子好,一个得意忘形坐在桌子上一盘腿。
她下来的时候是金珠搀着的,这个动作看起来似乎只是一段表演。
但其实在赵奶奶去世后,巩汉林在一场采访里哭着说:“赵妈那时已经很容易腿软,我爱人扶着她下来,我们心其实都提着,怕出状况。”
1995年春晚小品《如此包装》 表演 : 赵丽蓉、巩汉林
而最后跳舞的那段,赵奶奶跳完以后跪在地上,其实本来不是跪着的,只是她那会病的已经很严重了,站不住了。
但即使在身体情况如此不佳的状况下,赵奶奶依然可以完成这段表演,为我们留下了经典。
1995年春晚小品《如此包装》 表演 : 赵丽蓉、巩汉林
1995年春晚小品《如此包装》 表演 : 赵丽蓉、巩汉林
1995年春晚小品《如此包装》 表演 : 赵丽蓉、巩汉林
这个跳着时尚潮流的舞蹈,念叨着“那就是一盘大萝贝”的乐呵呵的时尚老太太,不知不觉中成了我们春晚最怀念的人。
“黄金搭档”黑土和白云的经典几年
1990年,赵本山被姜昆力荐,第一次登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跟黄晓娟合作表演小品《相亲》,“徐老蔫儿”一角初露头角。
一身工作服、戴着标志性的帽子,这套打扮成了赵本山在春晚上的经典装扮,这一戴就是21年。
那些年跟何庆奎、高秀敏组成的铁三角,真是春晚语言类节目难以撼动的三座东北大山。
很长一段时间里,赵本山都似乎是可以代表春晚的存在,对很多人来说,看到他的小品,晚会就是圆满的。
尤其是他和宋丹丹的“黄金搭档”组合,他们塑造的白云黑土系列更是春晚的绝佳CP。
“我叫白云”、“我叫黑土”、
“我七十一”、“我七十五”、
“我属鸡”、“我属虎”、
“这是我老公”、“这是我老母”……
这段台词恐怕是每个看过春晚的人张口就能来的一段对白。
1999年春晚小品《昨天今天明天》 表演 : 赵本山、宋丹丹、崔永元
2006年春晚小品《说事儿》 表演 : 赵本山、宋丹丹、崔永元
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里,那对缺着牙,装扮接地气的老夫妻,是我们关于春晚的经典记忆。
2007年春晚小品《策划》 表演 : 赵本山、宋丹丹、牛群
在那个网络不发达的时代,白云黑土为我们贡献了多少诸如“下蛋公鸡、公鸡中的战斗机”的流行语,他们的小品,堪称“笑果”绝佳。
虽然他们近些年已经不在春晚舞台上一起出现了,这些台词却也能在我们看到他们的一刹那,在脑海里涌出来。
还有很多人……
只要一句“想死你们啦”就能让我们开怀大笑的冯巩;
1996年春晚小品《机器人趣话》 表演 : 郭达、蔡明
永远在求变求新,走在时代前沿的的蔡明;
2005年春晚小品《装修》 表演 : 黄宏、巩汉林、林勇健
差点破(pò!)了相的林永健;
2001年春晚小品《卖拐》 表演 : 赵本山、范伟、高秀敏
卖拐的“大忽悠”范伟;
2017年春晚小品《老伴》 表演 : 蔡明 潘长江 潘斌龙
“浓缩就是精华”的绝佳代言人潘长江……
2016年春晚小品《是谁呢》 表演 : 郭冬临、马天宇
顶着光亮的圆脑袋,总是给我们带来欢乐的郭冬临;
1987年春晚歌曲表演《冬天里的一把火》 表演 : 费翔
跳着欢快的舞蹈,燃起冬天里一把火的费翔。
他们都是我们关于春晚节目最熟悉的面孔,他们用自己专业而精湛的表演功力,给春晚贡献了许多经典之作,在每一个年三十儿里,给我们带来最开心的表演。
那些年的春晚,因为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网络,很多表演嘉宾都是在晚会当天才被人知道要表演节目。
而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春晚也变得越来越贴近民众。
《我要上春晚》就是为春晚选拔优秀的民间节目而开设的。因为这档节目,很多普通人圆了春晚的梦,观众也变得越来越有参与感。
再后来,节目不仅仅作为百姓圆梦的舞台,也是明星挑战自我的竞技场。
越来越多的年轻面孔开始登上春晚的舞台,大放光彩。
他们加入,给春晚带来了蓬勃的朝气,让春晚也年轻起来。
只是,当看着这些虽然青春却有点陌生的面孔在舞台上欢乐唱跳,总是会不可避免地想起寄托着我们满满春晚情感的老面孔们,怀念他们熟悉的表演方式。
网络盛行的时代,我们有各式各样好看的网综和网剧可以看,娱乐生活可以被很轻易地丰富。
但是春晚,可能是唯一一个我们可以和家里老人一起看的节目了。
没有所谓的代沟,没有意见不合的争吵,春晚节目从来也不只是代表着一档节目,而是一家人团圆美满的意义,异乡人过年的寄托。
感谢那些年伴随我们年夜饭的闹哄哄的节目,永远不会忘记让我们捧腹大笑的那些表演。
2020年的春晚,又将会有什么故事呢?
大猫,期待2020春晚……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0qHo7m8Bgx9BqZZIoIG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