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这样一则新闻,引发大家广泛关注:一女子看病时,将自己的车违规停放在医院的应急通道,随后赶到的交警对该女士进行现场处罚。
现实中,像这样无视规则、遗忘规则的现象还有不少,如“坐飞机时,往飞机发动机扔硬币祈福”、“母亲‘堵机舱门’等逛街女儿”、“家长带孩子飞机逃票”……
这些接二连三的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部分人对规则的漠视。不守规则是个老话题,但这些问题所产生的后果,却让社会无法因“话题倦怠”而对此问题轻易回避。
我们不禁反思:为什么规则会被无视?
1
规则意识欠缺有哪些具体表现?
此前,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开展了关于“当前公众规则意识”的大型调查。
调查发现,我国公众对规则的认识和实践上呈现“一高一低”现象,表现出一定的态度与行为相分离的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定数量的受访者对于规则的遵循呈现无视心态,尤其是当遵守规则涉及到个人的切身利益的时候,有超一半的公众还是会在眼前利益和遵守规则之间选择破坏规则。
其实,缺乏规则意识还有以下几种具体表现:
一是为谋一己的便利而忽视规则
现实生活中,为避免等待而闯红灯、公共场所插队、随处乱扔垃圾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些都是个人只考虑自身便利性而忽视社会公共性的典型表现。
二是为谋一己之私利而寻求潜规则
现代社会很多时候仍保留着乡土社会的血缘或地缘关系。在人际关系网中,人们往往根据关系亲疏区别对待,遵循着从家人到熟人再到陌生人的交往路线。
个别人利用潜规则为亲属、为自己谋利,还有一些人遇到事情时倾向于托关系找有权者利用潜规则为自己解困或谋利。当然,潜规则也是一种游戏规则,但它是摆不上台面的、见不得阳光的。
三是让自己成为“规则的例外者”
反规则者往往知法犯法、有法不遵、有纪不守、有规不循。这些人往往是位高权重者,他们本来应该是规则的最好守护者,却因为私欲炽盛,成为啃噬规则的“硕鼠”和“蛀虫”。
四是对规则持一种虚无主义态度
有些人可能在一些和生活相关的领域中受到过不公正对待,是社会生活中的失利者,他们往往以某种社会规则不合理为借口而拒绝遵守社会规则。他们有时会以非法的手段或者非正常的手段来谋求自己看起来正当的利益,成为规则的“消极例外者”。
1
不守规则现象因何产生?
上述无论哪一种类型的人或现象,都是良好规则的破坏者。这些破坏规则的不良现象长久存在,并有肆无忌惮之势,其原因又是什么呢?
一是人们不断膨胀的物质欲望。在我们大举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迈进的同时,我们的道德建设和法治建设并没有跟上前进的步伐,以至于人们在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同时,逐渐遗忘了对能够体现社会规则的灵魂、道德、良知等应持有的敬畏之心。二是相关制度不健全,奖惩措施不到位。规则在一定程度上是利益的平衡器,它意味着社会鼓励人们运用正当手段来实现正当的个人目的。一个社会的规则,制约着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各种类型的角色扮演者的“公正性期待”。公正性期待,意味着遵循规则的人受到奖励,也意味着违反规则、破坏规则的人受到惩罚。然而现实中,许多规则的破坏者却成了利益的获得者。三是缺乏让人遵循规则的有效途径。有的时候表现为社会规则缺乏有效的配套制度建构,例如要人们遵守信用规则,那就要有配套的失信惩戒制度。
有的时候表现为那些和人们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的规则虽然已经被制定出来,但是个体却可能缺乏相应的遵循规则的有效途径。
例如,垃圾分类处理被倡导多年,但是不少人反映即使自己在家里作了分类,垃圾处理机构最终还是将其混同处理。这往往让人们在生活中将规则视为无足轻重的存在。
1
规则的制定和实施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首先,应该遵循感性原则。所谓感性,就是可以感知的或者经验的,是和老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是可以执行或操作的,是有温度的。
遵循感性原则,要求我们在规则的制定和施行过程中不能仅仅考虑管理者的方便,而应该最大程度地考虑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更多地关注老百姓的切身感受或感性经验。应该遵循“同理共情”的价值理念,将身比身、将心比心。
感性原则,还要求规则的遵循是可为的、可以操作的。一个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上的规则,是不可能长久存在的。比如,交通规则总是通过红绿灯、斑马线以及其它各种交通指示符号来呈现。红绿灯、斑马线等,使得交通规则成为一种感性的存在。
其次,应该遵循理性原则。这意味着规则的制定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规则往往体现着各种利益之间的博弈和平衡。
因此,规则的制定和实施应该考虑到各方利益,应该确保利益相关方的广泛参与、民主协商。规则制定过程中的民主协商,既保证了程序上的正当性,也强化了规则的合法性。
最后,还应该遵循灵性原则。一般来说,规则是利益的均衡器,但是仅仅停留在利益层面上的规则,也是不可能长久存在的。
灵性原则,意味着一切戕害生命、降低生命质量的行为或现象,都应该被摒弃。例如,当人们认识到交通规则并不意味着要失去自由而是要守护生命时,一般就会欣然接受和遵守。
由此,规则的遵循不再是迫于外在的压力,而是自己对生命意志的遵循,是自律而并非完全他律。当真正化为个体内在的道德律令时,规则就体现出其呵护生命的灵性意义,成为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必要保障。
互联网、社交媒体的时代,不守规则的“代价”被显著提高了。无论是高铁上霸座,还是景区里破坏公物,只要被晒上网,就不得不承受来自舆论的谴责和压力。在不文明行为可能被随时随地“现场直播”的今天,每个人都需要培养一点尊重规则、敬畏规则的“镜头感”。
来源:人民论坛
精彩推荐
贵州铜仁:党建直播间《支书课堂》上线了!
贵州铜仁:7月宣传工作情况
贵州铜仁:村社合一 强村富民
文伟红:践行入党初心 勇担时代使命
活力 效率 温馨
传播党的声音 讲好党的故事
关注百姓生活 服务党员群众
长按指纹 > 识别图中二维码 > 关注“铜仁组工”
“铜仁组工”微信号:trswzzb
审核:黄欣 编辑:覃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