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版“解忧杂货铺”:18年为十余万人送温暖

2019-07-08   家庭杂志

中年丧子,自己又在鬼门关游走一回后,袁梅芳更懂得人间疾苦。退休后,她毅然选择发挥余热,开通“袁阿姨热线”。

18年来,她接听了近13万次电话,接待超过了1.2万人的上门求助,阻止了90多人犯罪,让102人放弃轻生,129个家庭得到挽救,这一串庞大的数字背后,是她用18年天天24小时随叫随到换来的。生活的苦、奔波的累、亲人的不解都不曾让袁梅芳放弃,她说:“人的生命是宝贵的,生命的方式只有两种:要么腐烂、要么燃烧。为他人服务是化解痛苦最好的方法。”


儿子的离世让她痛入骨髓

“喂,你好,我是袁阿姨。”一位戴着圆框眼镜的70岁阿姨左手麻利地接起电话,右手紧握圆珠笔,认真做着记录。自2001年开通“袁阿姨热线”以来,她几乎24小时守在电话机前,写了60多万字的热线日记。

袁梅芳,1949年出生于湖北省荆门市。在她13岁那年,母亲不幸因病去世,年幼的她蒙上了一层心理阴影。作为长女,袁梅芳帮着父亲挑起家庭重担,照顾年幼弟妹。20岁时,她满怀憧憬步入婚姻的殿堂,但夫妻二人的性格差异令这桩婚姻并不幸福。好在一对儿女乖巧、懂事,他们是袁梅芳苦难生活中的一缕阳光。

可在1996年,这份支撑着袁梅芳的希望破灭了。那时,她17岁的儿子正在当地一所重点中学念高一。有一天,儿子因座位问题与同学发生争执,还动手打了同学,老师因此狠狠批评他,并要求他在70多个同学面前做检讨反省自己。儿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从此变得消沉起来,成绩也有所下滑。期末考试完从学校回来后,郁郁寡欢的儿子撕碎了成绩单,并偷偷服下一大把安眠药。幸亏发现及时,儿子送医后被抢救过来。看着苏醒后虚弱的儿子,袁梅芳舍不得责怪分毫,只一个劲地说:“人在就好,人在就好……”

随后,她怜爱地问儿子想吃点什么,儿子说想吃饼干,袁梅芳赶紧跑到商店去买。就在这个间隙,一心求死的儿子走到附近铁轨上,用卧轨自杀的方式告别了17岁的花样年华。

一直引以为傲的儿子以这种惨烈方式离开后,袁梅芳的精神世界轰然坍塌了,终日以泪洗面。在悲伤和懊悔的双重折磨下,袁梅芳渐渐失去了生活的勇气,于是偷偷积攒了200粒安眠药,打算在儿子离世一周年时,到另一个世界去寻找儿子。

幸好,袁梅芳的反常行为被细心的女儿看出端倪,女儿哭泣着央求道:“妈妈,我已经失去了一位亲人,我不能失去你。如果你前脚走,我后脚就跟着你一起走……”为了女儿,袁梅芳把悲伤放在心底,选择活下来。


退休女工开通热线电话

袁梅芳浑浑噩噩地活了5年。200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袁梅芳听到了荆门广播电台的《象山夜话》节目。在坚持收听一段时间后,她鼓足勇气拨通节目热线电话,倾吐自己的坎坷经历。当晚,有5个听众给她打电话,鼓励她要勇敢地走出来。

收到陌生人的真诚关怀后,袁梅芳心里舒服多了,她在日记中写下:“别人帮助了我,我也要帮助别人,为别人服务是化解痛苦的最好方法。”之后,她每天都收听这个节目,并帮忙开导那些孤单无助的人,逐渐得到听众的认可。很多人要来她的电话号码,节目之外给她打电话或写信。

2001年12月23日,在客运中心工作的袁梅芳退休后,通过电台将自家电话公布出去,依靠当时每月仅仅482元的退休工资,在自家小屋自费开办起了“袁阿姨热线”,24小时免费为社会服务。

2005年的一个晚上,袁梅芳接到一个女孩的电话。女孩哭着说:“我马上就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了。”

这个来自荆门乡下的女孩是一家公司的出纳,几天前,单位要发工资,派她到银行取钱。由于女孩粗心大意,取款时没有及时清点,回去之后发现少了一万块钱。女孩家境困窘,自己才刚参加工作两年,不知道如何补上这笔钱,以为死了就可以一了百了。在跳楼之前,她诚惶诚恐地给袁梅芳打来电话。

袁梅芳立刻起床,打车连夜找到女孩。她对女孩讲述自己儿子的事情,劝导女孩不要做傻事,否则会给父母带来毁灭性的打击。袁梅芳陪伴女孩整整一天一夜后,女孩的情绪稳定下来,放弃轻生念头。10天后,女孩打电话给袁梅芳说事情已经解决,感谢她给了自己第二次生命。

为了能更好地提供服务,袁梅芳还到武汉一所大学进修心理学,并通过半年的封闭式学习,通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


做一个普通的“心灵捕手”

自开通热线以来,令袁梅芳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曾打算在春节期间行凶的湖北黄陂小伙子。这个痴情的男孩,因为女友提出分手,就连夜从湖北赶到女友在广东的打工处,在她上班的工厂门口守了三天三夜,可是没等到女友。后来,男孩又跑到女孩的老家去求情,结果被女孩的父母赶了出来。男孩心灰意冷,想到自己的用心付出却遭到女友的狠心抛弃,便决定在春节期间杀了女孩一家。

袁梅芳一时慌了神,“报警”这个念头闪过脑海,可转念又有另一个声音响起:如果报警的话,一来男孩还没实施犯罪,二来可能会让他从此对社会失去信任。

那时,离春节还有三个月,袁梅芳整理一下思绪后,决定先开导男孩,她每两天就给男孩打一次电话,男孩却不接。无奈,袁梅芳给他写了一封近5000字的信,男孩却寄来了自己的复仇计划和制造枪支的资料。

袁梅芳继续保持两天一个电话、一周一封信的频率与男孩沟通。眼看离过年只有半个月时间,袁梅芳准备动身去女孩家。她计划如果到了现场还劝不动男孩,就报警。


腊月二十八的早晨,男孩终于清醒过来,打来电话说:“袁阿姨,我听您的。我不报复别人,春节后我去湖南打工,重新寻找幸福。”紧张了三个月的袁梅芳如释重负,忍不住哭了起来:“太好了!你好好努力,以后的生活一定会更好。”

18年来,袁梅芳接到情感求助的电话不计其数,有失恋的年轻男女,也有过不下去的中年夫妻。有一次,一个遭遇丈夫家暴的妇女找到袁梅芳求助。看着她浑身伤痕累累的样子,袁梅芳心疼不已。袁梅芳陪着她找律师、上法院,历时一个月,最终法院判决离婚,而且男方须补偿女方6万元钱。男方的母亲不服气,气冲冲地找到袁梅芳怪她多管闲事,并狠狠地扇了她一个耳光。袁梅芳当时眼冒金星,泪如雨下,“这是我最委屈的时候,那一刻,我真想把电话线给拔掉”。可是,当手指伸向电话线时,她又缩了回来。因为被救妇女眼神里的光芒,让她的内心明亮起来。

袁梅芳觉得,这些求助者的内心因为生活的意外撞击,破了一个洞,而她要做的、能做的,就是倾听他们心声,然后用自己的经验和爱心,帮助他们慢慢补上破洞,把他们送回原有的生活轨道。

袁梅芳有一个习惯,就是每条来电、来访都有记录,18年来记录了60多万字热线日记。其间,她用坏8部座机、3台电脑主机,共接听求助电话近13万次,接待1.2万多人上门求助,劝阻90多人终止犯罪,规劝102人放弃轻生念头,挽救129个家庭……有形的是数字,无价的是情义。

世界以痛吻她,她却报之以歌。

文:程勇 徐燕

本文系《家庭》杂志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改编,否则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