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谭政向妹妹询问前妻情况,听完后泪流满面:她真是个贤妻

2023-12-27     阿斗爱

原标题:1949年,谭政向妹妹询问前妻情况,听完后泪流满面:她真是个贤妻

新中国的开国大将谭政,是一位摇笔杆子干革命的大将军,他与妻子王长德,也是一对人人称道的神仙眷侣。

但是在王长德之前,谭政将军还有一位妻子。

新中国成立之后,将军的妹妹来北京看望他,他忍不住向妹妹询问前妻的情况。

听妹妹说完前妻的事情之后,谭政泪流满面,说自己的前妻,是一位贤妻。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谭政将军与这位“贤妻”分离了呢?

一、青梅竹马的少年夫妻

谭政将军的第一任妻子,名字叫陈秋葵,15岁就嫁给了他。

两人虽然是在父母包办下成的亲,但是他们却有深厚的感情基础。

谭政将军生于1906年,原名谭世名,他和开国大将陈赓都是湖南湘乡人,两家还是世交,陈秋葵就是陈赓的同胞妹妹。

陈家祖上习武,陈赓的爷爷,原来是湘军的一员猛将,谭家却一屋子都是读书人。

谭政的爷爷,是当地有名的士绅,他的父亲谭润区,是湘乡县东山学堂的教书先生。

东山学堂是湖南有名的学校,毛泽东也曾在这里就读,而且他之后办农民讲习所,还得到了陈赓父亲的资助。

当时中国正处于新旧两种思想并立的时代,谭氏宗族本来有一所供自家子弟启蒙的私塾,也因为“新政”,被改为小学。

思想守旧的谭润区不想让谭政去这样的学堂启蒙,于是把谭政送到了陈赓家的私塾,让他学习四书五经。

在父亲的安排下,10岁的谭政就住进了陈家。

陈赓的母亲特意为谭政收拾出来一间小屋,把谭政安顿了下来,7岁的陈秋葵蹦蹦跳跳跟在母亲身后,像个小大人似的让谭政不要见外,要吃要喝尽管说。

陈赓当时已经去了东山学堂读书,谭政和秋葵年龄相仿,所以秋葵闲暇的时候,也总是喜欢和谭政在一起,喜欢听他讲学堂里的事情。

眼见得三年的启蒙即将结束,谭政不止一次跟家里提出,自己也想到东山学堂读书,可是却被思想守旧的父亲一再拒绝。

谭政心里苦闷,私下里,就把自己的烦恼对着秋葵妹妹倾吐了出来。

陈秋葵理解谭政的想法,也想支持他,于是就托人带信给自己的哥哥陈赓,看陈赓能不能帮谭政想想办法。

与谭政的父亲不同,陈赓的爷爷和父亲思想相对比较开明,所以对于谭政向去东山学堂读书的想法,他们也非常支持。

在陈赓和陈家人的帮助下,谭政终于拿到了东山学堂的入学资格,他也没有辜负秋葵妹妹和陈赓大哥的期望,一举考上了东山学堂。

三年的借住,让陈家人很喜欢谭政这个后生,谭家也喜欢聪慧的秋葵,两人年龄又合适,两家就起了给两人定亲的念头。

为了让谭政答应定亲,谭家答应谭政去东山学堂读书的条件,就是把他和陈秋葵亲事定下。

虽然定亲是被家里逼迫的,但是谭政心里却并不排斥陈秋葵。

于是入学之前,谭政和陈秋葵两人的婚事,也定了下来,想起能嫁给“世名”哥哥,陈秋葵的心里非常甜蜜。

等到谭政从东山学堂毕业之后,一顶花桥,就把陈秋葵迎进了谭家。

谭政在东山学堂学习时,接触了很多革命思想,毕业之后,他有心报效国家,可是为了生计,只能在当地的一所学校当了老师。

学习时,谭政就经常把在学堂学到的先进思想分享给陈秋葵,陈秋葵年龄虽然小,却很理解谭政,劝他暂且忍耐,等自己哥哥陈赓回来再做计较。

二、苦守十多年

1926年,受中共委派去苏联学习的陈赓回到国内,在军阀唐生智的部队里当了一名营长。

当他听小妹说起谭政的想法后,就给谭政写了一封信,问谭政愿不愿意到自己所在的部队参军。

这封信对于谭政来说,简直是久旱逢甘露,他几乎立即就做好了动身去陈赓那里的计划。

但是想起新婚才三年的妻子,谭政又犹豫了。

看到谭政的样子,陈秋葵就知道他心里的想法,她二话不说就帮谭政收拾起行李。

为了不让丈夫为自己挂心,陈秋葵尽管心里不舍,还是安慰丈夫,告诉谭政她会照顾好自己,等谭政回来接她的那一天。

听到陈秋葵这么说,谭政才放心地回复陈赓,自己愿意投奔他。

为了让谭润区同意谭政去参军,陈赓的父亲陈绍纯特地来到谭家,给亲家公做思想工作。

陈绍纯告诉谭润区,现在时局混乱,谭政和陈赓这一代人,注定要走一条和他们不同的道路,孩子既然有报效国家的志向,他们做长辈的,不应该拦着。

陈绍纯还以陈赓三兄弟为例,说他们几兄弟都走上了革命道路,自己也想过给家里留一个,可是连儿媳都没有留住。

有了陈绍纯的劝导,谭润区不但松了口,还给儿子办了践行酒。

上路那天,谭政的父母、岳父岳母都赶来送行,陈秋葵把收拾好的行李交给谭政,硬忍着没让泪水落下来。

谭政接过行李,跟着陈赓派来的两名士兵走了很久之后,陈秋葵还默默地站在门口,望着谭政远去的方向。

到了陈赓那里安顿下来之后,牵挂妻子的谭政连忙给家里写了两封报平安的信,一封给父母,另一封,就是给自己的妻子。

送走了谭政之后,陈秋葵每天都在煎熬之中。

公公虽然嘴上不说,但是婆婆因为思念儿子,就话里话外就有点责怪陈秋葵的意思,怪她不但没有把丈夫留在家里,还支持他去参军。

陈秋葵虽然心里也难受,但是只能忍下这些,白天忙碌家里的事情,照顾一家人,只有当夜深人静时,才会释放自己的情绪。

她虽然嫁给谭政已经有3年了,但是毕竟才是一个不满20岁的人,她也需要一个依靠,可是为了丈夫的抱负,她亲手把自己在这个家里的依靠送了出去。

当谭政的信寄到家里的时候,陈秋葵已经在内外煎熬下病倒了,这一病就再也没能起来,谭政的信,是陈秋葵临终前唯一的念想。

弥留之际,她不让家里人告诉谭政自己生病的事情,只是紧紧地把谭政写给她的信抱在怀里,直到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尽管陈秋葵不想让丈夫为了自己的事情担心,但是纸里包不住火,陈秋葵去世的消息,没多久就传到了谭政那里。

听到妻子去世的消息之后,谭政当时就愣在那里,久久不能回神。

他实在难以想象,半年前他离开家时,妻子还是好好的,怎么突然就去了呢,她还不到20岁啊!

收拾了自己的心情之后,谭政就把失去妻子的悲痛化作力量,投身到革命工作中。

他入伍之后,先是参加了“秋收起义”,然后来到井冈山因为文采出众,又善于总结,被任命为红四方面军前敌委员会的秘书,又是毛泽东同志的第一任秘书。

此后,他虽然一直从事政治工作,可是工作能力特别突出,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他也总结了几十万字的战斗总结和政治工作总结。

来到延安之后,他就被任命为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

这一年,离陈秋葵去世已经有11年了。

谭政外表斯文,长相又好,一路走来,获得了不少漂亮姑娘的青睐,然而这些姑娘托人问谭政的意思时,却都被谭政婉拒了。

也有很多同志看着谭政一直孤身一人,也张罗着给他介绍对象,但也都被谭政拒绝了。

在谭政的心里,陈秋葵始终是他抹不开的伤痛。

三、她真是个贤妻

直到1937年,在罗荣桓同志和夫人林月琴的关怀下,才有一个叫王长德的女孩,走进了谭政的生活。

王长德是四川阆中人,生于1916年,比谭政刚好小了10岁。

她也是穷苦人家出身,小时候就给人当了童养媳,天天起早贪黑的忙活,还被婆家经常打骂。

17岁那年,红军来到阆中建立政权,王长德听到宣传之后,立即加入了红军队伍。

这个川妹子活泼又大胆,20岁的时候,就带着侦察队,把一伙顽固匪徒追了两天两夜,后来不但擒获匪首,还缴获了大量金银、麝香等贵重物品。

因为这件事情,王长德成了红军中的传奇人物,她的故事也被大家津津乐道。

跟随队伍来到延安之后,王长德就被安排到党校学习,没多久她就入了党。

除了能打仗、觉悟高之外,王长德唱歌也非常好听,党校学习之余的拉歌比赛,王长德婉转动听的歌声经常在晚会上响起。

各方面都很出色的王长德,很快就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她就是罗荣桓的夫人林月琴。

起先是礼貌的招呼,但是随着交流越来越多,林月琴也越来越喜欢这个活泼、善良的小姑娘,也动了心思,想为小姑娘找一个可靠的人。

有了这个心思之后,林月琴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丈夫罗荣桓,想让他也一起帮着参谋一下,给自己推荐几个合适的人选。

罗荣桓一听,立即想起了自己的老部下谭政,作为他的上级和多年共事的战友,罗荣桓自然知道谭政13年来不肯再婚的原因。

听到妻子提起一位这么优秀的姑娘,罗荣桓就第一时间想到了“眼光高”的谭政,觉得可以把王长德介绍给谭政。

林月琴听到罗荣桓的提议,也觉得两个人非常合适,她也是个急性子,立即就风风火火地去找王长德了。

听到林月琴说明自己的来意,王长德也没有扭捏,直接就问林月琴说的人是谁。

当听到谭政的名字后,这个泼辣大胆的四川妹子,却低下头害羞了。

原来王长德在中央党校学习时,就读过谭政写的文章,她当时就被谭政的才华所折服了。

如今听到林大姐要把谭政介绍给她,王长德自然是紧张中带着点害羞了。

看见王长德的样子,林月琴心里就有了三分把握了,她接着给王长德介绍起谭政的事情。

为了让王长德更了解谭政的为人,她把谭政为前妻守了13年的事情也原原本本地说给王长德听。

王长德本来就欣赏谭政的才华,现在听说了他的人品之后,对谭政就更倾心了,听完林月琴的话之后,她红着脸点点头,表示一切都听林姐的。

有了王长德的话,罗荣桓回头又去做谭政的工作,他好说歹说,甚至把陈赓这个“大舅子”都搬了出来,这才说服谭政,成就了这对美眷。

以后的日子,谭政和王长德两人相濡以沫,在革命道路上相互陪伴,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两人因为对革命的贡献,分别被授予大将和大校军衔。

虽然在后来的日子有王长德的陪伴,但是谭政的内心深处,始终为结发妻子陈秋葵留有一席之地。

解放后,谭政的妹妹来北京探望哥哥,两人聊天的时候,谭政忍不住问起妹妹他走了之后,陈秋葵的情况。

当妹妹告诉谭政,陈秋葵临终前,把谭政写给自己的那封信始终紧紧地贴在心口上时,这位从战火中走出来的将军,终于忍不住热泪纵横。

他含泪对妹妹说:你秋葵嫂子是个贤妻,可惜走得太早了,要是她能看到新中国成立该有多好啊!

结语:

谭政将军的结发妻子陈秋葵虽然没有像革命队伍中的其他女性一样,和丈夫一起走上革命道路,可是她在家乡默默地坚守,支持丈夫参加革命,这何尝不是一种对革命事业的支持,值得很多人学习。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0f82bfeae7d5e7f5bafba46c5cbd877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