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黄雀市。
大桥突然垮塌。
巨大的声响、散落的沙石、飞扬的尘土。
一时之间,人心惶惶。
更令人震惊的。
一场事故牵扯出一条命案。
破损的桥墩里竟裸露出一具白骨。
自杀?他杀?还是用活人祭桥?
老百姓们,众说纷纭。
死者的女儿前来认尸。
掀开轻飘飘的白布,骇人的尸骨映入眼帘。
半跪的身形,微躬的体态,水泥灌满全身。
四周充斥着的,是女儿的绝望,慌乱和无法相信。
想想都窒息。
自己怨恨了八年,那个不辞而别的亲爹。
其实是被这冰冷的桥墩封住了生命?
这凶手到底是谁呀?
来,跟派爷一起看一看——
《断·桥》
这部电影讲了什么?
讲了一个女孩的复仇。
先看故事。
八年前。
大桥设计师闻亮(莫西子诗饰)失踪。
坊间传闻,他抛妻弃子与情人私奔。
闻晓雨(马思纯饰)的妈妈得知后果断改嫁,连女儿也不要了。
于是,闻晓雨对父亲的行为深恶痛绝。
朱方正作为闻亮的好兄弟,他成为了闻晓雨的养父。
并且,一照顾就照顾了八年。
八年后。
大桥坍塌闻亮的尸体被工人挖出。
闻晓雨幡然醒悟,原来当年是自己冤枉了亲爹。
如今天人永隔,巨大的悲痛把闻晓雨吞噬。
而在这样的至暗时刻,她还意外得知了一个爆炸性的消息。
什么消息?
是她的养父杀死了她的亲爹。
带来这个消息的是修车工孟超(王俊凯饰)。
八年前的一个雨夜,他看到闻亮一行人急吼吼的往桥墩上走。
结果第二天,闻亮就失踪了。
而同行的人中就有朱方正(范伟饰),所以他的嫌疑非常大。
天呐。
这样的“真相”对于闻晓雨来说,绝对是毁灭性的。
一边是惨死的亲爸,一边是有养育之恩的干爹。
此刻,这个真相对闻晓雨来说变得尤为的重要。
于是,在孟超的协助下,她踏上了艰难的取证之路。
更多的细节我不剧透。
派爷只能说,整个过程非常的紧张刺激,很多场面让人大气不敢喘。
所以凶手是朱方正吗?
来,开门见山一点。
本案的凶手就是他。
你一定很奇怪。
犯罪悬疑犯罪悬疑,怎么先给出真相了呢?
看之前,派爷和大家有着一样的疑惑。
但影片结束后,我才猛然发现比起“寻找凶手是谁”,这部影片最想深挖的其实是:
滋生在黑暗处的“千人千面”。
如果你问我这世界上最深不可测的是什么?
派爷认为一定是人性。
要再往深处想想呢。
那大概是生长在困境之中的人性挣扎。
非常荣幸,在首映结束后派爷采访到了《断·桥》的编剧兼制片人方励老师。
谈及“人性”这个话题,他表示:“我们的时代每个人都有困境,很多时候身不由己,就像电影中的角色,人人都是被推到万劫不复的深渊边上,最后人人又都进入了深渊。”
仔细一想确实是这样。
比如,闻晓雨和孟超这两个角色。
他们有一个共同点:身陷泥潭。
短短几日,还没从父亲去世的悲痛中缓过神来。
闻晓雨就已经被多方的消息轰炸与折磨,变得疲惫不堪。
在她这里,和大桥一起坍塌的还有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试想一下。
陪伴照顾自己八年的养父,竟如此暴戾恣睢。
他一边杀害她的至亲,一边又构陷诋毁害她怨恨父亲整整八年。
加之亲眼目睹朱方正再次行凶,无情地夺走无辜人的生命。
此时,对闻晓雨而言,杀心是一点一点叠加,在心里慢慢烧起来的。
这份恶,未必可取但又好像在情理之中。
而孟超,是一名在逃杀人犯。
他的姐姐被村长强奸。
情急之下,为救姐姐他将村长杀害,但不幸的是姐姐依然失去了鲜活的生命。
自此孟超就像一缕游魂,开始四处逃窜,隐入黑暗。
他警惕孤独,在精神紧绷的重压之下,身上一点人气儿没有。
可于孟超而言,他的恶何尝不是莽撞被动又别无选择?
那他们的不同点是什么?
是闻晓雨还有挣脱黑暗的可能。
更关键的一点。
面对这种挣扎孟超算是半个过来人。
你看就是这样自顾不暇的两个人。
被迫站在深渊之中,却仍然心存善念。
相处中,孟超感受到了闻晓雨情绪的变化。
为了不让她重蹈自己的覆辙,他愿意牺牲自己把闻晓雨推进安全地带。
只因他深知这黑暗日子的苦涩难熬,是条死人走的路。
换个角度,救闻晓雨就好像也是救了自己。
再看闻晓雨。
从她身上投射出来的也是一种“善”。
她不愿看到孟超为自己犯险而失去自由的人生。
于是俩人开始了一段撕扯。
她张口训斥,骂不醒他;动手阻拦,力气还没人家大。
怎么办呢?
情急之下,她冲上去就是一吻。
突兀吗?
有点。
可再看两眼又觉得这确实是聪明的一招。
提及这段吻戏,方励老师表示这样设计的灵感其实来自真实事件。
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
2011年,曾经有过这样一则社会新闻:“16岁小伙欲轻生,19岁女孩一吻救人。”
这位19岁的女孩叫刘文秀。
她在吃遍了生活的苦后,曾自觉前途渺茫也走上过自杀这条道路。
醒来后,对上亲人关切焦急的目光。让她明白自己犯了多大的傻。
所以遇到同样境况的人,她想着能帮一把就帮一把。
而在那样紧张的状况之下,用一个吻让失去希望的男孩感受到爱的美好冷静下来,就是她唯一想到的办法。
方励老师认为,这种现实中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往往就是最细腻的。
因为真实的生活总是最精彩的。
结合电影本身来看。
这两个被苦难包围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挽救彼此的生命,坚定又果敢的达成互相救赎。
这何尝不是一种站在黑暗里仍然想照亮身边人的善意?
与他们完全相反的是一念成魔的朱方正。
这里请让派爷我大喊一句:范伟老师,yyds!
毫不夸张。
范伟老师把朱方正的每一面都刻画的入木三分。
正面:伪善。
大桥坍塌,最先需要处理的是前来讨说法的家属们。
他作为身居高位者体恤家属时是这样的:
动作上,连连鞠躬表示理解和歉意。
表情上,垂着眼,抿着嘴,慈祥中带着疲惫表达自己的尽忠职守。
言语上,字字朴实,句句哽咽,诉尽满腹悲伤。
等这些家属们一走?
反面:狠毒。
你瞧顷刻之间,完成大小号互切。
刚刚柔和的脸庞立刻换上了不屑与冰冷。
是的,一个恶人形象饱满的上线了。
更重要的。
这种恶让人看着心生寒意。
为什么?
因为在整个观影过程中,你会深刻的感受到这种恶势力的张狂和没有边界。
比如,命案被翻出尘封的回忆被开启。
范伟老师真就把朱方正的“一念成魔”给演活了。
好兄弟闻亮死活不听劝,不拿钱不念旧情,一心拿着举报信要举报他们偷工减料。
双方争论中,闻亮不小心掉入桥墩。
看此刻的朱方正,满脸惊恐、目光呆滞,浑身僵硬。
短暂的静止与思考,救还是不救?
你可能还没缓过神来。
他却主动出击了。
表情不变,手上猛地一拉,水泥如瀑布倾泻而下。
看得人冷汗直冒,高呼瘆人。
再来!
谈及哪一场戏是电影的灵魂。
方励老师认为应该是闻晓雨刺杀朱方正。
在他心里,这是最复杂也最扣题的一场戏,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演员对角色的揣摩和戏的层次来。
派爷认为这里把人心中“善”与“恶”的拉扯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昏暗房间内,黄色的暖光掩盖不住快要溢出屏幕的冰冷。
两个人相对而战,都心怀鬼胎。
他们一个带了刀,一个准备了毒酒杯。
但又念及八年亲情,不断地真心实意的抛出自己人性中的“善念”,试图为善恶的碰撞找一个合适的出口。
这种挣扎,通过演员的表演一点一点加压。
不到最后一秒,你真不知道谁能站到最后。
而在整个访谈中,派爷注意到方励老师不停的提到“生长”两个字。
生长出来的是什么?
首先,可以是人物。
比如,孟超。
方励老师透露,这个角色是导演和编剧堪景时自己跳入脑海的,换句话说是突然在景别中生长出来的。
他用“闯入者”来形容孟超这个角色。
这里的闯入是没有侵略性的,而是让孟超从男性的角度去看待一位女性在泥潭中的痛苦挣扎。
和李玉导演合作多年,方励老师认为他们善于为彼此提供新的视角和想法。
所以每一次对人物细节的拿捏,都是从心里长出来的。
而在派爷看来,这种来自于男性和女性编剧双视角的作品,确实让每个角色都变得完整且立体了。
值得一提的是。
在聊到王俊凯对孟超这个角色的诠释。
编剧方励赞叹道:“他的表演几乎像一个素人,我基本看不到表演的痕迹。这太棒了,因为我是一个四川人,不管是他讲四川话时那种接地气的质感、语气眼神,包括语言里说话的传神,太精彩了。”
其次,也可以是戏和台词。
比如,整部影片的最后一场戏。
方励老师说,最后冷却塔里的戏,剧本上最初只有几个简单的符号。
他认为想要打动观众就一定要拍得生动。
所以他们需要留给演员时间,让他们先成为角色。
而入戏越深,情绪越强烈,从中生长出来的反应也就越真实。
说句心里话。
《断·桥》中有太多值得细细品味的地方。
比如真实可感的偷拍镜头。
这是导演李玉非常善用的表现方式,透过这样的画面。
我们可以更真实地看到太多的肮脏冷血和商场上的尔虞我诈。
再比如其中的耐人寻味隐喻和细节铺设。
不断出现的“鱼”,送整条香烟开着的口儿.....
数不尽的小心思让人印象深刻。
不得不说。
整部电影看完,后劲儿真的太大了。
而这,也是派爷想要推荐这部电影的原因。
《断·桥》本身并不是悬疑电影,案件的侦查也并不是电影的主体。
它的内核是想让我们透过这个案件看到人性极致的恶与复杂。
借用方励老师在采访中说过的一句话:人经常一念之差,天壤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