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公证检验的经济价值

2024-01-21     天山植保

原标题:棉花公证检验的经济价值

1 棉花公证检验概况

自1929年4月1日上海商品检验局成立,开始对棉花实施公检以来,我国棉花公证检验实施已有90余年了。新中国成立后棉花检验属于事后抽查例行检验。1998年11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逐步推行棉花公证检验制度。1999年,国家委托专业纤检机构对国家储备棉入库实行强制性检验,检验证书作为国家掌握储备棉数量、质量的凭证和财政支付费用和利息的主要依据。同年开始经营性棉花公证检验试点。

2003年9月17日,国务院批准了《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方案》,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启动,开始推行棉花加工环节普遍性公证检验,即产地仪器化公证检验,由国家财政拨付检验费用,不向企业收取费用。这一改革将公证检验对棉花质量的事后监管变为事前监管,将沿袭了百年的感官检验变为用仪器检验,确立和增强了公证检验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位置和作用,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棉花质量保障体系。

棉花是我国重要战略生活物资,近几年全国棉花年产量稳定在580万吨左右,新疆棉花产量约占全国90%,年产量约为53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约3000亿元,占全疆GDP和农民收入的1/3,棉花产业已经成为新疆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棉花公证检验直接关系到棉花质量安全、棉花产业发展和棉花经营主体的切身利益。截止到2022年5月15日24点,2021棉花年度全国共有1071家棉花加工企业按照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方案的要求加工棉花并进行公证检验,检验数量24037636包,检验重量542.89万吨。其中,新疆970家加工企业,检验数量23490956包,检验重量530.61万吨;内地101家加工企业,检验数量546680包,检验重量12.27万吨。

目前我国棉花公证检验内容丰富,按照公证检验对象和环节分类,棉花公证检验包括国家储备棉轮入检验、国家储备棉轮出检验、期货棉公证检验、新疆监管棉公证检验、经营棉检验等;按照检验方式分类,棉花公证检验包括仪器化公证检验、手工公证检验;按照检验内容分类,棉花公证检验包括重量检验和质量检验。棉花公证检验的意义在业界已达成共识,例如,棉花公检可以加强棉花质量监管、可以促进棉花产业发展等。关于棉花公证检验的经济价值,目前没有作出测量。将从加工价值、交易价值、产业价值等三个方面测量我国棉花公证检验的经济价值。

2 棉花公证检验的理论依据

公证检验是国家实施的一项政策措施,特别是强制检验更体现了国家政策需要。探究公证检验存在的理论依据,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公证检验存在的必要性。

1.市场失灵理论

棉花作为重要战略物资,也是重要稀缺资源之一。资源稀缺必然导致竞争,在不同的制度安排下,解决竞争问题的机制不同。市场经济下依靠市场机制解决资源稀缺导致的竞争问题。市场经济充分发挥价格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资源需要价格机制指引,向更有效率的产业和主体流动。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三个主要功能。

第一,分配功能。资源稀缺需要有力的分配机制。分配机制有很多选择,例如排队、政府分配、价格等。其中价格机制是效率最高的一种。棉花作为原材料,当需求大于供给时,价格会较高,棉花会被配置给愿意且能够出高价的企业。出价较低的企业则无法购买到同等质量的棉花。

第二,信号功能。当价格较高时,向需求方发出减少需求的信号,向供给方发出增加供给的信号。需求方和供给方按照价格信号在市场中作出决策。如果价格信号出现偏差,不能反映供求实际情况,需求方和供给方就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第三,激励功能。价格机制有促进购买和销售行为的作用,价格下降可以刺激需求,使购买行为增加;价格上升可以刺激供给,使销售行为增加。这种激励功能会加速资源的配置速度,也会影响资源配置的方向。如果产品质量信息有误,价格机制的激励功能会使市场供需情况更加偏离原均衡点。

市场价格机制发挥作用是以产品质量信息是完全信息为基础的,即市场上所有的买者和所有的卖者都掌握产品质量信息。否则,市场会陷入失灵困境,产生相反的作用效果,不仅不能提升生产效率,还会导致低质、劣质产品占据优势。

假冒伪劣产品会以次充好,扰乱价格机制、破坏价格机制,使整个市场陷入危机。例如,质量较差的棉花冒充新疆优质棉供给市场,造成市场上新疆优质棉供大于求,价格下跌。在价格下跌的信号指引下,新疆优质棉的供给方会遭受损失,从而产生减少供给的激励;需求方会因价格下降而产生增加需求的激励。这种情况下,新疆优质棉价格所传递的信息是虚假信息,无法真实有效反映新疆优质棉的价格,会将供需引入到正常轨道之外。真正的新疆优质棉产量会减少,“假冒棉”会增加,从长期看,“假冒棉”会驱逐新疆优质棉,棉花产业将陷入危机。

2.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是在交易过程发生的除了产品自身价格以外的其他费用,即买方支付的总费用减去产品价格后的费用。交易费用包括搜寻费用、识别价格的费用、检验费用、谈判费用等。交易费用长期被忽略,经济模型以产品价格为唯一价格信息,未将交易费用纳入模型中。实际生活中,交易费用不仅存在,而且对买方和卖方的经济行为影响很大。人们往往考虑的是支付的总费用,而不仅仅是产品价格。居住在A地的甲几乎不会到2000公里外的B地购买同样价格、同样质量的棉花,即使棉花价格相同、质量相同,原因是甲除了要支付棉花价格外,还要支付运输等交易费用。棉花检验费用就属于交易费用中的一种。

交易费用的存在会对市场配置资源产生扭曲性影响。例如,棉花价格为每斤10元,检验费用每斤1元,如果由买方承担检验费用,则买方需要支付每斤11元费用,卖方实得10元;如果检验费用由卖方承担,卖方每卖1斤棉花实得9元,买方支付10元。

交易费用的存在使买方支付的费用与卖方实得的费用出现了差额。交易费用越高,该差额越大。如果质量稍差一点的棉花价格每斤9元,不需要检验,那么买方和卖方都更愿意交易这种棉花,因为买方支付和卖方实得都是9元,而且省去了检验的麻烦。交易费用越高,越会刺激低质棉花畅销市场。

交易费用会阻碍正常交易,当检验棉花质量的交易费用过高时,买方或卖方会选择放弃交易。棉农和加工商对简单的棉花检验技术较为熟悉,或根据传统感官检验方式判断可降低检验的交易费用,所以很少出现因棉花质量检验问题放弃交易的情况。当质量管控要求严格的采购商对棉花检验要求较高时,棉农不愿负担检验费用,可能会导致交易无法达成。买方无法采购到高质量棉花,棉农无法按照高质量棉花应有的价格出售。检验费用需要由买卖双方之外的第三方承担才能将扭曲的市场交易纠正过来。

3.逆向选择理论

消费者对棉花质量信息了解不完全,难以区分棉花等级和质量优劣。在购买棉织品时,消费者依靠售货员介绍、标签信息、网络查询等方式搜索信息,这些信息都缺少公信力,很难让消费者完全相信。

在无法辨别质量等级的情形下,消费者的选择有别于完全信息下的选择。完全信息下,消费者可以综合考虑产品质量和价格因素,衡量性价比,根据产品能够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作出选择。

在信息不完全的状态下,消费者无法以产品质量为依据来测量边际效用,也就难以判断价格的合理性。消费者不得不反其道而行之,以产品价格倒推产品质量,不得不相信“一分钱一分货”,认为价格高的质量应该会好一些,出现了“以价定质”的逆向选择。这个逆向选择行为是消费者的无奈之举,也是消费者对质量的一种推测。

很多商家利用了消费者的逆向选择思维,故意提高产品价格,以“一分钱一分货”为卖点打动消费者。消费者为同样质量的产品多支付了货币,这部分损失减少了消费者剩余,侵蚀了消费者利益。造成棉花产品市场价格虚高不下,扰乱了市场秩序。消费者发现逆向选择的危害时,会转向其他纤维产品的消费,例如麻产品,长此以往,会造成棉花产业的衰败。

3 棉花公证检验的加工价值

棉花刚收获时的状态为籽棉,在轧花去籽后为皮棉,国家储备棉多为皮棉,皮棉是公证检验的主要对象。皮棉出售给棉纺企业进行加工制成棉纱布,最后以棉纱布制成服装、玩具、布艺等制成品流入消费市场。在整个加工过程中皮棉的公证检验结果,对棉纺企业影响最直接。

目前给棉纺企业造成最大困扰的问题是“三丝”问题。“三丝”是混在棉花中的异性纤维,“三丝”多产生于棉花采摘、交售、加工环节,“三丝”一直是困扰整个棉花产业的大问题。混有“三丝”的棉花在加工成棉纱后,会导致棉纱强力下降、断头率增加、印染效果差,所以“三丝”会给棉纺企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公证检验机构出具“三丝”含量的检验报告,可以成为打包棉加价或降价的依据,为后续加工环节节省加工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企业效益。中型棉纺企业每年要为筛查“三丝”多支付200多万元成本,每吨棉花在购入价格基础上增加500元左右成本。按照公证检验为棉纺企业节省的成本来计算,每吨棉花节约500元左右,580万吨棉花就是29亿元。

4 棉花公证检验的交易价值

棉花公证检验的交易价值体现在公证检验为不同等级的棉花产品提供了价格依据,实现高质高价、低质低价,不会造成质量难以识别、支付高价买次品的现象。价格机制之所以可以产生作用,在于价格可以引导资源流向更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企业,避免劣币驱逐良币。优质产品和效率较高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竞争优势,通过销售量、销售额、净利润等指标体现出来,这些经济成果又驱使企业获得更多的资源,包括资本、劳动、土地、技术等。

于是整个棉花市场进入良性竞争。这个理想状态实现的前提是我国目前棉花标准级为328B,相邻等级为229、429。价格差在每吨500元至800元。相邻等级间的产品是最容易混淆的,以次充好会导致价格机制失灵,释放错误的价格信号,导致资源错配,不利于棉花产业的健康发展。公证检验将棉花等级界定清晰后,避免此种现象发生,给市场挽回损失,直接损失是买家多支付的资本,按每吨差价500元至800元计算,580万吨就是 29亿元到46.4亿元。

5 棉花公证检验的产业升级价值

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提质增效阶段,谋求产业高质量发展。棉花产业目前亟待提升的部分是种子技术、种植技术、采摘技术、加工技术等。棉农选种更多选择产量高的种子,将颜色、纤维长度等质量指标放在次要位置。棉花种植中需要大量劳动投入,人工成本上升,当棉花种植收益下降时,棉农不愿意多投入,导致棉花质量下降,棉农收入减少,棉农继续减少投入,棉花质量继续下降,如此低质重复,棉花产业就陷入了高质量发展困境。

棉花产业升级是个系统工程,涉及产业结构的改善,产业素质、产业效率和产业质量的提高。单纯一个环节质量提升不是产业升级,每个环节的质量提升才能促成产业升级。产业升级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前提,以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为基础。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不能充分得以发挥,棉花产业升级缺少市场动能。

公证检验的作用体现在为市场发挥作用提供保障和基础。公证检验鉴别棉花质量,为市场交易提供真实的质量和数量数据,价格的信号功能、激励功能才能发挥作用。消费者对高质量棉花制品产生高需求,企业有更大激励生产高质量棉花制品,高价采购棉花半成品,加工企业采购高质量棉花。从终端零售企业到农户,受到价格信号的激励,按照市场需求供给更多高质量棉花及其产品,棉花产业处于螺旋上升状态。如果棉花质量不能得到良好鉴别,消费者对高质量棉花制品需求减少,或者市场对以次充好的企业提供了激励,这两个因素混合在一起导致棉花产业处于“劣币驱逐良币”的低水平发展状态。

在计算公证检验对产业升级的经济价值中,为避免重复计算,以制成品为计算依据。以棉絮(被芯)为例,6斤2×1.5m棉絮,以新疆棉为原料制成,成本在140元左右,以普通棉制成,成本在70元左右。如果利润同样为30元,那么新疆棉棉絮的销售价为170元,普通棉棉絮售价为100元。

市场上一些商家打着新疆棉的旗号,低价销售,对新疆棉棉絮每斤造成11元的差价损失。如此一来,将对真正的新疆棉产品造成巨大冲击和损失。我国每年棉絮需求约700万吨,按照20%以次充好发生率来计算, 140万吨以次充好的棉絮会给整个棉花产业造成308亿元的损失。308亿元资本会导致多少资源错配?会导致棉花产业怎样的扭曲?

6 结论

棉花产业发展不能排斥市场价格机制,但是不能完全依靠价格机制。市场价格机制发挥配置、信号、激励三大功能是有前提条件的,例如,信息完全对称、交易费用为零等。当出现信息不对称、交易费用较高时,市场价格机制就会失灵,要么是部分失灵,要么是完全失灵。市场价格机制不能传递正确信号,不能激励市场主体提供高质量产品,不能将资源有效配置给效率高的企业。公证检验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上述市场缺陷,为棉花产业每年创造360亿元以上的价值。

棉花产业各主体可以在公证检验基础上加强合作,创造合作经济价值,通过建立长期合作信任机制,规避信息不对称和交易费用带来的扭曲影响。卢梭“狩猎模型”揭示了合作共赢的深刻含义,在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大趋势下,农户、加工企业、销售企业加强合作,共同提升棉花产业价值链是必然选择。

作者:董晓波、郭莎莎(安徽财经大学中国合作社研究),图文编辑:天山植保。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0ea78316b30754818ab39b9baf5ee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