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宰相的两副面孔,唐睿宗将他夸成一朵花,郭沫若将他一黑到底

2023-01-03     寻根拜祖

原标题:大唐宰相的两副面孔,唐睿宗将他夸成一朵花,郭沫若将他一黑到底

大唐光宅元年(684年)是个多事之秋,二月,才坐上龙椅55天的唐中宗李显被废;十月,辅政大臣裴炎,被武则天以谋反罪处死。

随后不久,曾经为裴炎求情的左武卫大将军程务挺,也被冠以谋反罪处死,宰相胡元范、刘齐贤遭罢职流放。

这就有点奇怪了,想想八个月前,二人的合作是多么的亲密无间,他们联手搞掉了李显,从此武则天皇权在握,裴炎得封河东县侯,可谓皆大欢喜。怎么才过了八个月,二人就反目成仇了呢?

这跟一个月前的徐敬业谋反事件有关,裴炎的罪名就是参与了该起谋反事件。

徐敬业也叫李敬业,是唐朝开国名将李勣的孙子。这一年,徐敬业因为犯事被贬为柳州司马,在贬黜途中路过扬州,偶遇一群同病相怜的哥们。

这群人包括徐敬业的弟弟徐敬猷、给事中唐之奇、长安主簿骆宾王、詹事司直杜求仁、御史魏思温等人。

历史就是这么巧合,几个好友都行走在贬黜的途中,都在扬州相遇了。于是他们借着酒兴互诉衷肠,发泄对朝廷的不满,越说越激动,越喝胆越大,最后竟然达成一个共识:反了他娘的!

别看骆宾王的《讨武檄文》写得那么冠冕堂皇,拽掉那块屁帘就看得一清二楚:这是一群心怀怨恨的野心家,匡复是假,谋私是真。

那么,大宰相裴炎咋就跟这么一群小混混扯上了关系呢?

以二人的地位和履历,估计裴炎都不认识徐敬业,他们怎么可能联手呢?根据《朝野佥载》和郭沫若先生的观点,有个叫薛仲璋的人起到了桥梁作用。

薛仲璋时任监察御史,他是裴炎的外甥,也是魏思温的好友。

正是通过这层关系,徐敬业派骆宾王去拉拢裴炎入伙,为此骆大才子还编造了一则谶言:“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

骆宾王给裴炎解释:一片火,两片火,就是“炎”,绯衣就是“裴”,这话的意思是您老有当皇帝的命。

世上哪有“当皇帝”的诱惑大?于是裴炎当即表态要给他们当带头大哥。举事之前,裴炎还给徐敬业写了一封奇怪的信,内容就两个字——青鹅。

很不幸,这封信落在了武则天的手里,别人看不懂,武则天一语道破天机:“青,拆开就是‘十二月’,鹅,就是‘我自与’,意思十二月举事,我在洛阳城中策应。”

如此裴炎谋反就算是坐实了。

郭沫若先生还认为,裴炎就是个大阴谋家,当初他为了献媚武则天,不惜陷害章怀太子李贤。李贤被废后,他又巧妙利用左金吾卫将军丘神勣,杀害了李贤。

李显登基后,想提拔岳父韦玄贞为宰相,此举伤害了裴炎的利益。于是裴炎激烈反对,李显年轻气盛,一时嘴上没把门,说了句:“老子是皇帝,就是把龙椅让给韦玄贞又有何不可?何况一个宰相?”

裴炎一阵冷笑,转头跑进后宫向武则天告密。

武则天大喜,她正愁找不到机会夺了儿子的皇权,才打瞌睡就有人送枕头:老裴,一起……

几天后,武则天指使裴炎、宰相刘祎之、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勖率军入宫,一举废黜了李显。

李显被废后,唐睿宗李旦即位,皇权落在了武则天的手里。

裴炎傻了: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啊,干掉李显,分享皇权的应该是我这个辅政大臣,而不是你武则天啊,老武你犯规了……

于是“亲密无间”的战友变成了仇人,武则天想追封武氏先祖,裴炎反对,武则天想诛杀李唐宗室子弟,裴炎也反对。

后来,裴炎的脑子被怒火“烧残”了,曾经计划劫持武则天,逼迫她交出皇权。遗憾的是天不遂人愿,计划有变没能得逞。

徐敬业谋反后,武则天征询裴炎的意见,裴炎迫不及待地露出了尾巴:这事的根源就是因为您抓住皇权不放,只要你还政于皇帝,徐敬业就失去了正义性,根本不用征讨他们就败了。

武则天的鼻子里喷出一股凉气:明白了,原来你老裴就是想跟我抢老大的位置啊,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于是武则天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将裴炎扔进了诏狱。

有人赶紧劝裴炎,人在屋檐下,低个头就算过去了。裴炎却一梗脖子:“宰相下狱,哪有再生的道理。”一副跟武则天死杠到底的决绝。

不管裴炎在这件事上的是非,但他至少是个清官。裴炎被杀后,裴家被抄没,结果发现他们家居然“无儋石之赢”。

裴炎死了,身后却留下两种既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裴炎是大唐的忠臣,他与武则天的对抗就是为了防止武氏篡权;另一种声音则认为,裴炎就是个王莽、司马昭、宇文化及式的野心家。

持第一种观点的以唐睿宗李旦为代表,二十六年后的景云元年,李旦宣布给裴炎平反昭雪,追赠他为太尉、益州大都督,并赐谥号“忠”。

持第二种观点的以郭沫若先生为代表,在他的历史剧《武则天》里,裴炎被描绘成了野心勃勃、诡计多端的阴谋家。

一个人留下黑白两种截然相反的形象,这在历史上很罕见,那么裴炎到底是白天鹅还是黑乌鸦呢?

首先,唐睿宗的评价未必中肯,他给裴炎平反,有个人的感恩成分在里面。

不管裴炎有没有私心,但他反对武则天霸占皇权,主张还政于李旦的主张是公开的。也正是这个主张,让他与武则天走向了决裂。

用哥们义气的话来讲,裴炎是因为替李旦争取合法权益而遇害的,如今你李旦复位了,怎么也得投桃报李吧?要不然太不讲究了。

因此,李旦的评价其实未必全然公允。

其次,郭沫若先生的观点缺乏史实证明,其结论仅仅是一种大胆“演绎”。

上面讲述的故事中,裴炎与骆宾王的接触,以及所谓的谶言、“青鹅”,均出自《朝野佥载》。裴炎害死李贤、上官婉儿骂裴炎是王莽、司马昭、宇文化及等桥段,出自郭先生的剧本。

《朝野佥载》和郭沫若的《武则天》都是小说,不是正史,不能当作事实。

也就是说,郭老虽然个人认为裴炎是大坏蛋,但他也没有证据,只好借小说的笔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你可以支持他的“立场”,但不能将他的故事当“事实”。

因此,将裴炎比作白天鹅似乎站不住脚,将裴炎形容为黑乌鸦,怕也难以服众。

我个人观点,裴炎不缺忠诚,但也夹杂了私心。正是这点私心让他举措失当,既害了自己,也害了大唐帝国。

其一,裴炎参与徐敬业谋反不可信,武则天嫁祸于人。

虽然裴炎的外甥薛仲璋是徐敬业案件的重要参与人,但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裴炎参与其中了。

作为混迹官场一辈子的政治家,裴炎怎么会被所谓的“谶言”迷惑得忘乎所以?又怎么敢将自己的前途压在没有任何交集的徐敬业身上?

事实上,以徐敬业及其团队成员的资历,注定这是一场必败的举事,裴炎如果看不透这一点,那就白活了。

当年李贤被废太子,参与审理案件的除了裴炎,还有薛元超、高智周,裴炎无法一手遮天制造冤案。

李贤被害是个历史之谜,人们至今搞不清楚李贤、丘神勣和武则天三人之间发生了什么,所有的推论都难以自圆其说。

裴炎与李贤遇害案毫无瓜葛,郭先生的小说情节虽然精彩,但不足信。

因此,说裴炎是徐敬业的同伙,只是武则天除掉裴炎的手段而已,自始至终都没有任何站得住脚的证据。

其二,裴炎反对武则天既是忠于皇权,也有私心作祟的成分。

我承认裴炎对皇权的忠心,但他这份忠心里面其实也夹杂了私欲。

比如他与李显在提拔韦玄贞的分歧上。李显如此迫不及待,无非就是出于对裴炎的不信任,希望能有自己的人掣肘宰相班子。

裴炎不傻,他一眼看穿了李显的小九九。作为唐高宗李治指定的辅政大臣,裴炎当然不希望韦玄贞来分自己的权。

在这个问题上,李显和裴炎都表现得过于急切、激进,相互丝毫不退让。

李显时年28岁,可以用经验不足、血气方刚来解释,裴炎呢,怎么解释?只能用利益熏心来解释!

武则天执掌皇权对朝政决策来说不是坏事,也是必然结果,裴炎光被权力迷住了双眼,没看清这一点。

当初李治驾崩前就曾经留下遗言:裴炎等人辅政,但重大事件要由武则天拍板。

读懂了吗?李治留下了一个相互制衡的权力结构,日常的政务由外朝处理,武则天不能干预。但涉及重大事件的决策,外朝没有决定权,皇帝也不能决断,必须要由武则天把关。

李治之所以留下这个遗言,一是出于对宰相和武则天的不信任,二是出于对儿子的不放心。

新换上来的李旦相较于李显,更不具备执政能力,他将自己的一半皇权归于母亲手上是必然的选择。

别以为裴炎要求武则天归政于皇帝全是公心,地球人都知道李旦没那个能力,所谓归政于皇帝,其实就是让李旦跟他裴炎分享皇权。

裴炎如此痴心妄想,我只能说,他被猪油蒙心了。

其三,裴炎举措失当,激化了矛盾,害了自己也害了大唐帝国。

裴炎联合武则天搞掉唐中宗李显,结果皇权落入武则天手中;又借徐敬业事件逼迫武则天交权,结果导致他与武则天彻底决裂,可以说裴炎连下两步臭棋,将自己退上了绝路。

假如当初裴炎眼界宽一点,不与武则天合谋废掉李显,武则天哪有机会走上前台?

假如裴炎更有战略定力一点,站在皇帝的立场与武则天慢慢周旋,武则天怎么会变得那么激进?

在接连干掉裴炎、程务挺、徐敬业后,武则天更加自信了:

“卿辈有受遗老臣,倔强难制过裴炎者乎?有将门贵种,能纠合亡命过徐敬业者乎?握兵宿将,攻战必胜过程务挺者乎?此三人者,人望也,不利于朕,朕能戮之。”

你们谁的脖子比裴炎、程务挺、徐敬业还要硬?那就放马过来试一试吧!

从此,武则天向龙椅一路狂奔,无人可挡。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0e3aaac98cd140e86926af72dc6c83e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