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科索夫斯基素来谦和待人,为何在回忆录里却骂朱可夫神经质?

2023-06-07   小解说娱乐

原标题:罗科索夫斯基素来谦和待人,为何在回忆录里却骂朱可夫神经质?

罗科索夫斯基很多人都不陌生了,他是苏联最为耀眼的军事将领之一,和朱可夫、科涅夫合称为苏联“三驾马车”之一。在某个程度上他和朱可夫也是关系匪浅,两个人曾经多次合作,苏军内部也素有“遇到困难的战役时,斯大林首先想到的是朱可夫,朱可夫首先想到的则是罗科索夫斯基”的说法。但让人十分意外的是素以谦和待人著称的罗科索夫斯基,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却给了朱可夫一个看似很刻薄的评价,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有关于这段刻薄评价是出自罗科索夫斯基回忆录中,原文如下:

不仅我们,整个西方面军在这些日子里都经受了极端困难的考验。这些日子里,我也领教了我们某些直接领导人的神经质和急躁。自制力、沉着冷静、尊重下属人员是任何首长所应具备的必不可少的品质,这些品质在战争中尤为重要。应该信任老战士,使其意识到上级信赖他,相信他的能力,对他寄托着希望——在战斗中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种意识更为宝贵的东西了……遗憾的是我们的西方面军司令员有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这段记录出于回忆录中有关莫斯科战役的部分,时任西方面军司令的正是朱可夫。从内容上不难看出罗科索夫斯基即便在战后都对当时发生的事耿耿于怀,毕竟以罗科索夫斯基的性格而言,能够用上“神经质”和“急躁”这两个词,已经充分说明了他对朱可夫的不满。那么,这种不满到底是从何而来的呢?在莫斯科战役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首先,必须先明确一个事实,那就是在莫斯科战役的防御阶段里,苏军其实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彼时德军不仅在技术装备上拥有绝对的优势,更拥有超过185万人的强大兵力。反观苏军则不仅缺乏坦克、火炮和飞机等技术装备,就连兵力也远逊色于德军,战役爆发时只有120万人。这里需要额外指出一点,虽然很多资料声称苏军在莫斯科战役里拥有260万兵力,可实际上这是包括了战役中陆续增援的大批补充兵,苏军在战役中实际并没有一次聚集如此多的兵力。

德军正式对莫斯科展开进攻是11月份,彼时因为冬季降温的缘故,原本在10月降雨中变得泥泞的道路被冻结了,这导致德军的进攻方向骤然增加,苏军的战线也被迫拉长。兵力没有优势可言的苏军被迫要分兵据守被延长的战线,这就导致苏军各部队的压力急速增加。其中罗科索夫斯基的第16集团军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的部队需要防守防区北起莫斯科海(伏尔加水库),南至鲁扎河一带,战线宽度足有100公里,通常这需要足足三个集团军来防守。

令人绝望的是第16集团军是在维亚济马战役后重组的,虽然有多瓦托尔骑兵军和潘菲洛夫师这样的精锐,但本质上仍旧是缺少兵力,只能靠收拢那些被打散的散兵游勇来补充兵力。至于来自方面军司令部的增援?很不幸,彼时朱可夫手上也没有任何多余的预备队,能够调给罗科索夫斯基的部队少得可怜,每次都是一个旅,或是几个团的调拨,根本不能满足第16集团军的需求,连燃眉之急都无法解决。

当然,这对于罗科索夫斯基而言不是什么大问题,因此从战争爆发到莫斯科战役,他一直都是在打这种逆风局,防守兵力不足也可以通过战术来进行弥补。但真正让罗科索夫斯基不满的是,方面军司令部下达的命令往往是不合情理的,甚至是近乎让第16集团军自杀的命令,这才是他对朱可夫颇有怨气的原因。

在当时罗科索夫斯基的部队几乎是在血池中打滚,部队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于德军的猛攻中向后退却。最终罗科索夫斯基在11月18日向朱可夫请求部队后撤至伊斯特拉水库,他寄望于依托伊斯特拉河作为屏障来阻击德军。然而这个命令遭到了朱可夫的拒绝,勒令他率部死守阵地,而且要寸步不退的战斗到底。罗科索夫斯基对于这个命令嗤之以鼻,在请示了总参谋部和得到总参谋长的许可下命令部队撤退,可不久后朱可夫就发来电报,电报原文如下:

“是我在指挥方面军!我撤消关于把部队调到伊斯特拉水库那边去的命令。我命令在原地据守,一步也不后退。朱可夫大将”

毫无疑问,朱可夫是决心让罗科索夫斯基和他的部队在原地死守,事实上这种做法根本毫无意义,朱可夫根本不了解前线到底发生了什么,而第16集团军也失去了重整战线的机会,德军在行进中顺利的渡过了伊斯特拉河,局面瞬间就变得比依托伊斯特拉河阻击德军更糟糕。而更让罗科索夫斯基气愤不已的事情在于,因为德军攻占了克林和太阳山城,所以朱可夫又命令他派兵去夺回这两座城市,并要求他在德军进攻下守住城市。

这个命令根本是不可能执行的,哪怕是全盛时期的第16集团军尚不可能应对,更遑论已经是被德军打的几乎十不存一的这支残兵了。但朱可夫态度强硬的要求罗科索夫斯基执行命令,并且一而再再而三的严令其发动反突击。这种命令到头来坑惨了罗科索夫斯基,他被迫分出部队去执行那些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并在这种自杀式的反突击中葬送自己为数不多的骑兵,而这已经是他此时此刻仅有的一点机动兵力了。

这几乎可以说是苏联那呆板且官僚化的军队的特点了,高阶军官大多不是很清楚战场上的真实情况,而是盲目的给下级下达一些超出能力的任务。即便是号称“胜利元帅”的朱可夫也不能避免这一点,他在莫斯科战役中下达的命令很多完全和实际情况脱节,而他自己出于性格因素又不愿意接受来自下级的建议和请求。这样的结果也很明显,那就是导致了许多苏军官兵死在了毫无意义的反突击或是死守当中,罗科索夫斯基的第16集团军不过是诸多受害者的一员。

综上所述,罗科索夫斯基在回忆录中说莫斯科战役中的朱可夫“神经质”和“急躁”,是完全正确且客观的评价而非尖酸刻薄的挖苦讽刺。作为莫斯科战役的前线指挥官,罗科索夫斯基比朱可夫更为了解前线发生的真实情况,也正因如此他才会对朱可夫在战役中下达的命令耿耿于怀。但这绝非是出于什么私人仇怨,仅仅是从事实和客观角度出发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