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才清醒,有些爸妈离得越远越好,这不是心机,而是远见

2023-11-04   十点读书

原标题:人到中年才清醒,有些爸妈离得越远越好,这不是心机,而是远见

最近,一条热搜引发网友激烈讨论:

#父亲要求月入6000元的女儿付4500元赡养费#

女儿小陶,打小父母离异。

母女俩相依为命地生活。

在她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几乎从未出现过,只是零星支付过几个月的抚养费。

“我和父亲没什么感情。”

如今,父亲随着年龄增长,体弱多病。

一个月房租、水电、医药费,加起来需要4500元。

自己的退休金不够付,就想起了让小陶来赡养自己。

为了督促女儿履行赡养义务,父亲以“重续亲情”为由,把小陶告上法院:

“请求法院判决,让女儿每月给我4500元赡养费,并至少探望1次。”

反观小陶,真是有苦难言:

“不是我不想养。

但母亲有慢性病,我一个月只有6000块的工资,要承担我们母女俩的生活费,实在拿不出这么多钱啊!”

考虑到父女俩的现实情况。

最终,法院判决小陶每月向父亲支付800元的赡养费。

那么,小陶到底该不该掏这笔钱?

一部分网友觉得赡养父母天经地义:

“毕竟是自己的父亲,怎么能不管不顾呢?哪有和父母置气一辈子的子女。”

“抚养并不是赡养的前提。”

而更多人投了“反对票”:

“重续什么亲情,不过是想续钱罢了!”

“老人的算盘打得真好,年轻时投入一颗精子,到老了有高回报率。”

以前总觉得“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孩子报恩理所应当”。

不论是抚养还是赡养,都是无需争论的事。

但当你把刻板的道理投入到包罗万象的现实中时,才发现:

“生活,比我们以为的复杂多了......”

它永远不是一道简单的判断题。

其实像小陶爸爸这样。

“对孩子的成长投入很少,却要求孩子过度反哺”的父母,并不是个例。

之前曾看到一个故事。

一对老夫妻育有一男两女。

重男轻女的两人,总是明里暗里地帮衬儿子,却对闺女置之不理。

后来,母亲生了重病,家里需要钱。

父亲频繁上门,对没有工作的女儿们苦苦相逼。

最终,女儿拿着菜刀冲了出来:

“既然所有的东西都让儿子继承,那凭什么是女儿赡养?”

女儿的愤怒不是毫无来由的。

之前自己宫外孕急需钱。

爸爸兜里揣着一千块钱却不肯帮忙,甚至直言:

“你断药吧!”

小女儿有心脏病,可一直以来都是婆婆在照顾,亲生父母从来不闻不问。

更让人心寒的是,有次父亲做手术住院,大姐夫请假在医院陪床两天两夜。

父亲术后醒来第一句:

“还是(有个)儿子好。”

可他儿子,全程连面都没露过......

无独有偶。

之前有一对夫妻因为想要儿子,把出生仅1天的女儿送人。

女孩很幸运。

遇到了一对好的养父母,把她视作掌上明珠,从未告知她的身世。

然而,在女孩13岁时,养父母在1年内先后因病去世。

她再次成了孤儿。

为保孩子衣食无忧,养父母为女孩留下百万遗产。

并叮嘱自己的弟弟:

“这些钱,都要放在孩子名下。”

养父母的“预见”不是没有道理。

就在他们离世不久,女孩从未露面的亲生父母突然找上门,说想认回女儿。

甚至下跪祈求:

“我想弥补这些年对孩子的亏欠。”

只是这样的行为,不仅没有感动任何一个人,甚至从里到外透露着虚伪:

“想要女儿是假,想要财产是真!”

亲生父母的“消失又出现”,对于刚经历丧亲之痛的女孩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清官难断家务事。

这些故事中的父母,到底是真有难言之隐,还是别有用心。

作为外人,我们无法分辨。

但翻看评论区,我们不难发现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

我们习惯相信“人心本善”。

却也不得不承认:“有时人心,就是这世上最难揣度的东西”。

即便那个人是你的亲生父母。

如果说不爱孩子是一种错。

那么“太爱”孩子也可能是一种错。

还记得14年前轰动全国的“杨元元事件”吗?

30岁女研究生在宿舍的洗手池边自缢身亡。

“她到底为何而死?”一时成了所有人关注的焦点。

深挖后才发现:

这是一个被亲妈剪断翅膀的女孩。

杨元元自幼丧父,母亲靠着微薄的工资拉扯她和弟弟长大。

所以,她一向懂事,对母亲言听计从。

考大学时,杨母让女儿读好就业的商科。

杨元元再三恳求无果,只好放弃自己的“法学梦”。

大三时,杨母下岗了。

未打招呼就拖着行李搬进女儿的宿舍,两人挤在一张单人床上。

学校同情母女俩,默许了她们的同住。

自此,两人开始了8年的“共生”生活。

“无论吃饭散步,形影不离。”

因为带母上学,杨元元成了学校的“异类”。

逐渐失去所有的社交,变得越来越封闭。

每天除了学习就是打工。

也曾有亲戚劝杨母不要总黏着女儿,该替女儿的终身大事考虑。

但杨母并不在意:

“三十几岁没结婚的人多的是。”

大学毕业后,杨元元没能顺利读研,也没找到合适的工作。

只能靠打零工为生。

物质与精神状态跌至谷底。

再加上,母亲从小就要求她和弟弟:

“必须去上海和北京落脚。”

所以,她只能一边打工,一边再次考研。

但重考3次,均以失败告终。

或许是天意垂帘。

在杨元元即将30岁时,她终于考上了上海的硕士。

而杨母又一次理所当然地搬进了女儿的宿舍。

哪怕她的账户中已经有了过万的存款,足够她租房生活。

“我就是想和闺女一起。”

但这一次,杨母被学校下了逐客令。

“你们有苦衷,学校也有制度。”

一边是对母亲的“孝道”,另一边是学校管理的制度。

被夹在其中左右为难的杨元元,最终选择了自杀。

其实,杨元元曾有过“改命”的机会。

不止一次。

但都被杨母“扼杀”了。

她曾在大学毕业后拿到了回老家做公务员的机会。

但杨母贪恋大城市的繁华,不同意女儿回小县城。

“宁愿在这里扫马路,也不能回去!”

后来,她收到了西北大学的硕士面试邀请,但被妈妈泼了一头冷水:

“距离远,不靠谱,不许去。”

当她考上上海的硕士时。

弟弟曾想把妈妈接去照顾。

因为他在北大读博,经济状况更好,可以减轻姐姐的负担。

但杨母拒绝了。

因为她有“上海梦”,渴望在这座繁华都市生活。

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水蛭型父母”

特指那些对自己的生活不满,通过控制、寄生孩子,来让孩子实现自己心愿的父母。

孩子,成了实现父母愿望的工具人。

杨母就是如此。

她看似对孩子付出一切。

实际上,她的付出是在“成全自己”。

水蛭型父母会把孩子逼进人生的角落,无路可走。

末了,还要摸摸孩子的头说:

“乖,我都是为你好。”

不得不承认。

爱,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

我们不能简单地因为父母“过激”的行为,就粗暴地为他们贴上“不爱孩子”的标签。

《爱的艺术》中曾说:

“爱是一种能力,需要知识和努力。”

有些父母的确内心深爱孩子。

但因为大环境倒逼、认知误区等原因,而对孩子实行了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那到底要怎么分辨“爱或不爱”呢,其实也没那么难。

只看一点:

目的。

看父母的行为,到底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自己。

还记得2年前考上南哈佛大学后自杀身亡的天才少年张一得吗?

他的父亲独自抚养儿子长大。

倾其所有。

为儿子打造“一得博物馆”,里面包含20多万张“记录儿子成长”的照片;

为儿子学好英语,雕刻了25万个英文字母;

给儿子做饭10年,菜谱从不重复。

......

但就是这样一位父亲,没有出席儿子的葬礼。

而是委托前妻把儿子安葬在美国。

后来也从未去看过。

张父曾说:

“我的前半生众叛亲离,一败涂地,所以把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了。”

这句话单看没问题,但细品他做的事,很难不后背发凉。

张父曾给儿子做了一个“成长数据库”:

“2013年一得上初中,共接送儿子3280次。”

“前往一得学校,与老师共沟通过210次。”

“参加过一得学校家长会72次。”

说是儿子的成长记录,但写的全是自己的功劳。

儿子去世后,他在网上写下了这样的话:

“自己的前一个人生阶段,十年每天给孩子做的菜从不重复,感觉活出了漂亮的自己。”

“活出漂亮的自己”,细思极恐!

原来,张父的倾其所有。

根本不是为了儿子,而是为了自己。

儿子不过是他手边最方便的“工具”。

看吧。

“爱”,也是很有迷惑性的。

张父多年对儿子的付出,看似“爱孩子深入骨血”。

实则桩桩件件“围绕自己”。

当父母把“爱”作为幌子,只为满足自己的需要,根本不顾孩子的感受时。

这算不得爱。

当然。

像杨母、张父这种极端的爸妈,只是少数。

绝大部分的父母,都是复杂的混合体。

对孩子,是真心的爱。

同时也藏了点私心,加上点难言之隐,外加一些思虑不周。

正是这份“复杂”,让很多现实问题难有标准答案。

《我要快乐,不必正常》中的主人公年幼时被弃养。

后来被领养至一个牧师家庭。

家里经济条件不错,让她接受了很好的教育。

但其他方面对她并不好,导致她的童年过的很不幸福。

“我是没人要的孩子。”

深深根植在她的内心,以致影响了她后来所有的亲密关系。

长大后。

她找到了亲生母亲,想知道她当年为什么会抛弃自己。

“那时我只有16岁,身无分文,实在是养活不了你。”

最终,主人公接受了生母的解释和道歉,但也拒绝加入她现在的家庭。

她感觉自己过往的伤口虽然开始愈合。

但永远会留着伤疤。

“她是我的亲生母亲,也是一个我完全不认识的人。”

我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

“一个人可以在独行的同时想要被认领。

我们又回到生命的复杂性上,它不是非此即彼——无趣守旧的二元对立。

它亦此亦彼,维持平衡。写起来如此简单,要做到却十分困难。”

再回到我们开头提到的故事。

生活很复杂。

从不是“养或不养”这样非此即彼的回答。

我们总说“血浓于水”。

似乎只要血脉相连,所有问题都会被自然化解。

但现实并非如此。

你可能在深爱父母的同时,也愤怒于他们曾带给你的伤害。

然后纠结一生。

这很正常。

所以,如果你也面临着类似的“两难困境”。

请尊重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吧。

可以尝试做出自己能做的努力。

但也不必被道德的枷锁绑架而委屈自己。

孝顺,发自真心才可贵。

若被人按着头硬行孝道,最终也只会变成愤怒。

不是毁了自己,就是伤了旁人。

你们是怎么看“未尽养育义务,却要求子女过度反哺”这样的父母呢?是否也遇过“孝道”与“感情”相悖的两难困境呢?欢迎来评论区聊聊~

点个【在看】,愿所有亲子矛盾,都能有更圆满的答案。

作者 | 肖肖,心里有人烟,笔下才有眷恋。

编辑 | 张敬,两眼带刀混账到老。

主播 | 林静,声音与文字的世界里,与你奔赴山海。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