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榴莲149,丈夫说“你不配”:不让老婆开心,还想全家开心?

2023-06-12   尹建莉父母学堂

原标题:一颗榴莲149,丈夫说“你不配”:不让老婆开心,还想全家开心?

最近在网上看到两个真实的事件,虽然时间、人物、地点毫不相干,却直接让人联想到“因果循环”,且这两件事,都指向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个关键词……

不让媳妇好过,还想全家好过?

其一是一位妈妈,很难得地买了一颗149元的榴莲,回家开开心心准备用手机录下自己开榴莲的过程,却意外录下了另一段对话。

她的丈夫看到这么贵的水果,立马不高兴了,嫌弃媳妇奢侈、花钱大手大脚,又要面子不明说,于是开启冷嘲热讽模式,让媳妇省着点吃。

接下来的对话,便朝着气人的方向发展:

妻子:“我喜欢吃,还要省着点吃,你好搞笑啊,我又没花你的钱买!”

丈夫:“可我们有小孩子的啊!”

妻子:“有小孩子差我吃个榴莲吗?说出来也不怕别人笑话你,我自己也上班也带娃,你自己没能力,天天说别人。”

丈夫:“可是你花钱了啊!”

妻子:“可是我没花你的钱啊,我花了你的钱,你可以说我,没花你的你凭什么来说我?”

丈夫:“不是舍不得你吃,这个东西不便宜。”

妻子:“不便宜我也没花你的钱啊!”

……

就这样反反复复掰扯了半天,丈夫终于找不出来什么理由了,怒气冲冲甩下一句“你XX(脏话)吃个东西怎么还要开灯”,然后“啪”一声关上灯走掉,留下在黑暗中看不见表情的妻子。

在他心里,又带娃又工作,劳累忙碌的妻子,不配吃一颗榴莲。

可即便如此,在事情引发热议这个丈夫被骂成筛子后,这位妻子还是会替他辩解一句:“他生活上对我很好,就是爱碎碎念。”

只能说尊重他人选择吧,至少这位年轻的妈妈还认为自己值得一颗榴莲;

这段对话真正暴露出来的,其实是这个丈夫他自认为配不上榴莲这种“奢侈”的水果,也配不上一个爱吃榴莲的妻子,破防、情绪失控都是自恋受损的表现。

无独有偶,另一对母子,也因为一件“奢侈品”破防了……

“不想要”还是“不应该”?

母亲节这天,一位妈妈把儿子狠狠指责了一顿。

指责的原因是:儿子问妈妈想要什么礼物,妈妈说不需要,然后儿子偷偷出门给妈妈买了一大袋花回来。

这明明是值得欣慰开心的好事儿,可这位妈妈看到却来了一肚子气,因为她觉得:这东西一点都不实在,过两天就得扔掉,太浪费了。

儿子被迫去退掉花后,回家就哭了,这位妈妈也许是觉得自己做的很对,把事情发到网上,没想到自己也被骂成筛子。

虽然表面上可以用“勤俭持家”安慰自己,实则她骨子里,是认为自己配不上鲜花这种“奢侈品”的;

往更深里挖,这样的母亲,往往觉得自己就应该任劳任怨去付出、去讨好;“别人对我好”这件事,她们不习惯也接不住。

这点从她意识到不对后,不仅给儿子道歉,还出来给广大网友做解释、求原谅就能看出来:

她有什么必要跟不相干的网友证明自己?

网友又有什么资格原谅她呢?

太想做个“别人眼中的好妈妈、好女人”,便会跟真正的“自尊自信自爱”背道而驰。

如果那个给自己买颗榴莲都要被阴阳怪气的妻子,她接受认可了丈夫PUA她的那些理由,那她未来很可能就是一个收到“贵重”礼物后劈头盖脸把孩子骂一顿的母亲。

如果那个满心爱意被堵回去,委屈哭了的孩子,要是没有得到及时疏导,长此以往也渐渐接受了“不先做到……就不配……”这一套,未来很可能会是下一个“既认为自己不配,也见不得妻子对自己好”的丈夫。

这便是开头提到的“因果循环”。

“我不配”摧毁自信

而所谓“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个关键词”,便是这两件事中均有体现的“配得感”

这个词往现实方面说,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未来发展。

比如我一个能力优秀的朋友,从上家公司辞职后向另一家更高薪她自己也更感兴趣的公司投了简历。

面试后这家公司也很认可她,发来offer邀请她入职,可她正忙着焦头烂额地向其他公司继续投简历,完全没有看到这封邮件;

人家公司的HR在聊天软件上发了好几条消息提醒她,她也很离奇地没看见。

幸好这家公司想要她的意愿比较强烈,最终联系上她及时入了职,不然她就只能在一些“兜底”公司里做选择了。

后来聊到这段“惊险”的求职经历,她也很感慨:

“明明我很想去那家公司的,你说为啥会没看见呢?”

“其实我面试完的第一感觉是希望不大,所以回来后就赶紧去投别的公司了。”

“然后那几天就比较忙,投的太多了,回一大堆消息,就没看见,差点错过……”

不知道大家看出来没,这所谓的“惊险刺激”,其实都是“不配得感”在作祟——

一个人如果觉得自己只配得到1万,那么一个10万的机会落到头上,是很难接住的,他会下意识对自己说:

“怎么可能呢?”

“没啥希望的。”

“我不行的。”

然后通过无视、焦虑等一系列行为来践行自己的想法,错失机会。

而这种潜意识里的不配得感又是从哪里来的?

“我不配”摧毁自爱

这就要说到“配得感”这个词在人格成长方面,可以影响一个人“爱的能力”。

还是上面这位朋友,她曾经有条朋友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大意是:

“这个月太辛苦了……

“巴拉巴拉完成了N件事……

“XX事得到了领导认可,XX事得到了家人褒奖……”

最后:

“买了躺在购物车里好久的裙子奖励自己,继续加油!”

配图是一张穿着新裙子的自拍照。

给她点了个赞后我就不自觉在想:

这样一个优秀的女孩儿,凭她的经济能力,看上一条实在喜欢的裙子,当即买下来其实不是什么难事,却非要用一些不相干的事来证明自己买这条裙子的正当性、应该性——“你得向别人证明你配”,这才是诡异的地方。

多少夫妻,在这种想法支配下,觉得自己的伴侣:“都有孩子了,还买榴莲这么贵的水果吃,你配吗?”

多少父母,在这种想法的支配下,给孩子设下一个个条件“你得先写完作业、取得好成绩……你才配玩、配得到新东西……”

多少正常的人,在这种想法的支配下,被绑架成一个个虚弱无助的人——

怀疑自己:“我哪值得人家喜欢了?”

嘲讽自己:“我可不配用这么好的东西!”

否定自己:“我这辈子就这样了,你可不能像我一样。”

逼迫自己:“我必须得出人头地,不功成名就赚大钱就啥也不是……”

觉得自己不配得到爱,也不会好好爱别人。

我们怎样对自己,孩子都在耳濡目染

一颗榴莲、一束花、一条裙子、一份工作、一笔钱……这些“身外物”值或不值,配或不配,都反映着我们在追逐什么样的人生。

如果内在总是匮乏的,那么无论如何也无法感受到富足。

美国心理学家萨提亚曾说过:

“一切没有治愈的,都会传递给你的孩子;

你今天之所以配得感不足,很可能是因为你父母也是这样,如果你不治愈它,这些创伤依然会传给你的孩子。

所以,不仅仅为了自己,同时也为了你所爱的人和爱你的人,你都需要去疗愈自己。”

“不配得”从根本上来讲,最初都是来源于“不配得到父母的爱”。

只顾着讨好别人,从来不讨好自己的人生,不值得过。

不妨以此为契机,认清这种“规训”的怪圈,从里面跳出来——

把目光从“工具价值”和“外部要求”上挪开一些,分给“情感价值”和“内部需求”一些;

少说“该不该”,多关心“想不想”,让爱流通起来,于我们自己、于我们所爱之人的人生,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