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聊到躺平的时候,大家往往会想到两个前提条件,首先,把房贷还了,无债一身轻,安安心心躺平,再就是养老金交够15年,坐等领退休金。
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那就是交够医保,毕竟年纪越大,身体上的毛病也慢慢变多了,这是正常的生老病死的规律,如果没有医保兜底,碰上大病,往年都白干。而且,交够年数,医保可以做到终身保障,为老年看病减轻不少的压力。
但是,有个现象很奇怪,去年医保参保的人数,大规模下降了1700万人,不是一个小数字,按理说医保还是很实用的。原来,实际情况是,“职工医保”参与人数增加了800多万人,而“居民医保”减少了2500多万人。
那么,“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有什么区别?
职工医保是可以做到终身保障的,一般是企业员工缴纳,而居民医保保障会弱一点,交一年保障一年,很大一部分是农村的老人家、高校大学生、新生儿、或者城里的低保人群缴纳,也就是没有在公司单位上班的那部分人。因此职工医保缴纳人数变多,居民医保变少,也是可以理解的。
至于居民医保人数为什么大幅下降,官方并没有解释,但大致有这么几大原因:
1、新农合缴费成本年年涨,家庭承受不起
新农合是从2002年正式提出,2003年开始试行的一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开始是每人每年10元,个人缴费是小头,财政兜底是大头,一直保持到2006年依旧是10元,但之后的18年,保费年年在涨。
像2007年是每人每年20元,2008年30元、2009年50元、2010年60元、2011年80元、2012年100元、2013年120元、2014年150元、2015年180元、2016年200元、2018年220元、2019年240元、2020年250元、2021年280元、2022年320元、2023年350元,最后2024年是每人380元。
22年,缴费成本涨了37倍,虽然每人每年380元乍一看不多,但是如果是一家五口,一年将交1900元,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要知道缴纳对象是农村的农民。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3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551元,1900元,占其18%。而且,大家也知道,平均数一般都不能作参考,因为有很多人都是被平均的。
而且,新农合是一年保,很多人一年到头就是白交,对于经济条件不好的农民来说,几百块不是小钱,所以省省就不交了,因此,在费用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弃缴的人也越来越多。
2、很多地方医保联网,重复交的不允许了
随着就业形式的变化,很多人都在多个城市就业并参加医保,可能会出现新农合医保、城乡住户底子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员底子医疗保险的重叠参保, 为了避免大家资金浪费,国家规定清退重复的医保缴纳。
3、部分买居民医保的人,转成了职工医保
毕竟,职工医保交满年限,就可以不用再交了,享受终身保障,还是很香的。一般缴纳年限在25/30年,但是上海终身医保是累计15年,为全国最低的一个城市,就是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变了。
而职工医保,交一年保一年,且报销力度不如职工医保,但胜在费用低,大头是政府补贴,个人要掏的钱有限,且不像商业报销那样对投保人的健康状况有要求。
不过,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小金还是更建议大家缴纳职工医保,最好是找个班上,让公司帮承担大头,自己只需承担工资的2%,这也是很多人宁愿找个单位摸鱼打卡,也不愿意彻底辞掉工作的原因。如果实在条件有限,居民医保还是可以的,总之,尽量别让自己“裸奔”着。
对于这个“断交潮”,有专家开始呼吁暂停涨价,著名三农专家郑风田教授就表示:新农合近年来每年涨价三四十元,对应的农民的好处并没有相应增加,建议未来几年新农合应该暂停涨价,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好处,而不是一味涨价。
对此,小金想说,这才是一个专家该说的话,从问题的根本,从基层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来解决问题,而不是高高在上,“何不食肉糜”。最后,小金希望大家都能“老有所医,老有所养”,幸福度过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