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干农活后突发疾病离世
照顾母亲生活起居的儿子
也出现同样症状
经诊断母子俩得的都是
由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
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幕后元凶居然是小小的蜱虫……
母亲被蜱虫叮咬
发现不及时去世
据南京晨报8月17日报道,近日,江苏一名老人在干农活后,突发疾病离世。然而,离奇的事再次发生,在老人病重期间,儿子一直负责照料母亲的生活起居,不久后,儿子也倒下,出现发烧、血小板减少。家人将其送到南京市第二医院感染科,最终被确诊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与其母亲一致。
南京市第二医院感染科主任池云介绍,去世的这位患者,因为被蜱虫叮咬发现不及时,送到医院时,血小板减少,鼻腔、牙龈出血,已经处于意识欠清状态,检测布尼亚病毒载量每毫升高达10的9次方拷贝。幸运的是,老人儿子由于年轻、身体抵抗力好,加之病毒载量低,经过一周治疗便康复出院。
专家表示,蜱虫叮咬带来的疾病,对于医院感染病科的医生们来说,这其实不是新毛病,第二医院每年会接到这样的病例近百例,只是今年来到医院的人相对比较集中,但是大部分还是散发的。
蜱虫伤人不少见
近年多地均有报道
近年,多地均有报道蜱虫伤人事件。
被蜱虫咬伤,浙江一家2人去世,2人危重
都市快报2018年7月曾报道,短短一个月时间,浙江上虞21岁的小伙小王(化名)的外公外婆相继去世,大姨沈女士多脏器衰竭,小王自己也高烧不退。他们发病前都有相同的病症:发烧、腹泻、恶心呕吐、肌肉酸痛、白细胞和血小板骤降。
原来,小王的外公是一位河道淤泥清理工,他在清理淤泥边的草丛时,可能不小心被蜱虫咬到没注意,感染了新型布尼亚病毒而没有及时确诊治疗,不幸去世。小王的外婆,因为照顾外公,有亲密接触,也感染上了病毒。
小王和沈女士,可能是在接触和护理病人时,不经意接触了含有病毒的病人血液和分泌物,造成了病毒感染。
护理感染者,造成家庭聚集性疫情
2022年5月,据澎湃新闻报道,在河南信阳市潢川县,有三位老人都因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虫病”)而不幸病逝,而他们都曾为一名此前去世的感染者净身。
由于处理尸体而造成的继发感染,也有先例。2018年5月,同样是河南信阳市,也曾发生过一起蜱虫中毒家庭聚集性疫情。首例病例确诊后,在住院和死亡期间,共有5名家庭成员参与了护理和遗体处理,其中3人被传染,但好在经过治疗后痊愈。
家庭出游,孩子被蜱虫咬伤
此前,据西北妇女儿童医院消息:医院接诊了一名被蜱虫咬伤的儿童。
据了解,甜甜是五年级的小学生,一家人驱车外出游玩。游玩期间,一个小虫子爬到了甜甜身上,快速窜到脐部,她拍打了一下,虫子没掉,爸爸过来用手一扯,虫子当场“毙命”。
没想到,甜甜第二天起床后发现昨天被咬过的伤口红肿,且出现了浑身发热、肌肉酸痛等症状。
甜甜爸爸立即带甜甜返回西安就诊。接诊医生结合病史,考虑蜱虫咬伤后感染,紧急麻醉下行虫体残余清除术,抗炎治疗一段时间后,甜甜顺利出院。
此前
山东疾控发布健康提示
“发热伴”已进入高发季
由蜱虫叮咬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简称“发热伴”)已进入了高发季节,户外劳作、游玩时一定要警惕山坡、草地、菜园、灌木丛中潜伏着的蜱虫,因为小小的蜱虫可以传播包括“发热伴”在内的多种疾病。
怎样预防蜱虫叮咬呢?
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尽量避免在蜱虫易孳生、滞留的草地、灌木丛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停留。
2. 进入草丛、树林等环境中时,宜穿浅色的长衣长裤、不穿凉鞋,避免皮肤裸露。
3. 不在草地、灌木丛、树木上晾晒衣物,从草地、灌木丛、树木上收拾衣物后要注意检视清除滞留的蜱虫。
4. 离开可能有蜱虫的环境前,要认真检查,防止蜱虫附着在衣物或宠物身上。
5. 生活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的居民,还应注意居家环境中和家畜身上蜱虫的清理和杀灭工作。
万一不慎被蜱虫叮咬,也不必惊慌,重要的是尽快去除蜱虫。切记不可直接用手接触蜱虫,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如果不慎接触到蜱虫尤其是蜱虫破裂后的流出物,要及时用碘酒或酒精进行消毒处理。如有发热等不适,就要尽快就医了,一定要告诉医生你的活动史和蜱虫叮咬史。
何为新型布尼亚病毒?
我国发病人数超1.8万例
新型布尼亚病毒又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也叫“蜱咬热”“蜱虫病”,每年4月至10月多发,以青壮年居多,是2009年由我国学者首次从蜱虫体内发现并报道的一种新型RNA病毒,可导致以发热、血小板减少及多器官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据北京疾控通报,截止到2021年,中国发病人数已达18902例,死亡率5.11%。除海南、西藏、青海、宁夏4个省(自治区)无病例报告外,其他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均有病例报告。目前大部分病例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安徽、湖北、辽宁、浙江、江苏7个省。
新型布尼亚病毒的来源和带菌者仍然未知,但蜱虫被认为是最常见的传播媒介,可在人群中通过血液接触等进行传播,但人-人传播,潜伏期较蜱咬伤短,症状轻,早期诊治预后良好。该病主要发生于林区、丘陵等地带,多发于春、夏季节,潜伏期可能为1~2周。
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
严重时可致死
北京疾控介绍,感染这种病毒后,一般要经过1周至2周的潜伏期。然后突然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厌食、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血常规检测可以发现白细胞和/或血小板进行性下降。
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新型布尼亚病毒
该如何治疗和预防呢?
新型布尼亚病毒的治疗主要为支持治疗,尚无特异性的抗病毒治疗。
尽管被蜱虫叮咬后发病率不高,但专家建议不可忽视防护工作。蜱虫叮咬后如处置不当,可能会把蜱虫口器“遗留”在皮肤里,易感染病毒。
科学做法是发现被蜱虫叮咬后,不可强行将其拔除,应该用2%利多卡因、液体石蜡、凡士林、甘油等涂抹在蜱虫头部,使其自动松口,然后用镊子等工具轻轻拔出。如果没有上述条件,也可尝试用蚊香熏,使蜱虫松口。拔除蜱虫后的伤口要用碘伏消毒。如果“口器”已留在皮肤里,可手术取出。
专家提醒,蜱虫生活在草丛、灌木丛或树木繁茂的地方,以及动物体表,尤其在春、夏季比较活跃,这一时期在户外遛狗、露营、园艺、采茶、耕种或打猎都可能增加被蜱虫叮咬机会。
近几年,露营、野营十分流行,野外游玩时尽量避免在草地、树林等地长时间坐卧、玩耍,出行时最好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不穿凉鞋。被叮咬后注意观察体温及一般情况,有不舒服及时就医。接触患者血性分泌物要严格消毒,减少人际间传播。
最近出游的小伙伴们
一定要注意啦
安全第一、小心为上
转发告诉更多人!
*点亮【在看】,转发关注~
来源:北京日报、南京晨报、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央视新闻、山东疾控、中国疾控动态
编辑:凌文秀
审校:韩作贞
监制:殷美玲
临时封控、短时限流!济南这个景区发布通知
高空突发!情况紧急!山航上演空中营救
遭网红举报,全面停课!有家长希望尽快复课!教育局回应
精彩视频,欢迎关注“齐鲁晚报”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