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文摘》、七一客户端报道】中国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

2024-10-18     川渝本地消息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各地博物馆中的珍贵藏品数不胜数,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镇馆之宝”,展示着在不同历史背景中的文化内涵。为此,本刊节选出中国部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一起感受厚重中华文明。

中国国家博物馆

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这件器物被认为是传统泥范法铸制的巅峰之作,被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至今所见唐代唯一的一件俏色玉雕,也是唐代玉器作工最精湛的一件物器。

湖北省博物馆

宽格上铸阳文鸟篆书“越王鸠践,自作用剑”。茎上两道凸箍,圆首饰同心圆纹,铸工精湛,被称为“天下第一剑”。

三星堆博物馆

其采用分段铸造法铸造,使用套铸、铆铸、嵌铸等工艺,通高3.96米,在我国迄今为止所见的全部青铜文物中,这株神树也称得上是形体最大的一件。

山东博物馆

抄成于西汉文、景至武帝初期。其中《孙子兵法》简共300多枚,同出土的还有《孙膑兵法》,证实了《史记—孙武吴起列传》有关孙武仕吴,孙膑仕齐,各有兵法传世的记载。

南京市博物馆

1950年出土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将军山沐英墓,是元末明初青花瓷中的罕见珍品,为国宝级文物,中国瓷器三绝之一。梅瓶由景德镇窑烧制,腹部绘制“萧何月下追韩信”历史故事。

湖南博物馆

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辛追夫人墓葬的西汉早期织绣长袍,距今2200多年。是世界上最轻的素纱襌衣和最早的印花织物。

甘肃省博物馆

20世纪60年代末出土于甘肃武威一座东汉古墓的青铜雕像精品文物,其准确地掌握了力学的平衡原理,具有卓越的工艺技术水平。

河北博物院

玉衣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重1100克,其制作所消耗的人力和物力十分惊人。是我国考古发掘中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金缕玉衣。

河南博物院

春秋中期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莲鹤方壶为一对两件(其中一件入藏故宫博物院),主体部分为西周后期以来流行的方壶造型,起到瑰丽的装饰效果,反映了在春秋时期青铜器艺术审美观念的重要变化。

山西博物院

鸟与象这两种西周时期最流行的肖形装饰完美组合,造型写实、生动,构思奇特、巧妙、装饰精致、豪华,使之成为中国青铜艺术中罕见的珍品。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0ca05958498a385189c05ca35c1749f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