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村丨老杨驻村有“秘籍”

2023-04-09     光明要闻

原标题:我和我的村丨老杨驻村有“秘籍”

讲述人:宁夏司法厅派驻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安和村第一书记 杨连碧

2021年7月1日,建党节当天,也是我到安和村驻村的第一天。走在安和村的巷子里,听着村党支部书记马金耀聊着安和村的基本情况,看着老百姓脸上洋溢的笑容,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这不是我第一次驻村,我打算把以前驻村总结的“秘籍”拿出来。

第一招是“放下架子,俯下身子”。驻村第二天,我就和驻村工作队员脱下制服换上农服开始走访群众。安和村是“十二五”期间由原唐湾、海淌、代堡、西台4个村搬迁组成的移民新村,有些人白天在周边打工,只有晚上才能见到。走在巷子里,看见三五成群拉家常的群众,就凑上去听听他们的家长里短;看见谁家门开着,就走进院子,和他们“扯扯沫”;看见谁家地里缺人手,卷起裤腿帮他们搭把手、干干活。经过一个多月的奔波,我终于和安和村的乡亲们熟络了,大家也都知道村里来了个“杨书记”。

第二招是“为老百姓的‘钱袋子’着想”。2021年7月,村“两委”的热情如夏日的骄阳,红红火火地引进了“出户入园”肉牛养殖模式,养殖场建起来,开局却“冷场”了。老百姓已经习惯了传统的家庭养殖模式,一开始对这种入股分红的新模式不信任,没有人愿意将自己家的牛“托养”到牛场,这可愁坏了我们。于是我和村“两委”商量,上门做老百姓的思想工作。

我第一个走访的是马友林,他家6口人,一家人的收入全靠儿子和儿媳在周边打零工补贴家用。为减轻负担,52岁的老马养起了肉牛,但是年迈体弱,喂牛的时候还需要儿子帮忙打下手。为此,我多次上门给老马讲政策、说好处,经过我的“软磨硬泡”,最终老马同意将自家的12头牛赶到牛场养殖,不仅年底能拿到分红,儿子还能安心出去打工,牛粪味没了庭院环境好了,一举三得。经过我们不懈努力,一个月后,“出户入园”肉牛养殖场终于“红火”了起来,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养殖。

第三招是“把老百姓的‘小事’放心上”。2022年5月18日傍晚,村民马正山老两口愁容满面找到我,原来是孙子和孙媳妇因为家庭琐事要将他们老两口赶出家门,老马激动地说:“我们老两口全靠孙子和孙媳妇养活,要是真被赶出去,就得睡到大马路上了。”我立即跟他回家,来了个“四方会谈”。后来,话说开了,结也就解开了,老马的孙子和孙媳妇向老两口认了错。从老马家出来已经是晚上11点多,但是听见他们一家人和好如初的笑声,我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

经过老马的事情,我“和事佬”的名声传遍安和村,家里有什么矛盾都愿意找我调解,老百姓对我的称呼也从“杨书记”变成了“老杨”。

调解的矛盾多了,我慢慢体会到了法治在农村的重要性。2022年下半年,我向自治区司法厅争取资金80余万元,在安和村建成了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法治公园,这里成了纠纷调解、说理议事、休闲纳凉的重要场所,我们还在公园里举行普法宣传、法律咨询、法律大讲堂等活动。2022年,安和村成功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通过共同努力,群众的业余生活丰富了,法治意识提升了,家庭邻里关系也和睦了。(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文攀 采访整理)

[ 责编:邱晓琴]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0bd3d94b36f3dc93e13b58e9cf21dd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