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您注视画中人,我又注视谁呢?”
18世纪的法国,礼教严苛,远离世俗的某座小岛上,一位画家和被画的待嫁小姐,在短短数日的朝夕相处中,难以抵挡的情欲渐渐发酵…
每一帧、每一个镜头,都优雅的无与伦比,充满了法式的情调,又蒙上了一层复古矜贵的油画感滤镜。
这部号称年度最佳的“女性主义”电影,美到不得不看(快快趁年假享受起来)——
《燃烧女人的肖像》
1760年,法国布列塔尼。
年轻的女画家玛莉安受人之托,只身来到孤岛,为未曾谋面的富家小姐艾洛伊兹画出嫁前的肖像。
未见其人之时,便听闻这小姐性格怪癖,不愿与人交谈,前一位为她作画的画家就无功而返。
而这次作画的前提,是小姐不能察觉到。
因此名义上,女画家只是前来陪小姐散步谈心的伴侣罢了。
第一次见面,小姐穿一身深色的修女袍,肃穆不可侵犯,安静地等候在门前,当身后画家的脚步声渐渐袭来之时,她已经自顾自地开门离开。
没有一句交流,她就头也不回地穿过树林,奔向海边,越行越快,隐藏在斗篷帽子底下的金发在跑动中露出,直跑到悬崖岸边,才猛地停住。
以碧蓝大海为幕,或许初见,就是一眼万年。
她们一起漫步在海边,不发一言,画家在她身后几步的距离,双眼细细地描摹着她的一切,阳光下金色的皮肤和阴影的界限,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要深深印刻在脑海里,才能在夜晚的烛光中点点还原于画布。
如果我没有与你共同吹着咸湿的海风,如果我没有与你侧影重叠,如果我没有与你目光交织又躲闪……
我想我不会那样轻易动情。
不小心燃起的画作,似乎毁灭的不仅仅是一副旧作,更是某种不可言说的禁忌和藩篱。
她们每天散步谈心,小姐只在修道院听过赞颂歌,就开始被“囚禁”在这个了无生趣的孤岛上,待字闺中。
而画家却曾游历四方,她为她描述着交响乐的美妙,哪怕是用那架古旧的钢琴,也想让她体会其中的乐趣。
只是画家不知道,在自己手忙脚乱地回忆乐曲音调的时候,身旁那人的注意却全然不在键盘上流淌出的旋律,而是痴痴地凝视着奏乐之人。
第一次完成的肖像,虽十分相似,却少了几分“神韵”,因为即便日日相处,画家也从未捕捉到小姐的笑颜。
就在画家即将被赶走之时,小姐竟主动提出要做模特,配合画家再度完成肖像。
端坐在画布前的她,高贵优雅,美丽不可方物,而关于她的每一寸容颜,甚至是无数细小的习惯,都早已被画家熟记于心。
只是画家没料到,在她观察着“画中人”的同时,自己的所有心思举动也显露无疑。
这段不是表白胜似表白的台词,二人克制的对视,目光如有实质般在对方脸颊上的停留,在“看与被看”之间,皆是情欲,皆是妄念。
一旦埋下了情种,即便二人逾矩的爱像被禁锢在铁笼里的玫瑰花,也会因彼此的每一次眼神触碰而疯长。
如果在画室发生的一切还不够露骨,那这篝火对望,小姐头一次露出的明媚的笑颜,就是再难抗拒的邀约。
探询经确认,自此一发不可收拾。
热烈又直白,两人终于从谨慎的彼此试探,携手突破了礼教世俗的束缚。
在每一个烛光燃起的夜,贪婪地享受着挚爱的一切……
故事的结局暂且不提了,这部获奖无数的电影,不仅是诉说了一段扣人心弦的禁忌之恋。
使它广受好评的,除了直观的视觉盛宴,更有暗含其中的层层深意。
故事由画作引入,到“以画之名”展开。
整部电影的视觉质感就充满了油画的韵味。
即便背景环境极其简单,一座碧海环绕的孤岛,一幢古旧的别墅,但导演精湛的技法,仅用自然光和烛光,就打造出了帧帧至美的画面。
而两位演员所饰演的角色,爱意全在眼神流淌中,为数不多的直舒情意的话语,都细腻入微,直击灵魂。
尤其是两人表白后的喃喃私语,似是将心中所有的细枝末节都交付给恋人听,纯真又热烈。
还有广为评议的片中“男性的失位”。
全片男性角色仅出现在画家往返岛屿时的“船夫”形象,甚至女仆怀孕的情节中都彻头彻尾没有提及孩子的父亲,戏份最多的就是画家、小姐和女仆。
但仅仅因为男性没有出现就予以批判,似乎不妥,它只是将目光和镜头都焦聚在了女性的彼此凝视,讲述女性的困境和被压抑的情欲罢了。
还有铺垫始终的俄耳甫斯冥府寻妻的隐喻,画家与小姐衣着的颜色与神话中的二人对位……所有的设定都彰显着导演精巧的编排和叙事的野心。
她让画者与被画者对望,将“观看”的权利流动在二人之间,她用意欲满满的眼神,引导着情欲的爆发,也揉碎了传统女性“被看”观念的藩篱。
就像世人总说,女人如水。
可当画家奔向海边独立的小姐艾洛伊兹时,她的衣着是火的颜色。
毕竟,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性别,勇敢追爱的魅力总能跨越时空和国界。
直击每一位观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头条号签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