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拥有什么、想要什么,学会去找到实现目标的路径,去踏踏实实地做一件事的时候,将会收获人生最重要的东西。
今天推荐一个我很喜欢的公众号:“栩先生”。
栩先生是职场技能领域“最具价值微信公众号TOP10”。
你可能很关心的一些话题,他都写过知乎超万赞的干货,例如:
·《大学毕业是去大城市好还是回小城市好?》
·《坚持跑步到底有哪些改变?》
·《工作多年才会懂的职场生存道理》
他写的《如果格局决定了人生,那到底什么决定了格局》,全网阅读超千万,影响了无数人对原生家庭和自我教育的思考。
扫码关注栩先生后回复“知乎万赞”可获取以上文章。
栩先生不仅写成长干货,同时还阅读大量的历史,尤其擅长写毛主席的成长故事,严谨求实,引用大量史料,内容生动有趣,每一篇都是十万+,被很多网友称为“微信上最会写毛泽东的人”。
比如:
《年轻时候的毛泽东,从来不焦虑》(有道云笔记全网周收藏第一)
《为什么有的人年纪轻轻,思想深度却远高于常人?》(全网转载数百次)
《北漂毛泽东:在逆境中崛起》(全网转载数百次)
这些文章创造性地将个人成长干货与历史人物相结合,看完既了解了历史又能得到启发(关注后回复“毛泽东”可获取相关文章)。
他写热点,总有独到的思考,让人关注到背后更深的东西。比如:
他的文章很真诚——这是这个时代很难得的一种品质。
所以很多读者都亲切地称呼他“学长”。
如果你希望读有用、真诚的文章,推荐关注:栩先生。
长按扫码还有惊喜喔
文 | 栩先生
首发 | 栩先生(ID: superMr_xu)
今天,学长想跟大家聊点心里话。
先从一个曾经爆火的人说起吧。
2017 年,一则网友随手上传的视频,让搬运工 朱芊佩迅速走红。
视频里的她,背心搭热裤,徒手扛起一袋袋重达三、四十斤的货物时,会露出硬朗的肌肉线条,很快, “港版罗拉”的名字霸占了各大媒体的头条。
采访、上节目、做代言,她的励志故事被疯狂传播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不断的质疑声:
“长成这样干什么不好,非要做搬运工,炒作吧?”
但不同于一些以职业技能为噱头来炒作的网红,30岁的朱芊佩是 货真价实搬砖八年。
2010 年因为厌倦了职场中的是是非非,开始了搬运工的生活,这一搬就是 7 年,物流一年,水果市场 3 年,泰国货车一年,运输队 3 年,现在搬运粮油。
她还一个人搬过 60 板货,每板三四百公斤的大米,从早上 10 点搬到半夜 1 点。
她很享受这份混迹男人堆的工作:" 大家都好直率,真诚,又好团结,会互相帮助。虽然每天一身臭汗,但很开心。"
17 年 1 月,一名网友偷拍下几张模糊的照片,在网上疯传,图中她以一人之力拖动 目测 500 斤的水,就算猛男也未必能做到,何况一个纤瘦美女,然后火了。
但火了之后的她没有进娱乐圈,也没有开直播。
“水泥姐”火了三个月开兰博基尼,朱芊佩火了一年多仍在做搬运工。
明明可以靠颜值生活,却偏偏要靠自己的双手工作。
2019年的时候, 人民日报都忍不住专门发了一篇文章, 《从一夜爆红到被疯狂质疑,香港“最美搬运工”港版罗拉后来怎么样了?》,来追踪她一夜爆红后的生活。
2019年初,朱芊佩参加了内地一档相亲节目,成功牵手男嘉宾,让人们再一次注意到这个样貌姣好,长得像 TVB 明星的香港搬运工。
她看起来变了,换上仙气飘飘的长裙,精致的妆容,“女人”得差点没认出来。
但看完她的短片后会发现,一夜爆红的她并没有按照大众设想的剧本发展。
明明可以靠颜值吃饭,爆火之后,有那么多种活法。
但她都没有,而是选择回到香港的街巷里,因为她始终清醒,知道自己要什么。
比起保持微笑,面对采访镜头,一遍遍重复自己看来并没有什么好歌颂的故事,她更喜欢搬货、推车、累到大汗淋漓的踏实感。
她回到香港,回到那些隐藏在高楼大厦背后的大街小巷里,依旧每天早晨 8 点准时上工,在一天之内,将近十吨的货安全搬至三十几个不同的送货点。
搬运工是体力活,又苦又杂,现在的年轻男孩都不愿意干了,何况是个姑娘,还是她这样年轻又漂亮的姑娘。
一年多又过去了,现在的朱芊佩又在干什么呢?
我找了很久,才找到一个认证微博,粉丝只有一万多人。
说实话,以当年她的爆火,如果早一点上抖音的话,估计粉丝破千万都有可能。
微博里更新的生活,除了日常搬运,偶尔也接拍一些宣传视频。
最近的一条微博里提到自己 考过了货运车的牌照,小小地实现了梦想。
总的来看,从爆火到回归平静,她的生活似乎没有什么新的变化。
说实话,翻看了她的多条微博,我挺佩服她的。
佩服她直到现在,还能坚守自己的初心。
自己选的路,她坚信自己会笑着走完。
她大方承认: 我热爱这个行业,职业不分贵贱,不分性别,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浮躁的社会里,像朱芊佩这样的人,堪称是一股清流。
这些年,从微博到微信,从抖音到快手,那么多人拼了命地想出名,甚至不惜突破底线,搏出位。
而她,却反而能在出名之后,依然保有一颗平常心。
我相信,云淡风轻、不骄不躁的背后,是她这么多年各种经历磨练后的成色,更是源于内心的清醒和成熟。
从她的身上我至少得到了三点启发。
第一点,人活着,最重要的是要想明白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有困惑。
年轻的时候说“不知道干啥”,往往是指不知道干什么才能挣大钱,干什么才能实现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到了中年说“不知道干啥”,往往是指不知道怎么才能让剩余的人生不畏惧,不焦虑,不后悔,不遗憾。
一定要早一点去想。
去思考这辈子到底想要过、能过怎样的生活,自己又能在什么事情上能真正实现价值,人生短暂你究竟能改变和影响什么。
既不好高骛远心比天高,也不至于妄自菲薄唯唯诺诺。
一天没想明白,则一天虚度光阴;一年没想明白,则一年都在荒废人生。
想明白,意味着该有自己的目标了。
这种目标不是“先挣一个亿”之类的宣言口号,而应该像是打仗时“攻下那个山头”一样,不仅有清晰目的,还要有详细的作战计划。
知道面对的是什么情况,知道自己手里有什么牌,进攻的时候部队如何展开,分成几个阶段,备用的方案是什么,而不是空有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无头苍蝇打乱仗。
更要紧的是,这个目标一定是一个能真正发挥自己全部潜力、能激发自己全部动力的终极目标,自己到底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上什么样的生活,实现什么样的价值。
想清楚了自己要干什么,然后就要清楚该干什么;知道该干什么之后,就明白自己不该干什么。
这样的想不是一朝一夕的,它需要时间的积淀。你可以将它放在潜意识里琢磨,没事儿的时候就琢磨,很可能突然有一天机缘巧合,就想通透了。
不怕暂时想不明白,就怕什么都不想,然后年过半百也没能想明白自己要干什么,这才是真的悲哀了。
《三体》里, 章北海的父亲对他只有一句忠告:要多想。
“想了以后呢?”章北海问。
“北海,我只能告诉你那以前要多想。”父亲回答。
这样想的结果就是,章北海成了整本书里隐藏最深的“面壁者”,一个谋定后动,冷眼看透黑暗森林真相,一丝不苟地执行了所有谋略,几乎以一己之力拯救了人类文明的人。
想明白是一种结果。
而想的过程,更多的是打破自己固有认知和思维方式的过程。
思维的方式不再是单一的线性思维,而是平面的立体的。不会轻易被情绪和他人的言论左右判断,看问题想事情懂得利用各方面的信息和经验,学着看透层层掩饰下的真正立场和目的。
第二点,找到自己要走的路
我有一个研究农学的博士朋友。
当年毕业时,有个很好的机会让他去高校或研究所,继续进行学术研究。
但他被当年的 “公务员热”吸引,去了某个政府部门的办公室。但问题是,那里根本不需要他的研究能力。
数年过去了,他不仅职业毫无进步,而且身心非常疲惫。
他的博士同学,现在很多都成了教授,在专业领域内有了名气,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有可以持之以恒的事业,心态和他已经完全不同了。
每次聊到这些,他都悔不当初。
他的特长在于学术研究,而不是办公、做图表。
所以不要去走那些你根本不可能擅长的路,哪怕这条路看起来多光鲜亮丽。
我想起多年前,我曾经干过一项工作,审核集团公司里所有人的档案。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有机会看到自己的档案。
看得多了,我发现人生其实也就那么回事,每一个人,他的飞黄腾达和他的没落,对他本人而言,是几十年的漫长岁月。
但在档案里,就是几页纸。
前一页的照片里还满脸青春痘一副要改变世界的模样,再翻几页就变成了沉默的中年大叔,然后就两鬓斑白、满脸皱纹,已到了快退休的时候。
人生并没有什么标准答案,你期待人生的真相是什么样,它就是什么样。
尼采说,你有你的路,我有我的路,至于适当的路、正确的路和唯一的路,这样的路并不存在。
而很多时候,我们为之努力的,就是找到一条自己想走的路。
第三点,找到一件可以干一辈子的事
在获得 奥斯卡奖的日本影片 《入殓师》里,一个大提琴师下岗失业到葬仪馆当一名葬仪师,通过他出神入化的化妆技艺,一具具遗体被打扮装饰得就像活着睡着了一样。他也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好评。
电影里,这名葬仪师说过:
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你就要跟它建立起一种难割难舍的情结,不要拒绝它,要把它看成是一个有生命、有灵气的生命体,要用心跟它进行交流。
最近,重新回味了一下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朱棣文在哈佛的一次演讲。
在这次演讲中,他向所有哈佛的年轻学生们提出了三个忠告。
第一,取得成就的时候,不要忘记前人。
第二,在你们未来的人生中,做一个慷慨大方的人。
第三,当你开始生活的新阶段时,请跟随你的爱好。如果你没有爱好,就去找,找不到就不罢休。
他说第三条忠告的时候,特别的真诚。
因为他自己,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
他在二十多岁的时候,是超级的一根筋,目标就是非成为物理学家不可。
本科毕业后,他在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又待了 8 年,读完了研究生,做完了博士后,然后去 贝尔实验室待了 9 年。
这些年他的重心和乐趣,都来自物理学。
现在的社会,诞生了各种的副业,大家看到别人拍视频、买口罩、摆地摊发了,就开始摇摆动摇,跟风跑去一起做,从来不想想是否适合自己。
2020年,各种黑天鹅成了家禽,从疫情到金融危机再到战争阴云,天灾人祸,各种不确定性交织,让人无所适从。
越是这样,越要用自己内心的确定性,来对抗外界的不确定性。
找到自己愿意投入时间、精力,花一辈子去干好的事情。咬定青山不放松。
不要担心,这些东西迟早会成就你。
刘慈欣写了那么多年小说,都不过是娘子关水电站的一名普通工程师。
但有一天,他就成名了,成名到 奥巴马给他写邮件,国家领导专门提到他的作品;成名到他的书都摆进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成就展,这一最高荣誉殿堂。
而关于如何找到自己擅长并值得干一辈子的事情。
另一位诺贝尔奖得主 丁肇中,曾经下过一个定义:
一件事情,你只要花一点力气就做得比别人好,那就是值得喜欢去做的事。
就像物理,很多人死活读不进去,但无论是丁肇中还是朱棣文,都学得很深。
很简单,因为他们一开始不用费太大力气,就能把物理和数学考到满分。
最后,多说一点吧。
心智和社会经验的成熟,一般人往往要到三十岁上下才可能开始进入这样的状态。
当然,也有个别或天赋异禀或经历坎坷或机缘巧合的人,能在更早的时候,开始思考和总结这些。
但我希望的是,每一个过了三十岁的人,真的应该在这上面认真了。
三十而立,立的不止是家业,更是人格、三观和思维体系。
当代社会,焦虑和迷茫是通病。
有多少人在忙忙碌碌的工作中迷失,早已忘了最初的目标;
有多少人,取得一点成绩,就开始浮夸,只为了让人相信,你一直站在台上;
还有多少人,被领导一顿臭骂,就自毁自伤,怀疑自己毫无工作能力。
而当你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拥有什么、想要什么,学会去找到实现目标的路径,去踏踏实实地做一件事的时候,将会收获人生最重要的东西:
笃定。
焦虑本身不能带来成长,真正有用的是面对焦虑,看透焦虑的本质,然后,用坚守的初心去对抗浮躁,用坚定的行动去打破焦虑。
不管世界怎样变化,你永远要做的,都是找到自己。
这才是真正的千折百回,大志不改;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end——
本文作者栩先生,个人成长领域知名自媒体人,全网粉丝百万,获知乎点赞收藏数超180万,著有《成为极少数》,位居当当新书24小时榜第一名。
栩先生在高效能工作学习和高质量人际关系方面,有很独到的见解。例如:
《毁掉一个年轻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忙忙忙》
《如何提高说话技巧?我有九招实用秘笈》
《为什么心机重的人,却比你过得好?》
都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创作的高赞干货。
关注栩先生后回复“2”可获取相关文章。
推荐关注他的原创公众号——“栩先生”。
扫码一键关注,可以在菜单栏阅读更多全网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