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史前动物那么大,现在动物越来越小?原来是地球不允许

2020-08-10   紫侠

原标题:为什么史前动物那么大,现在动物越来越小?原来是地球不允许

在著名的怪兽电影《金刚》中,我们在骷髅岛上看到了许多体型异常庞大的史前动物,有些甚至是昆虫。这并非是编剧的杜撰,在史前时代,地球上的确发生过一段巨兽横行的历史。但是现如今,地球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是十几吨重的非洲象,史前时代几米长的蜈蚣,一米多长的蜻蜓,已经不可能出现了。

这些在史前曾经十分庞大的生物,现在正在变得越来越小,这是为什么呢?

在距今3亿年前的石碳纪,恐龙还没有主宰地球,当时地球上属于巨型昆虫称霸的时代。体长好几米的蜈蚣无疑是食物链的顶端。但是现如今,我们所知道的大部分昆虫体型都很小,它们几乎随意被其他动物取食,成为了食物链的底端。究竟是什么让史前动物的体型到现在变得越来越小呢?

科学家认为,这很可能是因为含氧量。在当时,地球大气中的氧气含量超过了30%,这导致地球上出现了许多高大的植物,与此相称的,当然是动物们的体型也变得越来越大,这样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氧气是一种神奇的气体,地球也不是一开始就有这么多氧气的,而是在微生物光合作用和地质活动进行了数十亿年后,才达成了如此高的氧气含量。

昆虫作为地球陆地上最早出现的生物之一,它们对氧气的使用十分巧妙。直到今天,昆虫的呼吸系统依然遍布全身,可以直接从空气中吸收氧气。当氧气含量提升的时候,昆虫受呼吸系统限制最小,因而容易向大体型进化。

现如今,地球氧气含量已经下降到21%左右,这限制了巨型动物的出现。此外,哺乳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容易变小,因为哺乳动物本身的身体机制十分精密,巨大化的体型对哺乳动物的生存反而会造成障碍。与恐龙和昆虫不同的是,哺乳动物的发展速度和数量是超乎寻常的,随着地球食草动物的增加,地球上的植物资源不允许这些食草动物体型增加,相反为了节约资源,食草动物的体型才会向着越来越小的方向发展。

或许等到地球氧气含量升高的那一天,我们才能看到巨型物种再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