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无棣马山子镇:帝赐街里的帝王行

2019-11-13   碣石观沧

在滨州市北部,距离海岸线约二十公里的地方,有一个不算太大的村庄,一半泥土一半砖瓦的房子让这个村庄有着与 中国北方大多数村庄几乎一模一样的面孔。但就是这样一座普通的小村庄,却有着一个大气的名字—— — 帝赐街,外 界也许 并不知道,这个小村庄里曾经有过一座恢弘庄严的帝王行辕。直到今天,村庄里的人们对于那段如同梦幻一般存在过 的历 史仍能如数家珍,善良的人们依旧相信,那座曾经的帝王行辕是这个村庄历史传承的缩影,庇佑着他们代代子孙。

图为大殿遗址的断层面,上面清晰可见埋藏的瓦当碎片

传说 >>世代相传帝王赐,武帝拴马跑马街

帝赐街为无棣县马山子镇的一个村落,2010 年北海经济开发区成立以后,便和马山子镇一起划归北海新区管理,现镇村又归属无棣县管理。 《无棣县志·疆域志·古迹篇》(民国版)载:“帝赐街,在城北70 里,相传汉武帝驻跸于此。”但是汉武帝是否真的来过,或是这处遗址属于别的朝代,目前都没有明确的资料表明,但是淳朴的人们坚持着祖辈的传承,相信村名是由帝王钦赐。在 村 北 大 殿 遗 址 附 近 一 处 农 田里,78岁的蔡会治还在忙碌着,听我们问起帝赐街的事情,他把锄头一放,往地头一蹲,兴致勃勃地和我们聊起了那些从老一辈人口中听来的传闻。蔡会治告诉我们,他并不识字,知道的这些都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 “听说是汉朝汉武帝来过这里,在村子前面的十字路,以前也叫跑马街上拴过马,还建了一座宫殿,那个高台子以前老人们叫大殿,说是皇帝在那里住过,我们这个村名据说就是皇帝赐的。”蔡会治说。不仅仅是蔡会治这样的老人对村子有这样的感情,土生土长的新生代农民们也对这座村庄有着深厚的情感。三十岁左右的蔡会藏一直热心研究着村子的历史,并把从网上搜索的资料以及村子自有的资料小心地整理打印出来,他告诉我们,在大殿的遗址上,曾挖出过一些保存完整的盆、碗、罐等陶瓷器皿和宋代铜钱。有一种碗还很像宋代的耀州窑的笠碗, “这里以前还挖出过一张大供桌,长三米左右,宽一米,高也差不多一米,桌子腿上刻着万历年、帝赐街几个小字,我小的时候学堂里就用那个供桌当课桌,我们都在那个桌子上读书学习,但是后来不知道那个桌子去哪里了。”据村民介绍,帝赐街村曾经更改过名字,改为“朝阳村”,但是这个名字并没有被村民认可,在几年之后便又改回了“帝赐街”。说起这一典故,蔡会藏笑着告诉我们,那还是在文革期间,也就是1967、1968年的时候,觉得帝赐街这个村名有些封建迷信的思想,就改成了“朝阳村”, “但是村民们并不认可,说朝阳村都不知道在哪里,地图上也标注的帝赐街,五六年以后就又改回来了,村里都觉得还是帝赐街亲切,叫着也顺口,帝赐街都这么多年的历史了,都有感情了。”

这座村落的村名是哪个皇帝钦赐的,汉武帝是否驻足此处并在曾经的跑马街口拴过马,这些对于村民们来说都不重要了,在他们的心里,世代相传下来的帝赐街传闻就是他们一直信奉的事实,是真实的历史。

现实 >>帝王行辕早已逝,空余残砾对苍天

19日上午,我们沿着村里的 直道往前走,一直走到路尽头然 后左转,那座传闻中的行辕就这 样突然展现在我们面前,没有想 象中的高墙大院,也没有想象中 的雕梁画栋,哪怕连一个大殿的 柱子都没有,我们面前只有一个 呈立体梯形的高台,东西长约五 六百米,南北宽约三百多米,这 个高台比周围平地高近两米,而 且台地由南向北分三层逐渐增 高。去往这个高台的小路上散碎 着,似乎是那座行辕存在过的唯 一痕迹。沿着这些瓦片,我们登 上了这个高台,站在上面可以俯 瞰半个帝赐街村,至此,我们才 依稀有了些置身帝王行辕的感 觉。据村子里老一辈的人们介 绍,我们站的这个高台,就是曾 经那座行辕的大殿,因为只有帝 王居住的行宫才可以建得这么 高大。曾经的大殿遗址上,如今 已被这里的村民种满了枣树、玉 米等农作物,在遗址一侧的断层 上,能清楚地看到土方下面埋着 一层又一层的瓦片、瓷器碎片等 古老的物件,据村民介绍这里还 出土过一个土灶锅台,这些老物 件的碎片无声地昭示着那座曾 经恢弘大气的宫殿的确存在过。

蔡会藏和在村委会工作的 蔡凤东带着我们再次来到了大 殿遗址前,蔡凤东指着由南向 北分三层逐渐增高的几级高台 告诉我们,层层增高的地基就 能看出这是古代等级分明的标 志,“越大的官越有钱的大户人 家才能住这么高的房子,普通 人家的房子是不能盖这么高 的。”我们绕到大殿遗址的一 侧,在断层处用树枝翻找,不时 能看到一些雕琢精致的瓷器碎 片,蔡会藏随手从遗址处拿一 块碎瓦片告诉我们,这些瓦当 应该就是汉朝的瓦当,“你看上 面的纹路是格子状的,好像是 用布蒸出来的,听人家说这种 标志就是汉代瓦当的标志。”随 后蔡凤东又递给我们一块刚从 土里挖出的瓷器碎片,上面碧 绿色的花纹清晰可见,埋藏这 么多年依然釉色鲜艳。

蔡会藏告诉我们,从这些 瓦当和瓷器碎片来看,这里曾 经是一个很繁华经济很发达的 地区,但是现代却远不如古代 时那样发达了,“村子里确实资 金很少,所以这些有着上千年 历史的古遗址要么就被埋没, 要么就被破坏掉,无法发展。” 说到这里,蔡会藏的神情有些 寂寥和惋惜,他望着那座曾经 的大殿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 声叹息里,饱含着村民们对于 小村庄发展的急切,对于历史 遗址保护不当的担忧。

图为大殿遗址前的古井

沧海桑田 >>殿前九口古井 八口已无痕迹

在传闻中,这座宫殿前还 有呈一条直线排列的九口古 井。从大殿遗址下来,周围的枣 树长势旺盛,枝干上还带有许 多尖锐的小刺,我们小心翼翼 的躲避着枣树枝,脚下的草丛 里不时会蹦出几只蚂蚱或是飞 出某种昆虫,我们在葱郁的小 树林里穿行,只为找到那九口 传闻中的古井。这里背靠大海, 几千年来这里的人们都依靠着 海洋给予的馈赠生活着,据史 料记载,在宋朝山东沿海北起 滨州,南至日照都设有盐场,北 宋时的无棣县也已开设盐场, 称为“永利场”,人们在享受海 盐带来的经济利益同时,却以 世代饮用咸水为代价。据村民 介绍,这里是退海之地,土地大 多是盐碱地,在通自来水之前, 饮用水都是咸水,“但是听以前 的老人们说,只有那九口井里 的水是甜的。”没有人知道这九 口井是何朝何代打出来的,一 代又一代人口口相传的便是自 小时候起这九口井就已经存在 了。我们披荆斩棘,只是想要见 到这九口在现代人心中依旧有 着些许神奇色彩的古井,在临 近一个水湾的地方,我们找到 了一口被层层干枯树枝掩盖的 水井,拨开树枝,用青砖垒砌的 古井呈现在我们眼前,井壁上 的青苔早已干死,一层层的青 砖历经井水的打磨四个角都已 经变得圆润,井里被泥土填充 了大半,依稀能看到下面的水 渍,这就是那九口古井之一,但 是其余八口古井我们没有找 到,在村委会工作的蔡凤东指 着村西边的一大片湖泊告诉我 们,九口古井之间距离都比较 远,有几口井就在湖泊的下面, 还有几口被埋在土地下面,已 经再也找不到一丝痕迹了,“但 是老辈人告诉我们,这九口古 井呈东西走向其中有7眼为青 砖砌成,2眼为石片砌成,都在 一条直线上,贯穿整个村子。” 据了解,这几口古井中曾经出 土过一个小瓷碗,这让村民们 更加相信,这些井是古代时打 下的。“在古代是用什么仪器来 测量呢,村子里其它地方打出 来的井都是咸水,就这一条线 上打出来的井里是甜水,真的 很神奇。”蔡凤东这样告诉我 们,话语中流露出对祖辈的自 豪和钦佩。

现在帝赐街村子里家家户 户早已经通上自来水,结束了咸 水煮饭的时代。井,这一种曾经 方便广大农村取水的水源地,如 今消失在四通八达的自来水管 道中。那九口古井在完成了自己 的使命之后,也已经背负着历史 堙没在时光里。

采访人:张牟幸子 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