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修过程中的增项猫腻,“按实计算”背后可能就埋着一个大坑

2019-08-09   齐家网

装修中的增项是一种隐形消费,暂且不管增项的内容是否合理,但是这种行为着实让人懊恼,而且在经济上的措不及防,更让人难以接受。

有个业主就碰到了这个事儿,对于自己装修中需要增加的项目,增加钱无可厚非,但是对于一些当时基本明确的材料,忽然增加了一万多,实在有些难以理解。报价单中,已经注明了数量和总价,结果最后增加了不少,在和装修公司的沟通中,对方的解释就是,设计师计算的数量写少了,单价没有变化,算不上增项。而且备注里面写明了按照实际数量为准,这个谁也没有办法。

让业主不爽的是,设计师是美发培训出来的吗?一把剪刀定长短,你这误差也太多了点。比如窗户窗套,预算五千多元,现在增加到九千多,橱柜四千增加到七千多,阳台窗七千多直接增加到一万一,单这三项就已经一万多了。实际施工中,水路比较好预估,而电路因为变化多,按实计算还可以理解,但是这窗户橱柜要按实际数量计算,而且数量误差那么大,明摆着挖了一个坑!

业主现在提出要自己去外面买,竟然还得支付管理费,按这三项的百分之三十来算,就要给装修公司六千多。最终业主妥协,还是以按实计算的金额,同时给予一些优惠。

作为业主,在看到“按实计算”,就应该询问对方是由哪些原因导致费用的增加?是材料的品牌还是等级变化?数量、辅料、配件的差异?差异大概会多少?

很多人会认为,确认了的设计方案,对应的报价单应该不会错。千万记住,设计方案和报价单,完全是两码事儿,除非是整装的完整解决方案。

对于装修中经常碰到的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漏项,从准备装修开始,随时记录想得到的项目和材料,按房间,汇总成表。或者找一份比较全面的报价单作为参考。

2、注意报价单中工艺或材料的备注说明,比如防水施工的涂刷工艺,板材的品牌及环保等级,避免偷梁换柱问题。

3、增项方面,尽量杜绝第一条的漏项,自己测量计算施工工程量,和报价单中的工程量核对,这个不难,网上很多攻略可参考。

4、项目的变动,施工过程中,根据报价单项目,经常进行核对,改动或者取消的项目随时沟通确认并记录,便于最后结账计算。

5、自购主材的确认,没有真正明确购买方的主材,不要放入报价单,避免转为自购而产生的管理费问题。

6、项目实施的沟通,对于一些项目,施工前确认施工方法和方案,避免出现问题后,对于返工问题的扯皮现象。

7、装修款项可以按照节点支付,进行合理分批支付,避免问题出现失去主动权的问题发生。

8、合同签订前,任何要求或者项目,必须落实在报价单中,口头约定出现问题很难解决,合同条款模糊不清或者对自己不利的,可以提出修改或补充,合同是可以要求改动或者附加条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