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读书是一种旅行。
那我第一次旅行目的地,是新华书店。
长大的那座小城,没有太多的娱乐,没有太大的商场,窥望世界的窗口便是新华书店。
大红的底,白色的大字,来自毛主席的亲笔题字。
一楼是各种教辅,新华字典永远那么显目。
二楼是课外读物,挑书的大人,席地而坐的孩子。
人们肩并着肩,挤在某个小角落,一字一句读自己手中的书。
分神开了茬,偷瞄旁边,看别人的书入了神。
“哎呀,你先别翻,这页我还没看完。”
那人也不会奇怪,自觉翻回,两个人就对着一本书啃。
photo by @tj要做孝子
后来,办了图书馆的卡,可还是喜欢挤到新华书店去看书。
那些来回走的人的声响,收银台发出的出库的“滴”声,明明嘈杂,却好似更容易看进书。
偶尔被驱赶也像是一种刺激的游戏。
时至今日,完全记不起那些近乎“朝夕相处”的收银员的相貌。只记得她们常说的两句话:
“现在人多,别在货架边堵着。”
“要关门了,明天再来看吧。”
保定新华书店
长大后,再没有好好逛过一个书店。
现在书店多漂亮啊,氤氲着咖啡香,时髦的装修,这个网红,那个网红。
可怎么都没有那个旧旧的,土土的新华书店更让人看进书呢?
扬州国庆路新华书店
可也没能再如儿时一样,拿本书就敢厚着脸皮坐在书架下看起书来。
那其貌不扬的新华书店是孩童的乐园,长大后我与它也生疏了。
而它离开了我们,也慢慢不再是原来的样子。
它们也开始变得漂亮,请来知名的设计师,设计得那么美,那么潮,那么好打卡,可和我的距离却怎么越来越远呢?
新华书店被爆改已经不是什么新闻。
最新的一例在扬州古城区,国庆路新华书店是扬州第一家新华书店,前身是原民国时期的“建国书店”。
70年,它承载了扬州几代人的记忆。
可到底它还是慢慢衰败了,经营面积越来越小,部分门面也租赁给了服装店。
今年,这家70岁的新华书店终于迎来了新生。
外立面仍是国庆路灰色的主基调,
内里是一个白色轻盈的书店。
一楼用白色亚克力书架作为屏风,
在书店围合分割成书店的迷宫。
半透明的亚克力如同薄雾,
书如同漂浮在白色的云雾上,
带来轻盈的感觉。
二楼是童书馆,
布局延续了一楼的思路,
只是把白色亚克力改成了鲜黄色的木制。
书架的形状都做成木屋的样子,
层层叠叠的木屋,在镜面墙壁的反射下,
如同一个温暖的纳尼亚般的小世界。
曾经运送图书的升降平台,
被设计师坚持保留,
改造成了一个一栋的小客厅。
它隐藏在镜面墙面的背后,
打开的瞬间,
仿佛能见到新华书店的历史变迁。
三楼则是黑色的暗色调,
书架采用了更坚硬的不锈钢材质,
因为这是一个小型的珍藏书籍区,
因此基调更偏严肃向。
屋顶则是一个花园,
灵感来自个园的竹子和
个园的清漪亭。
若俯瞰这个花园,
白沙石上,竹如涟漪,波荡湖心。
若置身期间,
白色的基调,会有云中漫步的错觉。
毋庸置疑,改造后的新华书店变得更美,更漂亮。
它更符合现在的市场需求,更符合现在人的审美。
面对这样的新生,我应该为它感到开心,可心里就是忍不住五味杂陈。
这样的爆改,这几年发生在各个城市。
比如上海虹桥,由安藤忠雄设计的“光的空间新华书店”。
4000㎡的大面积,将新华书店和明珠美术馆贯通,可以说是一家包含美术馆的书店。
木色,温暖的几何漏光,极高的高度,带着一种神圣。
书架中间做了很有趣的设计。
方形镂空,层层书架,往远处而去,
像是迷幻的万花筒。
还有河北保定的新华书店,这家的设计还拿下了“德国红点奖的至尊奖”。
这家的设计更禅意,更简单、宁静。
枯山水,茶室,蒲团……
素朴的感觉,像是一缕新鲜空气。
静谧的光影,铺洒在阅读区,
可以安放内心。
除此之外,湖北仙桃的新华书店
北京海淀的新华书店
这样的改变在每个城市发生着。
多么复杂的情绪。
即为它高兴,又有很多感伤。
我如此怀念曾经的新华书店,可心里又清楚,随着时代向前,它必须变。
记忆中的新华书店啊,总是那么亲切。
这种亲切,是跟爸妈说一声“约了同学去新华书店”,便不会让人担心的信任;
是爸妈去逛商场时,说一句“你们去吧,我在这看会书”,便可以轻易“被托管”的放心。
它承载了我们一代人的童年和记忆。
全新的它也会承载后面一代代人新的记忆吧。
图片来源:旧新华书店来自网络扬州国庆路店@Wutopia Lab建筑事务所河北保定店@风合睦晨空间设计部分文字来自@Wutopia Lab建筑事务所在谷德上关于项目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