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与泉相依相伴有了泉水,济南才有魂
72名泉一半以上都在老城区
近日,老城区又挖出一眼泉池
历史或可追溯到明代
同时挖出来的还有
八座清末民初年代的房屋遗迹
在济南的老城区高都司巷小学遗址,正在进行着一处针对泉文化保护的考古发掘,现场考古人员发掘出了一眼疑似明代的泉池,以及八座清末民初年代的房屋遗迹,对于济南泉水文化、民居生活等的研究颇有帮助。
发掘最深位置发现“泉池”
背靠护城河五龙潭
21日上午,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来到考古工地现场,考古人员所发现的疑似明代泉池,就处在工地的西北角,这座接近正方形的泉池经测量距地表约1.4米,深度为0.3米,宽度约1米。
“这个池子在我们的发掘区域里属于比较深的位置,通过我们前期考古的划分,在四层以下,深度距离地表有一米四左右,形制是比较规整的,使用的青砖块砌筑,井壁也是比较直的。”
负责现场考古工作的领队、济南市考古所工作人员房振介绍。
房振说,根据池子所处的层位和形制,以及出土的瓷片,初步推断这是一座疑似明代的泉池或蓄水池。
泉池
据了解,此次对高都司巷小学遗址的发掘工作,主要是为了配合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申遗工程,在老城区寻找与泉水相关的遗迹,这次考古发掘中和泉水相关的就是这座疑似明代的泉池。
房振说,
这座泉池看上去已经盛满了水,池子的水位是比较高的,济南素来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美名,这里又背靠护城河和五龙潭,发现泉池也并不奇怪。而在他们这次考古中,距离地表1米左右就已经开始渗水,发掘工作就截止到水位为止。
历时五个多月
发掘8处清末民初建筑遗址
21日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此次考古队总共发掘、清理出了8处清末民初建筑遗址,以及排水沟、道路、灰坑等遗迹,从东至西,错落有致。其中,西北部的这处房址,让考古队队长房振十分惊喜。
排水沟
从残存的部分墙体中记者看到,整个墙体是用大小不一的青石砌筑,三合灰浆灌注粘合。根据目前的发掘情况来看,这处房子还有配有灰坑、排水沟等设施。东部这处灰坑,是与一个进水口相连,二者相接处斜砌青砖,砖外还置有铁箅,初步推测这里很可能是用来存储废水的。“而西部的这处灰坑则填满了煤炭灰渣,部分坑壁似有高温烤过迹象,十分坚硬。”
房振推测,这里曾经可能架过炉灶,设置过炭渣坑、存水坑等相关设施,作为厨房、烧水房或某类作坊使用。
“从建造方式、使用材料来看,此次发掘的房址应为清末民初时期。”
房振表示,此次发现的排水沟也很有特点。记者注意到,北侧的这条排水沟整体为砖石混筑,以白灰粘合,顶部还铺盖一层青砖或石板。“尤其是西端设置的铁箅,就类似于现在下水道滤网,起到了一个过滤作用,彰显古人的智慧。”房振说。另外,此次发掘还出土了青花、青釉、白釉、酱釉瓷片,以及灰、红陶片等少量器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去年11月开始发掘后,目前该处遗址考古工作已经接近尾声,房振表示,接下来待发掘完全结束后,文物局将组织专家进行验收,后期还将组织专家对所发掘出的遗迹进行论证,研究是否需要整体保护,并给济南接下来的泉水保护、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依据和帮助。
来源: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于悦 赵卓琪 稿件
编辑:朱艺君
审校:郑义
监制:丢丢
来源:网易山东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