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圈这个词发源于娱乐圈,百度词条上对这个词的定义很简单,就是某个粉丝团体组成的圈子,谁的粉丝呢?
艺人、品牌(华为、苹果)、或者是在某个领域有较强知名度的人(网红、电竞选手)……甚至是动漫(漫画)人物。
原本动漫这些二次元相关的东西,在国内只是少数群体的爱好,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发展,年轻人接触新鲜事物的门槛越来越低,二次元这个圈子的受众变得大起来了,自然也和饭圈以及其他文化产生了碰撞。
本文便从较为客观的角度,来讨论一下二次元里的饭圈与文化碰撞的问题。
前臭名昭著的过世动漫《我的英雄学院》,就因过于饭圈化而被称为《饭圈学院》,后又因为其作者崛越耕平在漫画里夹带私货辱华,又被大家称为《鬼子学院》、《它英》、《731学院》等等。
饭圈文化固然有积极向上的成分,但它本质上其实还是一种盲目支持,这一点在《它英》这部动漫里体现地淋漓尽致:
1、角色爆豪胜己对男主的校园欺凌,被饭圈美化成CP间的小打小闹。又因为男二的人气高,三观扭曲的崛越耕平在后期还给他洗白了。
2、角色安德瓦的家暴被视而不见,只因为他是高人气角色轰焦冻的父亲,他一出场便被观众称为“岳父”“公公”。
为什么在辱华问题之前,《它英》能火?
首先是题材问题。大家想想,一群人因为不同的超能力被招收进特殊的学校,又被分进不同的班里……这是不是很像娱乐圈的《创x营》《青X有你》?那里面也是一群练习生被分到不同的班里学习唱、跳、rap,人气高的能出道。
这样一类比是不是就很好理解了?
诚然有的角色确实魅力大。但是当一部动漫饭圈化,观众喜欢一部动漫的原因不再是剧情发展、画风、配乐、作画这些元素,而只有一个角色会造成什么后果?
——每次追番只是为了看自己喜欢的角色;当那个角色一出现便不断在弹幕上刷屏,什么应援色,XX绿,XX红,占满全部屏幕;角色做的所有坏事都可以被美化或者视而不见,颠倒粉丝的三观;为了保护喜欢的角色,不惜攻击其他角色,甚至用最恶毒的语言咒骂其他角色的粉丝团体……
直到这个角色甚至可以独立于这部动漫而存在。
《它英》的饭圈化,也不全怪观众,毕竟作者崛越耕平便是玩弄饭圈的好手,他为了将漫画角色的人气快速套现,便不顾剧情发展和武力值的平衡,对高人气角色不断加戏、加武力值。
这也就是为什么《它英》前三季这么多观众。前三季基本上是世界观的介绍、人物介绍和一些铺垫,根本不需要剧情的雕琢,所以作者画得快,动画公司骨头社高水准、高速度制作,再加上饭圈的红利,热度炒起来了,自然能“红”。但是作者崛越耕平的态度,那也只能让这部作品走进阴间。
那么饭圈化的作品能“红”到什么程度呢?
——为爱发电的无偿翻译组,因少翻译了高人气角色的一句无关痛痒的话,便被这个角色的粉丝围攻,直到汉化组宣布停止汉化。
另外一部高人气动漫《JOJO的奇妙冒险》,近来也因为所谓的“饭圈问题”被议论了很久。为什么这里的饭圈问题要打上引号?因为在小编看来,JOJO的问题不单纯是饭圈,更多的是一种两性文化的碰撞。
JOJO的“饭圈问题”有三个。
1、昵称问题。花京院典明被叫作“花花”,乔鲁诺·乔巴纳被叫作“茸茸”,布加拉提被叫作“布姐”等等。
2、将两两男性配对,搞成CP。比如承太郎和花京院典明的CP,JOJO一代目乔纳森·乔斯达和dio爷迪奥·布兰度的CP。
3、当某个角色出现的时候,弹幕全在齐刷老公,影响观感。
对以上三种行为不理解、或是极度厌恶的,一般都是男性观众,所以《JOJO》的问题不是饭圈化,而是两性文化的一种碰撞。
男性觉得为什么JOJO里面一群大老爷们、肌肉壮汉,要被起一些不那么硬汉的昵称?女性则认为这是一种爱称。这是男女的观念不同所造成的,并不能怪到饭圈头上。
而CP问题就更不能了。在“饭圈”形成圈子之前,就有将英文单词couple缩写成CP这个既定用语的行为了,二次元和看小说的老前辈,要是知道你们将搞CP归于饭圈,怕是要一口老血都吐出来吧。而搞男男CP的人,大多是腐女,所以这个问题依然是两性之间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则是纯属的双标问题。男性观众在看一些后宫番、或者是一些人气声优的时候,不是也有刷屏老婆吗?为什么轮到女性则不行了呢?有些人可能会说:热血番和后宫番能一样吗?
要知道题材的不同,并不能选择观众,是观众选择了不同题材的动漫。你并不能要求看热血番和后宫番的都是男性,一个动漫也好,小说、电视剧也好,尽管制作的时候有目标受众,你作为受众,没有理由要求受众之外的人不看这个作品,也没有理由用一种先来后到的优越感,要求受众之外的人遵循你定制的规则。
世界因不同而美丽,饭圈那种盲目支持需要反对,但不能将所有的你不喜欢的文化都归结到饭圈头上,从而引起两性的对立,这是很愚昧和荒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