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家暴的每一次沉默,都是在纵容施暴者”

2019-11-30   S的魔镜

前几天,11月25日是联合国设定的“国际反家庭暴力日”。也就是在那天下午的17:11分,一条关于“宇芽被家暴”的视频,迅速的占据了热搜榜的榜首。

也许在此之前,很多人对“家暴”只是有一个很模糊的概念,知道但是并不了解,更没有亲身经历过。

所以,当看到宇芽的视频中,那些深受家暴所害的当事人们,声泪俱下地面对镜头,勇敢地表达了自己的遭遇后,“家暴”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词汇。

如果要问大家,对“家暴”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有相当一部分朋友的答案一定是2001年的经典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这部电视剧是我国第一部反应家庭暴力的电视连续剧,也因为冯远征老师饰演的角色太过于深入人心,导致他走在大街上,都会有这部电视剧的粉丝追过来跟他说:“对你老婆好一点,别老打她。”

每次提起这段,冯老师本人都会哭笑不得,因为现实中他真的是一位非常好的丈夫。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讲述的是梅婷饰演的梅湘南,因为对冯远征饰演的丈夫安嘉和隐瞒了自己被强暴的过去,进而一次一次遭受丈夫的殴打,甚至流产的故事。电视剧里完全展现了当家暴开始时,一个完整的周期过程。

比如施暴者会先把两个人之间的问题归咎到对方身上,不断地贬低伴侣,让伴侣逐渐觉得是自己的问题,进而因为一个小问题突然的爆发,多以殴打和辱骂的方式来对伴侣施加暴力,达到让伴侣服从并且认同自己的目的。在一次施暴结束后,施暴者会感到短暂的愧疚,又会转而以悔过认错的态度,来乞求伴侣原谅,说自己是一时糊涂又或者是因为太爱对方了,但当受害者原谅了施暴者后,不久又会迎来新一轮的家暴,就这样循环不止。

电视剧中的梅湘南也曾因为懦弱和心软而原谅过,事实证明,家暴一旦开始,就像打开了栓怪物的链子,带来的伤害也是无穷无尽的。选择逃避问题或者逃离施暴者,终究不能解决实质性的问题。当有人勇敢地站出来,为自己发声,将施暴者绳之以法,就会有不断的家暴受害者接连站出来。如果在宇芽之前的受害者知道用法律保护自己,那么就不会有宇芽后来的哭诉,也就不会有更多沉默的受害人,安静的期待着施暴者永远不会到来的良心悔过。

提起“家暴”,可能很多人会先入为主地认为是男方对女方家暴,然而实际上男性作为在家暴案件中的受害方,也不是大家所认为的那样寥寥无几。对于男性受害者来说,因为羞于启齿,或许也因为求助方式的稀缺,所以才导致呈现在大众视野中的部分,也只是庞大冰山中的渺渺一角。

住在英国曼彻斯特的一对夫妻,在他的家暴案被立案调查前,男方已经忍受妻子长达十年的施暴了。从新婚之夜开始,妻子就对他进行拳打脚踢,可丈夫觉得妻子也许只是“不小心”,而后在蜜月中,妻子依旧对他打骂不断,甚至是在和长辈吃饭的时候也会突然发火,丈夫在长久的沉默以及忍耐下,被不断的家暴,甚至频率越来越高,最终为了四岁的女儿才选择报警,勇敢地把自己的被施暴过程提供给了警察。

起初联合国设立“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是为了纪念米拉贝尔三姐妹被杀害案,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发现“家庭暴力”其实并非特指于女性为受害人,男性也同样有可能被家暴。只是因为偏见、羞于启齿,或者维权的方式太过艰难,所以鲜有人知。在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有女性受害人选择站出来,将自己的遭遇选择告诉公众,并警戒更多的人,同样也是对男性受害者的鼓励。

无论是谁的遭遇,对于当事人来说,都是难以开口且痛苦不堪的伤疤,但法律和正义以及这个社会,想要传达的是:家暴不分性别,法律永远都会为在家暴中受到伤害的家庭成员提供保护,社会也会展现最大的善意和包容,来帮助受害者早日走出阴霾。

在国外曾有一件家暴案,在一场派对上,喝醉酒的男友和女友发生了争执,不仅对她实施了暴力,甚至把女方的鼻子给咬了一部分下来。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刚做完整容修复手术的女友却选择原谅了男友,认为他本性并不坏,而且彼此是相识多年的同学,他只是因为醉酒而一时冲动。本来暴力罪行成立,男方要在监狱中服刑,可法官考虑到了女方的请求,所以本该在监狱里的施暴者,却在监狱外直接杀了这个为他求情的女友。

如果没有受害者坚持对施暴者还抱有不理智的期待和善良,也许很多家暴案中的受害者,就还有机会能过上平静的生活。暴行下的伤口虽然永远都会在记忆里隐隐作痛,但是选择站出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就至少不会再遭受新的伤害,也是给勇敢的自己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在庞大的人口基数面前,我们无法统计到底有多少人遭受了家暴。受害人选择沉默也好,软弱也罢,又或者是对施暴者还抱有一丝不理智的期待以及善意,都有可能在今后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无论你的性别是男是女,法律面前没有性别之分,有的是这个社会和国家要还给你的公道和正义。而它只需要你向前一步,在面对家暴的时候能勇敢地站出来,请不要做沉默的“梅湘南”。

- END -

作者:S姐

喜欢的朋友,点个关注哦。

(图源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