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无小事,宝宝的安全就是父母的责任,任重而道远

2022-05-24   沫沫的静好岁月

原标题:安全无小事,宝宝的安全就是父母的责任,任重而道远

现在是夏天,宝宝们穿得都单薄,皮肤又嫩,稍微碰一下就是很明显的伤疤,被蚊子咬一口也会伤痕累累……所以,每每夏天,我都格外地揪心。

昨天亲眼见到一个刚刚会走路的小宝宝,本来正在妈妈的陪伴下踉踉跄跄地走着,就是一瞬间,他的妈妈转头和熟人打了个招呼,他就忽然发力狂奔了几步,就这样被一辆没有刹住的电动车碰了一下……

宝宝顿时哇哇大哭,我在旁边看着就好心疼啊,何况是他的妈妈,当即就跟着宝宝哭出了声!

唉,宝宝的安全就是要这么小心谨慎,每每都是一不留神或者恍惚之间,意想不到的事情就会发生。所以,照顾宝宝无小事,爸爸妈妈任重而道远啊!

1、宝宝在妈妈视线范围内,也不代表绝对安全

视线范围和安全距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其实越小的孩子,越要呆在爸爸妈妈的安全距离以内,而不是视线范围之内。

视线范围会有一个让人反应的时间,事实上,即便是孩子呆在家里,仅仅是没有和妈妈在同一个房间,危险就可能会发生。

有资料显示,在2-6岁的孩子中,有将近一半的宝宝是在父母面前出现了意外伤害。

尤其是学步阶段的宝宝和上幼儿园的孩子,出现意外伤害的情况更多是在家中,比如摔伤、磕碰伤、烫伤等等,因为在家中父母最容易放松警惕。

孩子哪里有什么安全意识,他就是看见什么都想要动一动、碰一碰的好奇心作祟,所以才会有爬三角柜、手摸插头,伸手碰高处物品被砸等危险的行为。

所以,父母尽可能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安全距离之内,而不是视线范围之内,而家里也不是绝对安全的场所,依旧需要父母多用心照顾才好。

2、吃一堑长一智,对于孩子来讲也并不是绝对的

有的父母会认为,孩子能够从受到的伤害中吸取足够的教训,同样的错误也不会犯两次。

事实上,这样的想法只是低估了孩子的勇气,因为他们总是很自信,比如相信自己能够和爸爸一样反应敏捷迅速,也能够和妈妈一样对付厨房里的一切用品,能够轻松完成一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果真如此吗?

当然不是,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和面对危险时的反应能力实际上很弱。有心理学教授指出:当车行驶过来的时候,孩子依旧会固执地穿越马路,不是他们不知道危险,而是他们认为自己可以做到平安到达对面。

还有一些很鲜明的案例:警察去幼儿园做安全意识的实战演习,父母都自以为孩子的安全意识很强,完全没有问题。结果警察很容易地就把孩子们“骗”出了安全区域。

所以,父母千万不要以为已经反复告诫孩子所有的安全意识,孩子就可以做得万无一失。事实上,父母的强调也仅仅是一厢情愿的强调而已,孩子会把“我行我素”进行得淋漓尽致。

3、参加集体活动中,孩子的安全性更加值得父母警惕

现在很多父母习惯于结伴带着孩子外出游玩,几家大人在一起说说笑笑,聊聊天放松放松,孩子们也可以在一起玩,小伙伴间玩得开心愉快,多好啊!

其实越是这样的时候,越值得父母警惕。

千万不要以为孩子们在一起就会很安全,事实上,很多孩子在同龄人当中更愿意展示自己,更喜欢做一些冒险的事情让自己与众不同,而结果往往更容易受伤。

加拿大的儿童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上小学的孩子更在乎自己的面子。面对一些超出他们能力范围的活动时,他们往往会出于“面子”而把父母的安全告诫放置一边。其实当他们独自一个人的时候,倒不会做类似的“冒险”。

另外,孩子们聚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更容易兴奋,情绪激动,更容易做出冒险的举动。

所以,越是在孩子聚集的地方,父母越要时刻注意孩子的行为举止,发现有潜在的危险及时为孩子排除。让他们在安全的范围内,尽情玩耍吧!

最后想告诉家长,孩子在外面玩得越开心,越容易忘记自己造成的伤,比如摔一跤磕破了皮,比如被利器划破了皮肤等,当时可能会有疼痛感,但只要不是特别严重,他们依旧会愉快的投入到玩乐中去,很容易就忘记了曾经的伤痛。

另外,小男孩如果因为自己的原因导致受伤,往往还会表现出“没什么大不了”的男生气概,这与父母总是鼓励男孩只要坚强,不要拘泥于小伤有密切关系。

所以,父母要多加关注孩子的身体,及时为孩子处理一些小磕小碰的小伤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