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次位面》作者:大伊万
这几天,关于海军水面舰艇单垂发单元多弹并联技术(也就是俗称的“一坑四弹”)技术的争议,突然在微博上出来了。大伊万大概了解了一下事情的前因后果,大概又是有些军迷看着美国海军装备的RIM-162 ESSM“先进海麻雀”眼热,希望我们什么时候能够在自己的055大型驱逐舰,052D型驱逐舰上看到这种先进装备。
然后一些大佬出来科普,认为中美两国海军的作战体系不同,面临的主要威胁不同,因此,对于防空导弹的性能要求不同,美国海军的“一坑四”防空导弹,未必符合中国海军水面舰艇未来在海上防空作战中的技战术需求。
“一坑四”不高不低的性能
大伊万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咱的观点,美国海军的RIM-162 ESSM型防空导弹,虽然在技术上开创了“一坑四”这个先河,同时在弹体和整套系统的技术设计上,也算是可圈可点,但是该型防空导弹确实不适合我国海军的作战体系、装备性能要求:
性能已经落后的海麻雀导弹
从研发目的来看,美国海军最初研发RIM-162 ESSM的研发目的十分简单直接。一方面是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原本作为美国海军标准近程点防空导弹的AIM-7P北约海麻雀导弹的性能开始落后,被认为难以适应21世纪防空作战需求,因此需要进行更新换代;另一方面,上世纪九十年代北约海军面临的防空作战威胁下降,原本为苏联红海军火箭航空兵准备的远程区域防空系统一下子失去了对手,反而各种中小国家的多元化威胁。如小型掠海反舰导弹开始成为威胁主流,用远程区域防空系统去打这些目标,堪称大炮打蚊子,性价比颇低。
RIM-162 ESSM“先进海麻雀”
所以,基于这种研发目的搞出来的RIM-162 ESSM,在性能上其实是比较凑合的,有亮点但是也有不足。从亮点上来说,RIM-162 ESSM搞的通用化设计,也就是可以在北约标准的MK-41垂直发射系统里单个单元多弹并联,就是开创了垂直发射系统技术运用的先河,极大地提高了垂直发射系统的装弹数量。而ESSM在气动设计上采用的低展弦比边条弹翼,双脉冲微烟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也比较先进,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算是不错的设计了,这都是它的技术亮点。
但是,ESSM的劣势也不少,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它是一个用来替代AIM-7P的、很凑合的型号。也就是说它尽管名义上是所谓的“拓展点防空”导弹,理论射程在50千米左右,但事实上从它的弹体过载,包括全程均速和末段存速性能上,它的远界机动性是需要打一个比较大问号的。在面对具备较强末段机动能力,如可以实施变距通滚和蛇形机动的反舰导弹时,它的实用射程是要打很大折扣的,估计实用射程会被压缩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左右,和末段点防空导弹性能就拉不开差距了。
另一方面,RIM-162 ESSM Block1型还是采用了半主动雷达制导体制,甚至连制导头都沿用了AIM/RIM-7P的WGU-23型半主动雷达制导头。在使用时需要使用雷达进行连续波/脉冲波引导,一般认为RIM-162A型由于使用了S波段上行链路,因此可以使用AN/SPY-1D型“宙斯盾”系统雷达引导,单面火控雷达的引导能力说法不一。但是全舰的同时引导能力不超过16个应该是确定的数据,后续的B型则取消了S波段上行链路,因此只能改用AN/SPG-62型雷达进行分时照射,理论上每部雷达可以同时对四个目标进行照射,实测也就2到3个,因此全舰引导ESSM的能力将下降到只能同时引导6到12枚导弹。
因此尽管RIM-162 ESSM极大地拓展了MK-41型垂直发射系统的载弹量,但它的问题也是很明显的,理论射程和实际射程相差太远。在打击高机动性掠海飞行目标时,其实用射程和近程点防空导弹拉不开差距,无法发挥其定义的拓展点防空效能。而ESSM Block1系列实用的半主动雷达制导体制,又给它的实际接战能力带来了很大问题,无论备弹有多少,只能同时打出去12枚,考虑到近程点防空一般也就能拦截一轮到两轮,那么ESSM基本等于空有大备弹而发挥不出实际作用。尽管美国海军在2010年代搞出了ESSM Block2,换用主动雷达制导系统,但是,目前装备的大头依然是半主动雷达制导型。
中国海军可以不要“一坑四”吗?
既然RIM-162 ESSM的性能并没有想的那么好,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基于特定的装备发展要求,搞出来的一款多有妥协的装备,那么这种一坑四的防空导弹难道真的不适合中国海军的装备要求吗?大伊万认为未必,ESSM最为重要的,恰恰是它对于垂直发射单元的高利用率,可以极大地提高舰载防空导弹的备弹数量,备弹数量越多,在采用合适的制导体制的情况下,同一时间段内同时抗击目标的数量就多,持续作战时间、可抗击目标的轮次就多。
我们都知道,航空制海作战发展到现在,最有效的战法依然是阻塞式攻击,实施阻塞式攻击的技术途径有三条:
其一是靠大量的弹群阻塞防空导弹的火力通道,导致突防能力溢出,溢出的这部分反舰导弹即可实施有效攻击;
其二是靠高速弹群压缩防空导弹的反应时间,压缩防空导弹的有效拦截轮次,在截获距离相等的情况下,亚音速反舰导弹也许可以拦截三四轮,超音速反舰导弹只能拦截一轮;
其三是实施多方向同时攻击,比如美军的AN/SPG-62雷达只能对一个方向实施分时引导,那么反舰导弹可以从多个方向同时进入攻击,使得火控雷达的引导阵面顾此失彼。
当然在实战中,这三条技术途径一般会同时使用、综合使用,比如使用多型号,多批次反舰导弹实施多方向攻击,以求达成最佳的突防效果。
因此,在舰队防空作战中,对反舰导弹弹群的多目标交战能力是相当重要的,尽管目前美国海军的航空制海能力依然比较孱弱,单靠一个舰载机中队只能同时发射40多枚AGM-84H型反舰导弹,且打击距离也不远。但长远来看,尤其是随着B-21型战略轰炸机的出现,美国海军的航空制海能力迟早会发展到具备如下能力:
美国B-21最新谍照
其一是打击距离大大延长,比如新一代亚音速反舰导弹弹群迟早会具备1000千米以上的射程,这意味着航空制海机群可以在距离舰队500千米的距离上就开火,至于高超音速飞行器所具备的大射程则更不必说;
其二是载机定位越来越困难,美国海军在2030年代遂行航空制海的主力机型大概率是B-21,即使我方使用反隐身雷达,想要在数百千米外对其实施截获跟踪,也是比较困难的,对载机的发现能力将会被极大地压缩;
其三是发射弹群数量可能很多,单架B-21可以携带的反舰导弹数量起码在16枚左右,如果实施中队级别的航空制海,那么单次投放的反舰导弹数量很有可能高达200枚以上,相比目前美军的航空制海能力提高的太多。
因此,考虑到2030年左右我海军舰队防空的作战要求,基本将呈现出如下的作战图景:
一是打击载机能力大大下降,其实即使现在有协同作战(CEC)系统辅助,在大国对抗中要直接打击对方的反舰导弹载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航空反舰力量实施防区外攻击的能力大大提高;
二是要面对的多目标交战能力大大提高,单次弹群突击可能从四十多个目标提高到200个目标以上,且考虑到未来海战的极端情况,对手实施短间隔、多轮次突击的概率比较高,舰队防空压力大增;
三是打击低可探测性目标的要求提高,尤其是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加上未来的亚音速反舰导弹同样会具备较强的低可探测性能,可能会有大量的目标无法在水天线以外,或者进入水天线后被立刻捕住,在舰队防空态势感知范围随时会有目标冒出来。
基于这种作战特点和战场图景,未来我军舰队防空的基本原则,大伊万的观点是:
一是不能完全寄托于打击载机,即使是有航空母舰的拦截线掩护,打不到B-21型战略轰炸机的可能性也非常大;
二是要极其强调多目标拦截能力,舰载的防空导弹数量当然越多越好,以一个航母战斗群的拦截能力看,最好具备一次拦截200个以上目标,且可以实施多轮拦截的能力;
三是防空导弹射程衔接必须更加紧密,远,中,近程防空导弹之间不能出现火力空白区,距离编队任何距离上发现反舰导弹都能立即锁住,锁住了就打,打不着火力移交继续打。
所以考虑到如上作战原则的情况下,咱们可以发现,反而是一坑四弹能够满足相关的技战术要求:不要求打到载机,但是巨大的备弹数量正好适宜于拦截大规模反舰导弹弹群突击的要求,且可以在近程点防空和中程防空导弹之间做好火力衔接。
HQ-10近程点防空导弹
当然,我们的一坑四如果存在的话,必然不会是美国ESSM Block1那种很凑合的装备,既然要强调多目标交战能力,那么主动雷达制导就是必然的选项。既然要打击的不仅仅是亚音速反舰导弹,可能还有亚音速、超音速反舰导弹甚至未来高超音速飞行器的末段突防,那么对于导弹的机动性、极速和末段存速、过载的性能都远远超过ESSM,这必然和HQ-10这种末段点防空导弹拉开明显的差距。
珠海航展上的HQ-16FE介绍
总而言之,我们的一坑四防空导弹如果存在,其性能可能会更接近于HQ-16FE这种装备,这就是大伊万关于一坑四防空导弹的基本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