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家的奇奇和强强是一对双胞胎,两人虽然一起生活一起长大,有着近乎一模一样的小脸蛋,可是自从上学之后,他们的差别就越来越明显。奇奇仿佛就是一个学习小天才,在班里被其他同学称为小学霸;可是强强却经常受到他人嘲笑,说他是个小笨蛋。
邻居为此百思不得其解,不明白两个孩子在一所学校上学,授课的都是相同的老师,为什么差别如此之大。而且每天晚上回到家之后,强强在学习上花费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奇奇,按理说他应该学得更好,为什么结果恰恰相反呢?
对此邻居也只有接受现实,每次看到大家都说强强不适合学习,承认强强小脑袋瓜比较笨。只是强强真的就是小笨蛋吗?虽然他的学习成绩不好,但也不能因此就上纲上线说强强笨,因为很有可能只是他没有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
有时我们看孩子在学习上真的是非常用功,一学就是好几个小时,给父母的感觉很是认真。可是每每检测的时候却发现他们的成绩不尽如人意,这无疑就是他们的学习没有效率。和那些虽然看起来花在学习上时间不长,但却总能出成绩的孩子相比,这些孩子学习的思维模式迫切需要提高。
这时我们就要对思维导图有所了解,它对于孩子的学习很有帮助。
什么是思维导图呢?
思维导图是把思维形象化,通过有效的图形工具表达出我们的思维过程,将抽象的思考方式和思考路径通过具体的可视化的图像、图片、图示呈现出来。它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思维工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
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探讨:
思维可视化
百度百科是这样解释的:思维可视化(Thinking visualization)是指运用一系列图示技术把本来不可视的思维(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被可视化的“思维”更有利于理解和记忆,因此可以有效提高信息加工及信息传递的效能。
它能有效提高孩子的思考能力,其中包括:
想象能力:在大脑里形成各种事物的能力;
对比能力:能够找出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别;
概括能力:能够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找出最重要的内容;
转化能力:能够把已有的知识转化为新的技巧
。
知识结构化
我们能够从书本中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但并不是所有的人只要看书就能有所收获。特别是有的孩子经常阅读大量的书籍,可却依然没有取得好的成绩。毫无疑问这是因为孩子的知识点过于零散,他们不懂得把自己拥有的知识融会贯通,自然就难以灵活运用。
思维导图能够把各种零散的知识点通过图画的方式系统地联系在一起,这样能够给孩子更直观的感受,学习起来也会更加得心应手。当孩子的知识被结构化之后,他们的成绩必然会有所提高。
记忆图像化
我们的记忆都是通过眼睛或者耳朵所获得,我们看到的事物,我们听到的声音,都会形成我们的记忆。在很多人的意识里,默读或者是背诵就是最常见的记忆方式,当我们说某个人的记忆力好时,大部分时候只是代表他们也许有着过目不忘的本领。
但很多时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生活场景,更会成为我们难以抹去的记忆。因为这种场景往往有着生动的图像,比如说老奶奶过马路,或者是两个孩子在玩耍,这些图像会一直存在我们的脑海,形成较为长久的记忆。
解题模型化
思维导图是一种知识的整合,如果孩子在做题的过程能够把一些有用的知识点集中在一起,那么当他们日后遇到相同或者类似的题目时,就能非常有效的提取出重要的信息,把之前存在脑海里的解题技巧调动出来,快速解答出题目。
通过思维导图,增强孩子的思维力
1、流程图
这是我们经常会运用到的一种方式,它主要由方框和箭头构成,把一个大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逐步解决。在孩子在写作过程中,父母可以引导他们列出提纲,告诉他们作文的开头,中间,结尾应该如何去写,当形成一个流程图之后,孩子的心里对于作文的大概多少都会有些构思。
2、鱼骨图
这种图形能够一目了然的看出事物之间的彼此的关系,它主要使用的是分类和归纳的方法。鱼头处代表着最重要的问题,之后的每根鱼骨,也就是箭头和斜线,其实就是大问题下面的小问题。比如我们周末的时间上午学习,下午外出,那么学习就是鱼头,后面的斜线可以写上具体学哪些知识,这样可以让孩子更好的理解和接受。
3、脑图
这是一种发散性思维的图形,同时也是一种最简单最直观的图形。处于中间位置的是主题内容,之后向四面八方进行拓展,围绕着主题内容进行补充或者阐述。比如说我们外出旅游需要带的东西,中间位置可以写上行李,然后旁边分别写上衣服,脱鞋,护肤品等等,它们的关系基本上是并列的。通过脑图,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
4、概念图
这样的图形比较适合高年级的学生,它主要运用的图形是方框和圆形,然后通过连线将彼此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当孩子有类似的两个概念无法理清时,可以把它们分别归类,这样能够快速的找出彼此间的不同,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如何引导孩子使用思维导图?
通过绘画的方式引起孩子的兴趣
孩子的玩性都比较大,他们不愿意主动接受新的知识。这时父母可以从他们感兴趣的画画入手,通过绚丽的色彩和生动的图案,刺激孩子的大脑,激发孩子的兴趣。
当父母引导孩子做思维导图时,应当尽量选择能够容纳更多文字和图形的纸张,这样有利于孩子的发展思维充分体现出来,不会受到外界的限制。
通过接龙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发散思维
聪明的孩子知道如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他们不仅仅能够很好的掌握已经学过的知识点,同时也会充分联想,找出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让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扩大。
这时父母需要注意的是不要限制孩子的想象力,而是要鼓励他们把脑海里想象的图案或者内容用笔的方式记录下来,这样才会让孩子有更好的发散思维。
通过归类的方式让孩子形成网络结构
分类是孩子学习中最重要的一步,虽然很多知识点看起来并无联系,但其实它们彼此之间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关联。学会发现并且掌握这些关联,能够让孩子的思维得到更好的提升。
当孩子学会分类之后,便可以通过适合的思维导图进行更好的巩固。这样孩子便会把这些知识熟记于心,在学习上有明显的提高。
帮助孩子培养思维导图的能力,会让孩子学习更有效率,成绩更有提高。其实我们身边并没有真正的笨孩子,教会孩子正确的学习方法,也许他们会比我们想象的更聪明。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07xw43MBURTf-Dn5fCu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