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传播时代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

2024-10-17     新华日报

徐 烨

智能传播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促使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深刻影响着其思考和行为模式,还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推进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识别、理解、评估和创造能力,能够使其在复杂的媒介环境中作出明智的选择。

基于智能传播环境设置媒介素养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设计。媒介素养课程须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引入智能媒体、新媒体素养等前沿知识;在课程中导入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等智能媒体技术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利用这些工具进行信息获取、处理和传播的具体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算法推荐机制的工作原理,学会识别信息筛选中的偏见和陷阱;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信息辨别能力,使得学生在面对海量信息时,能够独立思考,辨别信息的真伪和价值。

课程设置规划。构建一个渐进式的课程体系,基础课程包括媒介史、媒介理论基础、媒介伦理等,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媒介的基本认识,理解媒介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功能;中级课程侧重于媒介技术的应用,如数字媒体制作、数据新闻学、社交媒体分析等。中级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通过实践操作来提升学生自身对媒介技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高级课程则可以聚焦于媒介批评、媒介法规与政策、媒介与社会变迁等更深层次的主题。高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深度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审视媒介现象,理解媒介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

课程资源共享。建立开放、专门的智能媒体实验室,配备先进的媒介制作设备,如摄影摄像器材、剪辑软件、音频制作设备等,供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购买一批经典和最新的媒介理论书籍,涵盖媒介史、媒介理论、媒介伦理、数字媒体技术等多个领域,为大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资料;编写针对不同媒介制作技术的操作手册,介绍当前主流媒介技术的操作流程和技巧,为学生的实际操作提供有效指导;开发在线课程、虚拟实验室等数字化资源,提供丰富的多媒体学习材料,或者利用国内外在线教育平台中与媒介素养相关的在线课程,供学生自主学习。

基于智能传播实践规划媒介素养培育活动

社会调查与项目实践。组织学生开展关于社交媒体使用习惯的调查研究,分析不同群体的媒介使用行为和影响。在实践调查活动中,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调查和分析能力,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工作实践打下基础;组织学生参与实际的媒体制作和内容创作,如开设校园新闻、纪录片制作等项目,让学生学习媒介内容的制作过程。通过亲身参与,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媒介信息的生产过程,掌握媒介技术的实际应用技能。学生可以参与校园新闻的采编和报道,了解新闻事件的选题、采访、编辑和发布流程。

专家讲座与学术交流。定期邀请媒体行业的专家来校开办讲座,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媒介动态和行业趋势。学生需深入学习媒介理论,通过实证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探索媒介在实际社会中的应用和影响。评选优秀课题项目,组织课题成果展示交流。通过学术研究和交流,大学生可以更为系统地了解智能传播媒介相关机理,从而提升媒介素养。

志愿活动。在志愿服务活动开始前,开设专门的媒介素养培训课程。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方式,让志愿者亲身体验媒介信息的制作与传播过程,提高其媒介分析和批判能力;还可结合大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兴趣爱好,设计多样化的志愿服务项目,如科普宣传、文化传播、环境保护、社区服务、公益倡导等;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项目策划和实施,将媒介素养与志愿服务内容紧密结合,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开展公益项目宣传活动,制作科普短视频等。

基于智能传播平台营造媒介素养培育氛围

利用校园智能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打造校园专属的智能传播平台,如校园APP、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等,整合校园新闻、活动信息、学习资源等功能;在智能传播平台上定期宣传与媒介素养相关的品牌活动,如媒介知识竞赛、短视频创作大赛、新闻评论比赛等,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扩大媒介素养教育的影响力,营造浓厚的校园氛围;利用智能传播平台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和媒介使用行为,实现内容的精准推送。

借助在线平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发在线培训课程,涵盖媒介素养的基本理论、教学方法、实践案例等内容,帮助教师系统提升自身媒介素养培育能力。打造在线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媒介素养教育的优秀教案、案例、教学视频等资源,供教师参考和使用;邀请媒介素养教育领域的专家,通过在线平台为教师提供专业指导和咨询服务;利用在线平台,建立教师交流社区,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建立媒介素养评价体系。构建全面的媒介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媒介知识理解、媒介信息分析能力、媒介技术应用能力、媒介伦理判断能力等多个维度。利用智能传播平台,开发在线评估工具,如问卷调查、测试题、案例分析等,便于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自动化收集和处理学生的评估数据,提高评估效率。根据评估结果,为每位学生生成个性化的媒介素养报告,指出其优势与不足。此外,还应根据评估实践的反馈和学生的需求变化,持续优化媒介素养评价体系和在线评估工具。

(作者单位:河北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0782d0af419283c212c8ae0b935a4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