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无暇赴死》为什么要写死邦德?看完电影我懂了!

2022-03-09   大侠探剧

原标题:《007:无暇赴死》为什么要写死邦德?看完电影我懂了!

十月最值得期待的好莱坞大片无疑是克雷格007告别3354。

《007:无暇赴死》 。

说忙得要死,谁能想到,就在这部电影里,被无数人算计,被毒死,被枪毙,被扔下桥,沉入海底,被扔上太空,还一次次回国做间谍工作的数十年如一日,为女王和国家赴汤蹈火的邦德,不仅真的死了,还是为老婆孩子死的。

或者影片真正的片名,应该改为 《007:慷慨赴死》 。

克雷格版的邦德谢幕大片时长163分钟,打破了詹姆斯邦德电影的最长纪录。

影片在海外影评网站的媒体口碑已被解除:烂番茄新鲜度87%,MTC专业综合评分73,IMDB达到8分。在克雷格,主演的五部邦德电影中,它好于《007:大破量子危机》,低于第一部《007:大战皇家赌场》和《007:大破天幕杀机》,与最后一部《007:幽灵党》相似。

这部电影已经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上映。欧洲在票房上表现很好。尤其是在《007》的大本营英国,目前累计票房已经突破1亿美元大关。截至上周日,这部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共获得了5.257亿美元的票房,电影的最后一个票房中心是中国市场。

电影在北美市场表现一般的重要原因被总结为电影观众主要由33,354名中老年观众组成,他们看电影的次数不如年轻观众多。换句话说,看007的观众都老了。

邦德老了,克雷格的技术不如以前了。年轻一代似乎对邦德“拳打脚踢”的戏剧不太感兴趣。

在时代的洪流中,邦德终于被冲到了沙滩上。他的背后是整个传统好莱坞动作片《江湖》的没落。

从这个意义上说,就算邦德回归,看完这部电影也不再是邦德,真的是时候和邦德说再见了

离别本身就让人难过,影片也成为007系列中最难过的一部。如果你打算看这部电影,我的建议是:带上足够的纸巾。

说《无暇赴死》之前,我们先聊聊克雷格演过的前四部邦德电影

众所周知,克雷格第一次以007的身份出现是在15年前,《007:大战皇家赌场》年的2006年。在外界的挑战下,他从一出场就注定是历史上最特别的邦德。不同于第一部邦德肖恩康纳利的纯英伦风,罗杰摩尔版式幽默,以及南方版的皮尔斯布鲁斯绅士优雅

克雷格版本的特点是——刚性。

为了拍摄《007》,丹尼尔克雷格戒了烟,接受了特殊的体能训练,还长了20磅肌肉。最终,他用强健的肌肉、犀利的眼神和强悍的技巧取代了布鲁斯南轻松的绅士气质,影片基调也变得更加黑暗。

另一个重大的变化是,这个曾经生活在万花丛中,从不接触身体的花花公子,来到克雷格后,越来越被爱情所困

在他主演的第一部邦德电影中,他遇到了他一生的挚爱,由伊娃格林扮演。她坐下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宣布她就是金钱。从那一刻起,邦德迅速堕落,他给女王写了一封辞职信,打算退休,与女人共度一生。

然而这个女人最终背叛了他,在故事的结尾,他经历了心碎,被迫再次拿起枪去执行自己的使命。

到了《大破天幕杀机》,执导《美国丽人》1《1917》的萨姆门德斯,导演给他注入了更多的人性。在这部电影中,他

不仅爱人被枪杀,还经历了M夫人的死去,犹如失去了一位母亲。

克雷格版的邦德演得越久,观众越是透过这个外表像钢一样的男人的软肋,发现邦德正在从一个性格的“杀人执照拥有者”变成为一个真实的人。

在克雷格的真挚演绎下,我们从007身上不只看到性感的外表,非凡的身手,更看到了这位上天遁地的银幕硬汉内心柔情和疲惫。

这一切不断堆叠,到《无暇赴死》,他终于显露出最令人心酸的一面:一个男人的脆弱,渴望,和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

这一切,都让邦德这个角色变得更加完整而动人。

除此之外,克雷格版的007系列还顶住了时代的风浪。

在他之前,肖恩康纳利开创了这个系列,罗杰·摩尔带领这个系列与《夺宝奇兵》等80年代好莱坞大片分庭抗礼,皮尔斯·布鲁斯南主演的四部007则成功抵挡住了来自《勇闯夺命岛》、《变脸》等90年代好莱坞动作大片时代的冲击。

但克雷格带着这个系列的票房再创巅峰,《007:大破天幕杀机》全球票房达到了11亿美元《007:幽灵党》也有8.81亿美元,在经典动作片系列中,只有汤姆·克鲁斯的碟中谍系列和《速激》系列能与这个系列相提并论,曾经红极一时的《伯恩》和极限特工系列则都在岁月中渐渐褪色了。

但在观众等待了六年后,克雷格也终于迎来自己邦德系列的终章。

《无暇赴死》为什么成为最伤感的邦德电影

虽然更换了系列导演,但《007:无暇赴死》依然仿佛《007:幽灵党》的下集。

上一部影片最后,邦德和玛德琳·斯旺驾驶着阿斯顿·马丁DB5远走高飞,仿佛从此可以退出江湖。

然而《无暇赴死》一开始,失去了邦德五年的全球特工组织发现根本抵挡不了新一届大反派,最后想到了已经隐退在牙买加过着退休生活的邦德。

被迫重出江湖的邦德,一开始的行动只是解救一名被绑架的科学家,但邦德很快发现,不再年轻的自己,终于迎来了史上最大危机。

目前而言,影片国内口碑一般。在豆瓣上评分7.0,不算突出。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脚踏实地的詹姆斯·邦德式动作惊悚片,是那种传统邦德电影,制作精良,燃爆到底。

影片最大的问题在于:除了邦德,几位主要新角色都缺乏力度。

备受关注的007——黑人女演员拉什纳·林奇,特色不突出,且有几分暴躁,令人想起《24小时》中的鲍小强。

奥斯卡影帝拉米·马雷克饰演的反派,虽然戴上了恐怖面具,但并没能形成自己独特气质和魅力。最大问题是他显得太年轻、太不吓人,

很难让人相信,邦德没有栽在上一集的大反派那里,却栽在他手里。

安娜·德·阿玛施扮演的美丽中情局特工倒是既迷人又超级能干,可惜并没有多少发挥。

不过,本片的优点也很明显。

首先,这是007系列第一次采用IMAX胶片摄影机拍摄, 结果意大利马泰拉的乡村风景被拍得美到了极致。

在打斗设计和动作场面上,影片值得观众一饱眼福。

在顶级跑车的追逐枪战中,不仅惊险刺激还有无限风光尽收眼底,看得让人赏心悦目。

精心设计的打斗戏如同一场视觉盛宴,虽然打了两个多小时略显疲惫,但整体节奏依然张弛有度。故事也说得高潮迭起。

当然最特别的是,影片不仅有紧凑的打斗、眼花缭乱的全球取景、甚至越发新颖的犯罪手段,还有着深沉感伤的内核。

影片最后的最后,在圆柱形的通道里,特意让邦德复刻了片头经典的拔枪动作,枪响,敌人应声而倒,仿佛一场巨大的怀旧。

这绝对是史上最长情的邦德。

影片中两位新的邦女郎,与其说是邦女郎,倒不如说是邦伙伴,因为她们跟邦德没有产生任何的亲密关系,联手打完坏人就走了,

从头到尾,邦德只跟一个女人有情感纠葛,就是从上一部开始谈恋爱的莱雅·赛杜饰演的玛德琳。

曾经的他,是无坚不摧的性感武器。仿佛没有女人能逃出他的硬汉温柔,如今的邦德却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多情变成长情,坚硬掩盖脆弱,他亲手在自己的终章敲碎了邦德最后的外壳,露出了一个有人性弱点,有牵绊、有恐惧、有弱点的男人。

从这一刻起,他的敌人,也不再是能力逆天的大boss,而是衰老的躯体、犹豫的内心和清晰的软肋。

显而易见,这只是一个希望妻儿安全的“普通人”。

但可以肯定的是:如今这个被反派要挟,疲态尽显的007,一定是电影主创们最想要的谢幕方式。

我为什么喜欢“慷慨赴死”这个结局?

某种意义上,《无暇赴死》颠覆了所有过去的邦德电影,曾经所有人都以为邦德是永远都不会死的。

不管他遇到多么强大的对手,在片中受多么重的伤吗,都只是为他王者归来做铺垫而已。

因为邦德的魅力就在于,他永恒孤独,他一无所有。只是周而复始地拯救世界,周而复始地喝酒飙车,周而复始地到处遇到不同的美人,他没有软肋,因为他没有朋友,没有家庭,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

而这一次,有了软肋的邦德,决定做一个普通人。

甚至,像普通人一样去死。

也因此,我在影院看到电影最后一场戏的时候,终于忍不住破防,因为这次真的是邦德的最后任务了。

而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在最后的最后,观众和反派一起,察觉到了这个硬汉身上的软肋,并目睹电影通过这种郑重而悲情的方式,送了007最后一程。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这位许多男人幻想成为、却无法成为的花花公子,曾经所向披靡、被所有女人爱着的独行侠来说,这场悲伤的谢幕是圆满的。

作为落幕之作,无论对于演员还是角色,这样的结局既让人心碎,又让人有些安慰。

而所谓的“邦德再见”,其实有两层意思——一是再次见到;二是再也不见。

最后的结局里,一个行动略显迟缓的男人站在死亡边缘,从容地看着导弹飞过,脸上的皱纹布满了沟壑与沧桑,身上的伤疤是他的勋章,眼睛里满是温柔的悲伤,邦德无暇赴死,但死亡终会来临,迟暮的英雄终会谢幕,天下并无永恒的007。

从神坛上走下来的邦德,那些缺陷和软肋,最后成为他最真实动人的部分。

在《成为詹姆斯邦德》纪录片中,记录了这位演了15年007,最后一部片酬高达2500万美元的演员在拍摄《无暇赴死》最后杀青戏的片段后,在全体工作人员掌声中离开拍摄现场的场景。

这个已经不再年轻的男人带着一丝羞涩的笑意,走出最后的场景,消失在长长的街道转角。

有影评人说,“我从没想过我会在詹姆斯·邦德电影的结尾掉一滴眼泪,但《无暇赴死》实现了这个一点。”这也是我最真实的感受。

从《无暇赴死》以后,再也见不到克雷格版邦德电影。未来这个系列会如何呢?会有女版007吗?

唯一肯定的是,时间不会给任何人特权,邦德老了,属于他的那个时代,老了。

而属于好莱坞传统动作电影的时代,也正在落下帷幕。未来属于新的动作英雄。

克雷格告诉媒体,“我现在对自己的007谢幕之作感到非常满意和高兴,但也有一丝伤感。”

那么,最后说一句:再见了,邦德,再见了。

再见,也许再也无法相见,但说出再见,又总像是给未来,留了个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