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网、经济日报等中央媒体聚焦河北,河北这些事“热”上央媒。一起来看……
人民日报
华北平原用上了长江水
从小喝海河水系地下水长大的河北省邢台市任泽区西固城镇单杜科社区居民张孟林从来没想过,年过半百后天天喝的是南水北调的长江水。“过去不知道什么是‘全国一盘棋’,从喝自己家门口的井水到喝上南水北调的长江水,我是‘一盘棋’的受益者。”张孟林说。
古韵新唱 运河悠长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大运河河北沧州中心城区段处处流光溢彩、霓虹闪烁。烟波浩渺,游船穿行。从百狮园码头乘船向北出发,穿沧曲桥、听水流声、赏水幕秀,体验诗意大运河。
新华社
以“含绿量”推动“含金量”——河北钢铁产业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新突破
河北是钢铁大省,钢铁行业是河北省环保治理的主阵地。2022年,河北启动钢铁企业环保绩效全面创A行动,倒逼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目前已有39家钢铁企业完成环保创A,数量居全国第一。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河北省钢铁企业的“含金量”也不断提升。
“完璧归赵”了解一下 感受邯郸“文气度”
邯郸这座千年古城的故事,沉淀在一个个成语里。邯郸市博物馆打造“数字成语馆”,通过VR眼镜,带你“穿越”元宇宙成语世界;在成语读书会、文化讲座等活动中,专家学者们带你了解成语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
河北:小小“微电网”兜起山区用电“大民生”
金秋时节,走进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西柏坡镇北庄村,黄墙黛瓦的民居错落分布,屋顶蓝色的光伏板熠熠生辉。这些光伏发电设施连同储能装置等共同构成了一个乡村智慧“微电网”。
新华网
河北承德:坝上秋色斑斓美如油画
金秋时节,位于河北承德坝上的御道口牧场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呈现一幅美丽的秋日画卷。御道口牧场主要地形为草甸草原,乔灌木混杂,植物种类多样。每年秋季,白桦、山杏、蒙古栎等植物呈现出各种色彩。游人沿着木栈道观赏,仿佛置身于巨幅油画中。
央视新闻
二人成队+三代坚守+四季无休+五层独楼=?
塞罕坝机械林场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这里曾经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60多年来,一代代塞罕坝人把荒漠建设成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
绝美夜景!河北这座古城上央视啦
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的广府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距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国庆假期,古城开启主题灯光秀。护城河环绕5公里、宽100米,河外是湿地,“一城双水”形成古城独特景观。北方水乡,乘船夜游,带来沉浸体验。国庆假期第一天,广府古城接待游客超8万人。
中国新闻网
河北保定学院且末支教服务队:24载耕耘浇灌边疆花朵
2000年8月,一支河北保定学院优秀毕业生队伍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怀揣青春誓言和理想,奔赴塔克拉玛干沙漠最南端的新疆巴州且末县任教。24年来,他们铭记嘱托,传授文化知识,创新教学方法,播散团结“种子”,帮助9000余名孩子圆满完成学业,其中500余人考入知名学府,3300多名学生回到家乡,与他们一起并肩建设边疆。近日,新一批河北保定学院的优秀毕业生抵达这里,让这种奉献精神延续。
光明日报
河北平山:“红”“绿”交织绘就老区新景
近年来,平山县立足深厚的红色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势,坚持把旅游业作为转型升级、跨越赶超、绿色崛起的主导产业,并持续壮大山地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红”“绿”交织的“赶考”新路。
经济日报
河北曲周——科技小院服务乡村振兴
近日,多架无人机在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王庄村一大片农田上空盘旋。7名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生正熟练操作机器,给玉米喷洒杀虫剂、开展地块遥感测产前期准备工作。他们吃住在农村,把农田当课堂,在服务乡村全面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帮助当地农民增收。
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等
责编:房淑婧 赵鹏 高琳哲
编辑:赵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