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先生离职微软

2019-11-14     字母榜

导语:微软离职高管的下一站,往往是蓬勃发展的中国互联网大公司

文 蒋晓婷

微软再次发生人事震动。

14日凌晨,微软宣布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离职,目前正在过渡期,沈向洋将在2020年2月1日正式离开。

离职后,沈向洋继续担任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和比尔·盖茨的顾问,他的岗位将由微软首席技术官Kevin Scott接任。

陆奇之后,沈向洋称得上是微软公司位置最高的华人高管。

从1996年加入微软至今,沈向洋在微软工作了23年,不仅是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也是微软核心业务——AI和技术研发整体负责人,手下有超过5000人的人工智能团队。最广为人知的科技成就是创办微软亚洲研究院,开发搜索引擎微软必应,以及领导团队开发出人工智能小冰。

此前美国媒体曾评价沈向洋对微软的重要性:如果你在感情上难以支持微软,那是你还未曾遇见沈向洋。

沈向洋在美国科技圈也荣誉等身,他不仅是计算机视觉和计算机图形学研究领域的专家,也是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院士、国际计算机协会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

而这次沈向洋的离职,对微软来说,或许有划时代的意义。

不同于以往的离别赠信内容,此次微软给沈向洋的赠别信上,除常规感谢外,尊称他是微软的中国先生,更是中国的微软大使。

目前沈向洋只有53岁,正处于事业发展黄金期,坊间猜测沈向洋离职原因的声音有很多。

按照今日发布的沈向洋离职告白信,他自己的说法颇具“使命感”:人生新阶段要探寻超越微软、超越商业的新挑战,思考能为产业、为下一代计算科学领域的研究员和工程师们多做些什么。

而在今年3月,沈向洋在个人博客上分享7条工作经验,曾主动谈及“职业目标”。他坦言,从卡耐基梅隆大学毕业拿到机器人科学的博士学位后,职业目标是成为计算机科学教授,教导后辈并为这一领域做出世界一流的贡献。但日后的选择并未朝着原计划的方向发展。他展望未来,认为自己会成为一名更加出色的教授。

目前只有时间能证明沈向洋的教授梦想能否成真。

沈向洋之前离职的微软华人高管,大都选择回国寻找事业更高峰,在中国互联网大公司中担任核心领导。毕竟,微软多年来被视作人工智能的“黄埔军校”,国内互联网企业对微软中人向来青眼有加。而那些年从微软离开的人,回国后或再成同事,或成为对手,在各自领域依然有能量搅弄风云。

A

陆奇和沈向洋一度是微软公司里的华人高管双子星。

两人师出同门,前后脚在美国计算机专业排名第一的卡耐基·梅隆大学读博,陆奇从雅虎选择加入微软,就有沈向洋的牵线搭桥。2016年9月,55岁的陆奇从微软离职,起因是骑自行车测试人体数据时意外受伤。沈向洋接过陆奇负责的必应和Cortana重任,接棒负责起微软的人工智能业务。

离职前的陆奇,在微软10年,已经是微软集团全球执行副总裁,被称为“全球科技公司华人第一高管”,“华人科学家的高峰”,“硅谷华人传奇”,在微软的老对手——谷歌眼里,“陆奇是最好的竞争对手”。

从微软离职后的陆奇,一度传出加盟腾讯、滴滴等企业,最终陆奇选择进入百度,成为仅次于李彦宏的二号人物,负责产品、技术、销售及市场运营,以及担任百度公司董事及董事会副主席。百度现有各业务群组及负责人都直接向他汇报工作,包括同样从微软离职的高管张亚勤。

在百度的14个月,陆奇的确交出了一份让市场满意的答卷,带领百度全面转型走“AI”路线,百度股价从170美元上涨284美元的巅峰,市值从600多亿美元增加到近1000亿美元。

不过也因为个人能力太强。2018年5月陆奇从百度离职时,百度股价大跳水,市值在两天内损失877亿人民币。当时有网友评价:陆奇离职不只是百度的损失,是中国互联网的损失。

不过有才能的人,到哪儿都有人抢。短短3个月后,市值超千亿美元的美国著名创业孵化器Y Combinator宣布,陆奇担任YC中国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兼任YC全球研究院的院长。

B

张亚勤比陆奇早两年跳槽进入百度。

2014年9月,张亚勤离开微软,迅速跳槽进了百度担任总裁,负责新兴业务。此前,张亚勤在微软工作了16年。

在微软华人圈里,张亚勤和沈向洋被公认为少年天才,学历和事业轨迹都是镶金的。

沈向洋13岁考进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是全校年龄最小的学生。在香港大学拿电机电子工程系获硕士学位,在美国读计算机专业博士。

张亚勤12岁进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20岁拿到无线电电子工程硕士学位,23岁以校史上唯一一篇满分毕业论文的成绩拿到华盛顿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31岁就成了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院士,被称为协会百年历史上最年轻的科学家。

1999年,张亚勤33岁,已经是微软中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而后担任微软全球副总裁、微软中国董事长,负责微软全球移动通信及嵌入式产品业务,管理过超过3000名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技术团队。

他也和沈向洋一样,需要给离职的陆奇扫尾。去年5月陆奇离开百度后,张亚勤除了负责自身新兴业务之外,同样挑起了老同事陆奇留下智能驾驶担子。

和沈向洋离职寻找新阶段类似,同样53岁的张亚勤却成了今年百度高管退休计划里,第一位申请退休的人。

不过张亚勤属于退而不休,如今事业重心转移到教学、科研方面,偶尔参与联合国慈善项目,依然精力旺盛。

C

张亚勤在微软期间,有一位多年惺惺相惜的好友张宏江。

两人共事12年,共同创建微软亚洲工程院,培养超过2500人的研发团队,张亚勤公开说张宏江是自己的智慧和灵感来源。张宏江也曾说过加入微软是基于对张亚勤和李开复的信任。

张宏江身上流淌职业经理人的血液,率先在2011年选择了离职,被雷军挖到了金山担任CEO。

2012年,张宏江在接受京华时报采访,说自己离开微软很后悔,后悔出来得晚了。“我喜欢将一件事情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做出来”。

2016年12月,56岁的张宏江从金山退休,和张亚勤一样,张宏江并不打算休息,而后宣布加盟源码资本,成为投资合伙人,投资领域依然聚焦在人工智能。

D

当初挖张宏江进微软的人是李开复,他也是沈向洋和陆奇在卡耐基·梅隆大学的同门大师兄。

1998年7月,李开复加入微软,和沈向洋等人在国内创建微软亚洲研究院。2000年就担任微软全球副总裁,是最先拿到世界级科技公司最高职位的华人高管,位列微软七大高层人物之一。负责开发语音、自然语言、全新的搜索和在线服务等技术。

然而,李开复在微软7年选择离职时和微软闹得非常不愉快。

2005年,李开复从微软跳槽到竞争公司谷歌,微软直接把李开复告上了法庭,理由是李开复违反了与微软签定的竞业禁止协议,协议规定在他离开公司一年内,不能受雇于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

尽管后期法院裁定李开复可以为谷歌工作,但李开复被禁止从事搜索或语音等方面的技术性工作,也不能参与制订谷歌在中国的预算、员工工资,以及有关谷歌在中国的研究方向的决策等。

不同于其他高管的友好离开,李开复公开表达过对微软的不满,“微软太大了,在很多环节上行动就会迟钝,就难免会在一些地方出现官僚的习气。”

付出大代价进入谷歌,李开复只工作了4年再次离职,并选择创业自己当老板。

目前李开复担任“创新工场”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充分掌握事业的自由度。

F

微软回国发展的华人高管里,最引发争议的莫过于号称“打工皇帝”的唐骏。

他是国内第一位打响人设的企业家,此前一度被认为“最成功中国职业经理人”。

1994年加入微软后,他在微软的9年工作履历足够漂亮:不仅是微软中国公司总裁,还曾是微软公司历史上唯一两次获得比尔盖茨杰出奖的员工,得到过微软中国终身荣誉总裁的称号。

离职的原因据说是被空降的微软副总裁陈永正架空。然而,新闻晚报采访到微软多位资深人士,他们说唐骏在微软内部级别并不高,在北京因为销售业绩不好,才被迫走人。

2004年从微软离开后,唐骏成为盛大网络公司总裁。在盛大4年,唐骏不处理公司管理事物,主要的工作是融资、路演和处理风投关系,被陈天桥私下吐槽是“高级公关经理”。

2009年借助盛大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美名,唐骏很快传出“十亿”身价跳槽新华都集团的消息。志得意满之下被方舟子抓到了学历马脚,2013年年初,唐骏卸任新华都董事长职位,逐渐变得低调。

关于唐骏最新的消息是,他名下控股的微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近期在申报科创板上市,而公司的核心业务是做人工智能客服。

G

同样,被唐骏耿耿于怀多年,间接导致他离开微软的陈永正,在2007年也离开了微软。

当年9月,陈永正卸任微软大中华区CEO,接棒的人则是张亚勤。

陈永正在微软创造过一个历史。微软中国CEO难当,陈永正不仅打破了这个岗位在职不超过两年的“魔咒”,任期内,建立战略框架,业绩翻倍增长突破了10亿美元。被认为是微软中国最成功的一位总裁。

不过打破了“魔咒”后,陈永正很快离职,跳槽去了NBA中国。

和唐骏相比,陈永正更像是一名“打工皇帝”,从微软到NBA中国,此后事业再次闪转腾挪到澳大利亚电信国际集团,担任总裁及集团董事总经理,再到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

去年年底,55岁的陈永正同样辗转进入科技行业,加入随锐科技担任联席董事长,主业务是视频云服务。

2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06MFam4BMH2_cNUgNZL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