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敏:奋战在防沙治沙一线的80后

2019-12-16   武威市广播电视台

我市是全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市荒漠化、沙漠化土地面积分别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65.5%和45.9%。身为80后的戴敏,自毕业以后,一直从事防沙治沙及沙产业开发工作,为工程与生物治沙事业默默耕耘,无私奉献。

中午时分的腾格里沙漠异常炎热,在甘建投工程与生物治沙试验基地,戴敏正在和技术人员实验调试新型的压沙固沙车辆。


甘建投工程与生物治沙试验基地副主任 李源:从第一代固沙车到第三代固沙车,戴主任都亲自参与,带着我们攻克了很多难题,在技术方面给了我们很多指导,正是因为有了他的参与,才使得第三代固沙车有如此高的工作效率。

年轻干练,这是甘建投工程与生物治沙试验基地主任戴敏给人的第一印象。出生于1987年的戴敏,2014年从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就来到地处武威腾格里沙漠南部边缘的甘建投工程与生物治沙试验基地,在这里一待就是三年。


甘建投工程与生物治沙试验基地副主任 戴敏:我本来学的是生态学专业,然后我的家也是在甘肃,也看到了咱们家乡受到荒漠化影响的情况,我就将自己的专业结合起来,在我们武威地区开展机械化治沙。

工程与生物治沙,是一种新型产业,通过先进机械治沙替代人工治理的方式,极大地解放了劳动力,不仅效率高,而且效果好。戴敏所在的基地,主要负责对公司所研发的成套治沙装备进行试验、功能检测、各项参数的验证与完善,以及机械固沙的示范推广。同时承担生物治沙技术的研究、试验、应用、交流以及沙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作。

甘建投工程与生物治沙试验基地副主任 戴敏:现在我们机械化防沙治沙已经非常成熟了,今后我就想把防沙治沙进行一个推广,不仅是在我们全省、全国,乃至把它推广到国外,把我们的技术、防沙治沙的理念带到国外,为整个“一带一路”沿线的防沙治沙作出我们自己的一份贡献。

为了更好地研究工程与生物治沙技术,戴敏带领基地大学生奔走在沙漠深处,制定科学治理方案,目前已完成民勤、古浪、凉州等地区的机械化固沙治沙生态建设项目1万余亩,种植梭梭、花棒、柠条等各类沙生植物30余万株。


甘建投工程与生物治沙试验基地技术人员 赵永峰:戴主任这种勇于担当、吃苦耐劳的精神,影响着我们每一个大学生,每当我们看到沙漠里压过的每一个草方格、栽过的每一棵树,都有一种特别的收获感,这让我们更加坚定信心,为武威市的防沙治沙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的努力。

记者 杨冰 李晓天 沈磊

来源:武威市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