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天使行走在大山深处,这件事复旦上医博士生坚持30年

2024-10-25   文汇报

30年来,一代代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博士生医疗服务团队员到“老少边穷”地区开展医疗志愿服务,用专业和爱心为病患带去希望和温暖。今天(10月25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博医团3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9届上医文化论坛活动举行。

复旦大学校长、上海医学院院长金力表示,博医团队员30年间与祖国同向、与人民同行,提供医疗帮扶、对接健康中国、助力乡村振兴,身体力行地诠释了“正谊明道”的上医院训,为师生们呈现了在祖国万里疆域开展的“大思政课”。面向复旦上医创建百年的新征程,要加强博医团自身建设,擦亮博医团服务品牌;要进一步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牢牢把握部委市三方共建托管契机,把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与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为党和国家服务、为人民生命健康服务,在新时代、新征程书写上医的新辉煌、新荣光。

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30年一次次“出发”

“博士生需要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要了解哪些地方缺医少药,将来就能把科研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参与博医团发起工作的原上海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刁承湘研究员这样谈博医团的建立初衷。

1994年,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博士生组成博医团,每年暑假前往“老少边穷”等医疗欠发达地区开展医疗志愿服务。此后,学校每年都以高标准组建博士生,奔赴各地提供医疗服务,一晃就坚持了30年。

起初,博医团的成员人数仅十人左右,主要由各医院的特色科室博士生组成,同时邀请部分学科专家及研究生院负责思想工作的教师参与。

“当时吃住很艰苦,交通也很不便,话也听不懂。”1999年,陈苏华作为博医团指导教师,第一次带团开展医疗服务。

义诊首日,来的病人不多,但随着患者们口口相传,之后几天来的患者越来越多。患者多的时候,陈苏华就帮着抄方,同时还兼顾队里的其他工作。一天忙下来,所有人的嗓子都哑了,“大家都觉得农村需要我们,所以很想为老百姓多做一点”。

2000 年,复旦大学和上海医科大学强强联合,组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在学校党委和医学院党委关心指导下,博医团继续“出发”。

“当你沉下来看各地的医疗发展情况,就会发现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关注的地方,这也使我们更有责任感。”20年前,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副院长朱晓勇曾以博士生志愿者身份跟随博医团去重庆垫江开展医疗服务。

当时,由于医疗条件有限,当地乡卫生院使用的很多药材直接取自附近的山上。朱晓勇至今记得卫生院外院子里晒着的僵蚕——作为一味中药,用僵蚕入药的成品药在大城市医院里并不少见,但对朱晓勇来说是第一次见到它的制作过程。

从一支队伍到多支队伍,优质医疗资源向更多地方下沉

2015年起,博医团由每年一支队伍拓展为多支队伍。30 年来,博医团的足迹遍布 23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9 个县 77家医院,行程超过 35 万公里,服务群众 12 万余人次。“行走在大山深处的白衣天使”,是老百姓喊出的亲切称呼。

2020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高继明第3次走进云南大理州永平县开展医疗志愿服务。在帮助一名卧床20年的高位截瘫患者定制康复器械时,高继明和同事们通过重新诊断病情,发现患者仍有实现一定生活自理的可能。“照顾儿子20年了。第一次看到他笑得这么开心。他笑了,我就看到希望了。”患者母亲的话,让高继明印象深刻。

30年来,博医团走村入户开展义诊、医疗讲座培训,助力当地学校完成健康扶贫,培训当地医务人员,依托互联网医疗技术建立远程会诊、专家工作站,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优质医疗服务,看到希望。

今年,博医团再次扩展服务线路,覆盖上海支援的新疆喀什、复旦帮扶的云南永平、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四川北川、乡村振兴主战场河南兰考等多地。从革命老区江西瑞金、广西百色、福建宁德,到上医“指点江山”医疗队扎根奉献过的贵州剑河,再到附属医院援建医院所在地海南海口,复旦的优质医疗资源向更多地区下沉。

“30年前,我们坐绿皮火车到南昌,第二天坐汽车一路颠簸到井冈山宁冈县医院,整整花了两天;如今我们乘飞机2小时到赣州,再上2小时的高速公路,就能到瑞金。”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徐松涛来说,今年的路线有着特别意义。30年前,徐松涛刚从上海医学院毕业,就踏上前往江西井冈山的医疗帮扶之旅,岁月流转,他重返赣南,这片红色土地上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让他欣慰与自豪。

“到最艰苦、缺医少药的地方去。”1968年,“指点江山”医疗队队员、华山医院原党委书记张永信跟随医疗队下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他们经常背起药箱一走就是十余里甚至几十里山路出诊。在极度缺医少药的贫困山区,他们扎根11年。

2022年,华山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张成锋追随父亲张永信的脚步,作为博医团专家志愿者,回到父母的第二故乡剑河县。在当地,他参与了大型义诊、教学查房、手术指导、送医上门等一系列志愿服务,同时走访当年被救治的患者、医疗队培养的赤脚医生和资助的贫困学生。“医疗队的精神永远不过时。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复旦上医人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紧密连在一起。”张成锋说。

从脱贫摘帽,到乡村振兴,见证美丽乡村蜕变的同时,一批又一批博医团在绿水青山中挥洒青春和热血。“博医团的经历让我深深感受到城乡医疗发展还不均衡,老百姓更高的医疗需求还得不到满足,我们任重道远。”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骨科主任王达辉说。

在贵州麻江,当时还是博士生志愿者、现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主治医师朱文卿接诊了一名角膜皮样瘤患儿。患儿视力受损严重,囿于当地医疗条件,朱文卿和团队立即与学校和附属医院联系,协助患儿转诊到上海实施角膜移植术,孩子重获光明。

在甘肃瓜州,一个呕吐伴有进行性肌力减退的女孩引起当时还是博士生志愿者、现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副主任医师张澜的关注。为尽快明确诊断,她当机立断与家属充分沟通,顺利为女孩完成腰穿处理。“这些操作对我们来说非常常规,当地医院却不常做。这也让我意识到博医团的意义。”

“输血”更“造血”。过去十年,华山医院静安分院、静安区中心医院放射科主任梁宗辉四次奔赴甘肃酒泉、云南德宏、四川甘孜、甘肃平凉等地开展医疗援助。他不仅为当地医疗提供技术支持,更注重培养本地人才,每到一处,他都会通过授课、指导等多种方式,帮助当地医生提高对复杂病例的影像诊断能力。

在“接地气”中长才干,一堂在祖国广袤土地上开展的“大思政课”

博医团不仅是医学实践育人模式的一次创新探索,也是一堂在祖国广袤土地上开展的“大思政课”,为医学生们提供宝贵的“第二课堂”。

2020年至今,面向“健康中国”建设的要求,博医团转型升级,服务项目由暑期实践项目拓展为日常化实践项目,进一步成为医学生实践育人载体。

科普是博医团行程的重点之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博士生王婷跟随团队走进福建宁德赤溪村,面向村民开展影像报告中的常见结节和老年慢性病科普宣讲活动。队员们还邀请当地医护工作者和福建籍志愿者用方言转述专业建议。“接地气”的科普频频出现在博医团的行程中。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博士生陈天慧去年前往宁夏西吉时,亲眼目睹了“教科书式”的线虫病患者。陈天慧表示,通过收集西吉等全国各地患者的眼部数据,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团队在9月开发出适合中国患者的人工晶体度数计算方法,正在眼科顶级期刊送审。

“不仅仅要成为一名会看病的医生,更要随着时代和医学的发展不断学习精进,在增进专业能力的同时传扬仁医精神。”今年暑假,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博士生常龄予随队前往河南兰考开展医疗志愿服务。作为一名常驻实验室与细胞和小鼠打交道的科研型博士生,此次经历给了她接触临床、深入基层的学习机会。

“在这样的实践中,我开始真正理解医疗服务的意义——不仅仅是提供医疗技术和治疗方案,更是为那些无助的人点燃希望。”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博士生焦可馨曾跟随博医团前往贵州剑河开展医疗服务。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博士生车鑫雨曾跟随博医团两度出征,分别去到湖北公安和山西太原开展医疗服务。在他看来,博医团之行是重温医者初心,服务人群之旅,是一种锻炼,更是一种激励。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博士生韩丞治对今年前往江西的志愿服务经历印象深刻。当时,博医团行程紧凑,在瑞金送医下乡将要出发启程时,老乡往博医团的汽车塞了一个大西瓜。一路马不停蹄行医后,大家才有机会分享这只西瓜,“走过红色之旅,‘真理西瓜’特别甜”。

打开“复旦大学博医团”公众号,世界关节炎日、全国爱牙日、全民健身日等系列推送以各类相关节日为线索,向读者介绍健康科普知识。这是博医团持续发力推动建设的“线上阵地”。目前,博医团已建设40余门医学健康科普课程。

作为博医团指导老师,尤小芳与博医团结缘超过10个年头。“未来,我们会更加注重通过博医团,去示范引领更多同学。”尤小芳表示。

作者:唐闻佳 汪蒙琪 金雨丰 赵天润

文:唐闻佳 汪蒙琪 金雨丰 赵天润 图:受访方供图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姜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