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恕我直言,你是好人,但不适合当老师

2023-04-21   校长传媒

原标题:李镇西:恕我直言,你是好人,但不适合当老师

【李镇西专栏】

恕我直言,你是好人,但不适合当老师

原创作者|李镇西( 新教育研究院院长,原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

本文为李镇西校长原创,首发李镇西校长个人微信公众号“镇西茶馆-ID:zhenxichaguan”,校长传媒获得授权发布

在推出《有时候,教师不经意的话语或眼神对学生的伤害不亚于体罚与辱骂》一文前,我估计会有不少老师反感,所以我特意为文章写的提要是:“这对老师是不是太苛刻了?”

然而,读者的反应出乎我的意料,也让我欣慰。绝大多数留言都真诚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有老师检查自己是不是也无意中伤害了学生;有老师根据学生对自己的态度渐渐冷淡而检讨自己的态度;还有不少老师回忆自己的学生时代,的确是某个老师的一个眼神或语气,让自己心灵蒙上阴影,进而告诉已经当了老师的自己要善待学生。

我的感动在于,在有的老师动辄抱怨学生的时候,这些老师却把审视的目光对准自己。他们都是一线的普通老师,我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敬意!

其实,谁都会犯错误,我那篇文章中就写到自己对学生无意的伤害。但 是否是好老师,并不是以是否犯错为标准,而是看这位老师如何对待错误,是否因为犯错而感到后悔,并坦然地向学生认错,进而改正错误,让类似的错误尽量少犯——只能尽可能少犯。绝对不犯错,似乎不容易做到。

但是,也有那么个别读者(估计也是老师)很不适应我的观点,说:“老师学生都是普通人,都按普通人处理就可以了。你也可能因为一个不耐烦的态度对售票员耿耿于怀,但你还要坐公交车,她也还要卖票。谁都不是圣人,就是孔圣人在世,人上一百也不是个个都跟他相处得好。”有的评论说:“教师也是普通人,教师不是完人!”

这样留言的读者是个别,但我想类似想法的老师绝不是个别。 我相信,这样的老师是好人,生活中也很善良,而且在某方面也有自己的智慧。但恕我直言,这样的好人真不适合当老师。所以我在一个朋友的留言后回复道:“‘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我的意思是,建议他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职业。

已经有人说我的文章“伤害”他了。可我一没谩骂,二没挖苦,只是语言直率,观点鲜明。如果你因此而感到“受伤害”,那我也没办法,我总得旗帜鲜明地说我的想法吧!比如,我今天说了,有的人很好,却不适合当老师。你不高兴我也要说。

为什么有的人是好人,却未必适合当老师呢?

第一,不热爱教育。

是否热爱是一个情感问题,与道德无关。 所以一个人不热爱教育,并不是什么缺点,更不可耻。就像我不热爱公务员工作,不热爱医疗工作,不热爱会计工作,没什么理由,就是从小不喜欢这些职业,这不能说是缺点吧?因为我不热爱这些职业,所以当年报考大学选择职业,我从没考虑从政、学医、搞财会。因为如果我不热爱某项职业,却要加入其中,这不但对不住自己也对不住职业,更对不住我服务的对象。

我知道有不少教师人非常好,是老公(妻子)的好妻子(老公),孩子的好妈妈(爸爸),是同事的好朋友,是小区的好邻居……但因为不热爱教育,所以当老师也勉强。当初填报师范,就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而是分数刚刚够那个档次,再加上父母说“毕竟当老师有寒暑假,也比较稳定”,所以不太情愿地读了师范大学。

因为不热爱教育,自然就不会真正喜欢孩子。我在成都石室中学教书时,德高望重的杜学钊老师曾经对我说:“如果不热爱教育,不喜欢学生,不但老师痛苦,孩子也痛苦。”是的, 如果对职业没有真诚而持续的情感,郁闷、焦虑、烦躁、痛苦会随时伴随,直至退休。

第二,对教师职业性质的认识有误。

有人说,教师职业的特点是和人打交道。这话不对,因为和人打交道的职业多着呢!医生、警察、商店营业员、公交车司机和售票员(不过现在很少有公交车售票员了),甚至街头修鞋的师傅,都是和人打交道。所以,以“和人打交道”来概括教师职业的特点是不对的。

教师职业的性质特点,不是和一般的抽象的“人”打交道,而是和特定的具体的儿童打交道。注意,这里“儿童”按《国际儿童公约》的定义,指的是十八岁以下(当然含十八岁)的人。因为我们的服务对象是特定年龄阶段的人,同样是和人打交道,师生关系却不同于社会上其他职业的从业者和服务对象关系,比如有朋友说的公交车售票员和乘客的关系。 把二者混为一谈,是对教师职业性质的认识不到位,因为这个不到位的认识,必然会妨碍自己的正常教育。

我们经常说“要把学生当人”,这话也不全对。教师把学生当人,比起过去把学生当学习机器无疑是进步,但是要注意: 第一,这里的人,是特定年龄阶段的儿童,而不是成人;第二,这里的人,是并未定型且还在成长中的人;第三,这里的人,是必须被教育者细心关注其丰富精神世界的人,即他们是有个性的人。并不是说其他职业就不关注人的精神,但 教育职业更关注甚至必须关注而且是更加细心地关注“人”的精神世界,以及精神世界的细微精妙之处。

正因为如此,从事教育的人,就不能说是“普通的人”,而是能够洞察并合乎孩子心灵世界的人。

每一个职业的从业人员,都有着属于本职业特有的属性,从业者也有着某种特殊的本领。那么 对教师来说,最重要的特殊本领,就是理解并尊重儿童的心灵。

这不是我在拔高教师,更不是在道德绑架谁,而是职业性质、职业特点和职业要求。

既然无法认同教育职业性质、特点和要求,那肯定不适合当老师。就像我不理解也不认同公务员、医生、会计的某些特点和要求,所以我不会去从事那些职业一样。

第三,缺乏反思精神。

并不是说,一旦“误入”了教师行业,就绝对不能当好老师。不是的。也有老师曾经不喜欢,后来却爱上了教育。所以“先结婚后恋爱”,这样的优秀老师也不少。

为什么原本并不是出于真情而报师范院校,但后来却成了深受孩子喜欢的老师?原因很多,比如,在工作中渐渐发现了乐趣,在和学生交往中慢慢感到了幸福,在研究教育中越来越多地获得了成就感,等等。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 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工作而让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教育工作中得以实现。

有的老师之所以比较反感我说“连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要顾及孩子的感受”,是因为他觉得这很难做到,或者说根本做不到。而做不到,必然就会无意中伤害学生。所以他们认为,这是用圣人标准来苛求教师,是不许教师犯错误,是“道德绑架”!

这种认识很真诚,却相当幼稚(对不起,可能又“伤害”一些老师了)。是的, 教师似乎面临一个矛盾:一方面教育职业对教师本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教师不可能不犯错误。如何解决这个矛盾?

近四十年的教育生涯中, 我的解决之道是: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

何谓“反思型教师”?通俗地说,就是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工作的教师,就是通过思考、解剖自己日常教育实践而不断超越和提升自己教育境界的教师。这里的“思考”主要指“反思”, 即对自己教育行为乃至教育细节的一种追问、审视、推敲、质疑、批判、肯定、否定……

在我的所有反思中,最重要的是我对教育失误的反思。 几乎可以这么绝对地说,任何一个教育者在其教育生涯中,都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区别优秀的教育者和平庸的教育者,不在于教育者是否犯错误,而在于他如何对待已经犯了的错误。 善于通过反思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这是任何一个教育者从普通教师走向教育专家乃至教育家的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所谓“反思错误”,通俗地说,就是犯了错误之后不要轻易地原谅自己,而是拷问自己的心灵:我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这样的错误是出于一时的感情冲动,还是有着必然的思想根源?这样的错误事先能不能够避免?这样的错误是否收到了我期望达到的“教育效果”?如果达到了某种“教育效果”,那么我付出的代价是什么?如果没有达到,那么这次错误所造成的表面的后果和潜在的危机有哪些?这样的错误蕴含着怎样的教育遗憾、教育缺陷乃至教育悲剧?这样的错误可能会在我的学生心灵中造成怎样的伤害?这样的错误包含着哪些可以理解的善良意图?这样的错误掩盖着哪些不可原谅的自私而可怕的个人动机?我是否真正从这次错误中汲取了教训,并从中获得了新的教育启迪?……

每一次错误,对所有具备真诚反思精神的教育者来说,都是一个进步的台阶,我们沿着错误的台阶一步一步走向事业成功的高峰。相反,那些敷衍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并且被某些狭隘的功利思想束缚头脑的人,往往会拼命地掩饰错误,会给自己找许多“借口”和“理由”来原谅自己。对这样的人来说,每一次自我原谅都是新的错误,这个错误同时也是一个陷阱――他们即使可能从这次错误的陷阱中艰难地爬上来,但随时都可能掉进另一个错误的陷阱,而永远不能够走向教育的成功。

因此, 即使不打骂学生,几乎每个教师也可能都无意中伤害过学生,就像我一样。但只要我们真诚反思,而且及时道歉,尽可能改正,那么这样的“无意伤害”就会越来越少,孩子们也会原谅我们的。

遗憾的是,我们有的老师缺乏反思精神,却拥有“丰富”的指责学生、抱怨的情绪,而且动辄上升到“体制”“社会”,却不从自身找原因,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心情越来越糟糕。当然,教育问题的确不仅仅是教育问题,的确有体制和社会的因素,问题是,我们能马上改变体制和社会吗?在暂时不能的情况下,我们要做的是,一方面呼吁教育改革,另一方面是改变自己——而后者是我们能够把握的。

如果没有反思精神,不能说就是坏人,但不适合于当老师。尤其是当对自己职业不满意的时候,最好的选择就是另做选择。这并不可耻,我有许多朋友是曾经的同事,后来发现自己不适合当老师,便毅然改行,结果现在是他所在行业的佼佼者。这是他以前当老师时所无法做到的。

所以,有些老师人很好,也不乏才华,但不热爱教育,不能理解教育职业的特点和要求,又缺乏反思精神,那么最好的选择,就是改变职业,另做选择。这是对学生负责, 更是对自己负责。

2020年7月31日于虎门至长沙的高铁上

(以上插图系本文作者李镇西为本校孩子所拍。)

精选留言:

@DongZhi:

教师工作有一个劣势。多数教师从学校毕业进入另一所学校,缺乏甚至没有直接接触本校外社会的机会,从而没有或缺乏对社会的亲身体验;面对的多是同样经历的同事和不成熟的孩子,视野扩展受到限制。

教师工作也有着比其他任何职业都不具有的优势,可以从人数众多、阅历多样的家长群体中吸收营养,开阔自己的眼界,更快地提高自己的思想和工作水平。

但很遗憾,绝大多数教师和校长没有把家长群体当作合作伙伴和提升自己的良师益友。不少教师和校长甚至把家长当作教育失误的替罪羊、麻烦制造者,类似某些医生眼中的医闹。

教育乱象被家长举报到教育主管部门,相当多的教师和校长不把社会监督当作改善教育环境和促进自己工作的动力和机遇,却抱怨家长是害群之马,不懂感恩。他们把自己定义为“普通人”,不去思考为什么家长选择举报而不是跟他们交流;他们不反思自己的作为对学生和家庭的伤害;他们拒绝成长,反对教育环境改善的呼声,痛恨挽救他们的善行。甚至在全体学生和家长面前大声谴责家长的举报行为,威胁恐吓学生和家长。我自己就不止一次听到过教师和校长当众说出“反正你的孩子在我手里”这样的威胁语言。可以想象这些人在私下里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

教育是崇高的职业,关系着无数学生和家庭的命运和幸福,关系着社会的未来。教育工作者可以把自己的个人角色定义为普通人,但千万别忘记自己的职业角色,不要忘记自己从事的是崇高的事业。

@李小鼠:

说得好好,很全面很透彻!我们追求的“家校一体”不是只为了让家长在家辅导孩子从学校领回去的作业和签署各种通知书和“一封信”,而是老师要去通过家长了解孩子,通过孩子去引导家长,也让家长孩子通过老师去互相理解对方,促进共同成长进步。不过,道阻且长、且挤啊!

@凌风醉月:

我完全同意李老师的观点,但是想补充一点:即便你是一个好老师,课上得好、学生喜欢、家长尊重……也还是未必适合当老师!因为,你试试遇到过垃圾的校园文化么?在那里,不管你有多优秀, 垃圾们主宰了话语权,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悲哀!

@李小鼠:

不过哦,那不会说明了你“不适合当老师”,那只说明了“这个学校不是你的终生工作之地”,还有更好更适合的地方等着你。当然,这需要自己努力跳出来,走出去!

延伸阅读:

李镇西:如果教育只是“陪伴”,那和养狗养猫有什么区别呢?

李镇西: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才是“好的教育”?

李镇西:如何解决代课教师编制?请恕我直言!

李镇西:副区长,您的“冲锋号”是要让教育成为人间地狱呀!

问题教材,严查!李镇西:“毒教材”必须警惕,但标签不可滥贴

李镇西|我的调查:鲁迅文章究竟从中学教材中删除没有?

李镇西:从宁晓燕到胡鑫宇,到底要失去多少孩子的生命,才能让教育充满人性?

胡鑫宇录音笔内容公布,案件更多细节披露

胡鑫宇事件,等待真相!

刘学州留遗书自杀的背后,是生而不养的父母!

16岁儿子抑郁自杀后,父亲泣血日记曝光:当孩子向你发出求救信号时,千万别忽略了

李镇西:所谓“痕迹管理”有时成了弄虚作假,五年过去了,在学校消失了吗?

李镇西:教育,可千万别往孩子大脑里塞垃圾啊!

李镇西:家长,你是不是管得太宽了?

李镇西:谁榨干了教师的激情?谁摧毁了教师的理想?

李镇西:为什么我也不赞成“教师专业发展”这个说法?

李镇西:请听听来自一线的意见和建议——关于中小学教材建设的调查报告

李镇西:教育不应剥夺孩子的天性

李镇西:把教师比作“园丁”“蜡烛”“春蚕”错了吗?

李镇西:那时候教育很简单 ,而现在的教育……

李镇西:破除这些不读书的“理由”

李镇西:我的教育经历错误不断,伤痕累累

李镇西: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可以“鸡”成谷爱凌!

李镇西:自由是教育的灵魂,为什么有的老师恐惧自由?

李镇西|寒假尤须重视:家庭教育的“第一重要性”,是学校无法取代的

李镇西:请不要随意给教育贴标签

李镇西:既欺骗教育部,又毒害下一代——这个学校为什么要率领全体学生及其家长统一作弊?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

xiaozhangchuanmei@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