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植物里的古代文明细节

2024-10-22     河南日报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体义 杜军

10月21日,由中国考古学会动物考古专业委员会、中国考古学会植物考古专业委员会、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河南省科学技术史学会主办,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动植物考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承办的“2024中国动植物考古学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动物考古学术研讨会、第十一届中国植物考古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开幕。在第十一届中国植物考古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粟黍的起源及传播、水稻种植及传播、稻田管理的杂草功能、药材功能、亚麻的利用等进行讨论交流。

先秦时期中原为什么种水稻?

先秦时期,水稻为什么越来越重要?《先秦时期中原腹地水稻种植格局的考古学观察》研究发现,总体来看,伴随着社会复杂化与等级化的发展,中原地区水稻的强化种植与利用虽持续受到自然条件与种植传统的影响,但社会权力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大麦什么时候登上青藏高原

起源于中国北方的粟类作物种植是青藏高原上最早的食物生产活动,而现今高原农业的主体是起源于西亚的大麦和小麦。《西藏林芝的史前农业》实证西藏农业起步于藏东南距今约 4800 年前的粟类种植,是粟作农业迅速向高原扩散的结果。距今3600 年以来随着大麦、小麦、豌豆等西亚作物传入高原,并嵌入已有的粟作系统,形成了粟麦等多作物混合农业。距今3000 年以后麦类作物尤其是大麦的地位凸显,形成了麦作为主的种植体系。

西北的亚麻和画眉草

亚麻的驯化与开发利用已近万年,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纤维及油料作物之一。《中国古代的亚麻利用:来自西北地区的植物考古学证据》为亚麻在中国古代的利用及其在古代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认知。

小河墓地位于新疆罗布泊地区,属于新疆早期青铜文化之一的小河文化。《新疆小河墓地出土画眉草属种子的初步研究》表明小河文化在吸收东西方作物和技术的同时,创新性地利用了本地植物如画眉草属,形成了灵活的农牧体系。

什么原因导致粟麦地位颠倒

《唐至清代华北平原主粮格局的变迁:以正定开元寺南遗址植物考古研究为例》显示小麦在北宋和元代是占比最高的主粮,而在唐代、金代和明清时期主要主粮为粟。结合相关文字记录与古气候资料,发现唐至元代水碾磨技术和水利建设的发展促进了小麦的种植;而在金代与明清时期,分别受地缘政治与小冰期气候环境恶化的影响,粟重新占据主导地位。

《陕西凤翔六营遗址炭化植物遗存研究》一文通过与关中地区先秦时期以及东周时期黄河流域其他遗址的数据进行对比,发现以六营遗址为代表的关中西部地区先民保持着北方旱作农业的传统,对麦类作物的利用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种现象应与自然环境、生活传统和政治环境有关,也与早期秦人重视麦作农业的生业经济模式有密切关系。

古人喜欢用什么树木做棺椁

湖北云梦郑家湖秦墓均为战国晚期至西汉初的秦文化中小型墓葬,墓主可能和白起拔郢后占领安陆的秦人及其后裔有关,墓主身份均为中小贵族及平民。《湖北云梦郑家湖秦墓棺椁用材研究》梳理了全国范围内棺椁木材的研究,总结其规律,并形成以下认识。一、西汉以前,棺椁用材均为就地取材,西汉以后,一些高等级贵族会使用其他地方生产的高级木料如楠木。这反映出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古人可以从远处运输木材,供地位较高的贵族使用。二、棺椁用材的种类逐渐趋于统一。西汉开始,棺椁制作时,人们不再使用耐腐性差的栎木;东汉以后,棺椁用材绝大多数为耐腐性强的楠木和松木。这反映出随着实践的深入,古人对木材特性的了解更深入,更注意选择耐腐性强的木材用作棺椁。三、南北地区有各自独特的用材习惯。从春秋战国开始,关中等地就习惯用松柏等木材作为棺椁,直到东汉以后,高级贵族的棺椁用材不再受产地限制,关中地区仍然偏爱松木棺椁。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05341f679ac272b33f28f7db317d4e4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