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 《天使在人间》专访昆仲资本创始合伙人王钧

2023-05-26     清华五道口金融EMBA

原标题:校友风采 | 《天使在人间》专访昆仲资本创始合伙人王钧

王钧,金融EMBA2017级校友、 昆仲资本创始合伙人,拥有超过20年风险投资、企业运营、管理咨询和互联网产品研发经验,于2016年6月创立昆仲资本,活跃于项目搜寻、投资及投后管理。王钧关注新能源、绿色低碳,人工智能/大数据、医疗科技等领域的投资机会,并长期作为企业的领军人物,成功管理多期股权投资基金、资产管理公司和教育运营公司等,积累了丰富的企业运营和管理经验。王钧曾担任江铜投资的CEO、学大教育总裁,亦曾服务于鼎晖创投、麦肯锡、亚马逊和Oracle。代表投资项目有深睿、微医、伊鸿健康、小鹏汽车、学大教育等。

近日,王钧受邀参与《天使在人间》栏目专访,以下为采访实录。

《天使在人间》是由北京金融科技研究院联合北京清芬新金融研究院推出的深度人物访谈类视频栏目,秉承“汇聚天使力量,助力中国创业”的理念,栏目将通过与中国天使及早期VC投资领域知名投资人的对话,全面展示投资人的成长经历、投资故事以及投资新动向、新趋势,共同探讨中国为推动科技创新出台多项政策下,创投风投如何赋能实体经济、专精特新。

主持人: 您曾经做过学大教育,早期还在麦肯锡、在Oracle这样的公司担任职位,怎么后来就转向去做投资了,做企业跟做投资的区别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王钧

我其实是码农出身。当时也是一个机缘巧合,我在美国最后一份工作是在亚马逊,觉得国内形势比较好就回国了,回国以后做码农不太容易就去了麦肯锡公司,后来找到一些机会去了鼎晖创投,然后进了投资圈。

不管是做投资还是做企业,我觉得一样的地方是都有经济效益,你得看回报,也得有社会效益,是不是真能创造价值。

不一样的地方,做公司其实越做越专,做投资再怎么说也是偏面上的,这还是比较大的差别。另外一个差别,日常工作不太一样。我管学大的时候大概有15000多人,做的很多事更多是要管理好团队,推动公司往前走。现在我们做基金,我们一直做早期科技创新,也就20多人,做募、投、管、退这几个事。

主持人:对于早期投资,您看重的是看人、商业模式还是其他什么,您的心得能不能给大家分享一下?

王钧

一个是大家都说选赛道,这确实是很重要的,现在变化很快,包括监管环境、大的宏观环境变化很快,尤其我们做早期,回报周期很长,所以说赛道这个事不能出太大的问题。剩下的事其实就是怎么找到合适的牛人。这个事其实倒是你过往的经历、朋友圈挺有帮助的。

主持人:这个过程中您挑选的赛道有什么标准?

王钧

投能搞明白的产业。比如我们看医疗科技,从某种意义上讲看的是IT技术和医疗行业的交叉学科,现在其实很多创新在学科交叉领域反而蛮多的,你看有些事就不在我基金的能力圈里,比如说弄药这事,我也知道这事挺挣钱的,但跟我没太大关系。像新能源、造车、搞机器人,这些我们其实还是搞得清楚的,所以说这是一块。我们每年1月会开策略会选择赛道。

主持人:策略也分长期策略和战略,短期的、中期的,您在战略或者策略轮换过程当中,过去的经历有一些什么切换吗?

王钧

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能力圈就这些事,比如像广义IT,是我们这么多年一直坚持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现在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包括数字经济,其实它有传承。所以说从我们这个角度讲,我们还是得坚守我们的根据地。坚守得很好的投资者,在那块根据地确实是创造了很明确的品牌,也具有很好的投资组合,过去两年整个投资回报率蛮好的。

主持人:您对创始人或创始团队是一个什么样的标准,能不能给大家举两个例子,当时有什么故事打动了您,您为什么就去投了?

王钧

企业要想做大做强,还是木桶理论,不能有太多短板。而要做一个初始企业,那一定是长板多,尤其是初创企业,否则很难说上来一个人就是一个完美的创业者。历史上完全从零开始做的公司,肯定还是要找长板,回过头来我得补团队。

主持人:基金有不同的风格,有的基金喜欢撒种子。有的喜欢陪伴企业成长。这两种模式您怎么评判或者哪个更是您的风格,为什么?

王钧

我觉得我们肯定算是第二种,我们虽说人不多,但是我们做的还是足够专精的。在过去10年撒种子这个方式还蛮难的,核心的问题是这些初创企业的估值上来了,你撒种子其实占的股比很少,即便是这个东西你挣到钱了,其实你很难说把整个基金拿回来。像我们早期进入深耕的逻辑,一个是我做了熟悉的事,第二个是我如果真是做了行业早期,肯定会有些企业做的好,做的好我们肯定会一轮一轮往下跟。如果这个公司真是说有好的退出,那基本上大半个基金就回来了,我觉得这个路数对基金整体的成功概率会更高一些。

主持人:创始人怎么样讲故事是真正容易打动投资人或者打动您的?

王钧

其实每个基金和每个投资人的风格、价值取向不太一样,我们偏喜欢实话实说的,你不用上来跟我讲企业未来能做100亿美金,我更关心你下一轮钱在哪,或者你下一个产品是什么。在现在大的市场环境里面,有个词叫融资能力,你怎么能够通过介绍自己的企业,介绍自己的产品,能把融资这件事搞定,这个能力我们其实蛮看重的。

主持人:融资能力你可以给大家再具体描绘一下吗?

王钧

融资做的好的,我觉得首先是人的价值观和口碑得好。第二个是你还得实实在在的有进展,我不说你收入或者利润有多少,但实实在在的一轮一轮有进展。现在这个市场相对来讲投资人也变聪明了,融资者也变聪明了,实际上是信息高度透明的环境,到最后实际上还是要拿硬数据说话,拿硬的团队口碑来说话。

主持人:您觉得VC咱们的投资人是不是要在公司治理方面扮演比较重要的角色?

王钧

我们其实比较少直接介入到运营管理,我们可能会出出主意。你不可能像创业者那样整天在一个企业里一个行业里摸爬滚打,再怎么说看的是面上的事,面上的事甭管是人、钱、融资节奏、市场运作,包括一些大的方向性转型,这些事肯定还是能帮一下忙。

主持人:您觉得作为早期的投资人对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什么作用呢,您从中有什么感悟或者收获吗?

王钧

说这事之前,咱先念叨念叨我们挣的是什么钱,我这个行业挣的钱真的是高风险高回报。大家还没太看明白、没太想明白的时候,我落了一个子。如果这个小苗真是发展起来了,那我们就一定要跟下去,我挣的实际上是这笔钱。

像我们之前在AI这个领域重点布局了无人驾驶赛道,我们上上下下投了很多公司,都跟无人驾驶有关系。比如文远知行,它跟宇通,全球最大的客车公司,他们合作的比较好,把这件事做起来了。现在有无人驾驶小巴,十几个人往里面一坐,挺舒服,还有扫地车。我觉得这很快会改变大家的生活方式。我估计现在在北京,在咱们中关村这儿或者在顺义,你其实能看见很多美团送货的小车,它其实在慢慢地改变你的生活。甭管是从社会效益讲还是从乘客层面,未来会对这个社会有非常大的影响。

主持人:王总,跟您聊天聊了很长时间了,其实一直想再请您回过头来界定一下天使投资,您怎么看天使投资,什么是天使投资?

王钧

我觉得两方面,本质上讲我们还是一个资产管理机构,所谓的GP,我们拿了产业的钱也好,政府的钱也好,本身我们对这些出资人是有社会责任的,也有财务责任的,我觉得这是一方面。现在很多政府给我们出资,他肯定是有财务回报的诉求,另外一定是有社会诉求,能提高就业。

另外一方面确实是要考虑产业效应和社会效应,出资人对我们的要求就是这样。比如出行赛道我们其实还是做了比较系统的布局,前前后后跟车相关的我们也投了十来家公司,整车厂我们投了两家,自动驾驶、车载芯片,这些东西聚在一起,慢慢的化学反应就有了。比如小鹏投了文远,文远用了速腾,速腾用了灵明,我们整个子行业、子产业也就被推动起来了。

主持人:您觉得以后投资行业大致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变化趋势?

王钧

过去这两三年,我们整个投资行业的格局变化很大的,现在很多美元出资人因为地缘政治等各方面的原因,他现在非常保守。国内尤其包括疫情的一些原因,整体人民币的退出也没有那么通畅,所以说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美元和人民币现在募资其实都碰到一些困难。

从产业的角度讲,我刚才也提过了,就你刚才说的现在分工是越来越明确、越来越细了。有些企业比如在消费领域现在做的挺好,消费领域有一些他自有的规律,比如有些企业比较大的问题是商业模式变现不容易,周期很长,你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其实慢慢的大家一定会越做越精。

你说现在什么都做的这种大基金,我觉得挺少见的。好多事不一定是这些大的平台、大的基金愿意做或者能做的事,你也不可能一个平台养着上百人去覆盖每个细分的小赛道。

主持人:我还有一个很好奇的问题,您对S基金怎么看?

王钧

我自己觉得S是这几年特别好的一个机会,原因很简单,其实现在这两年受疫情影响,包括宏观因素的影响,其实现在整个资产价格是偏便宜的,很多人有很强的退出诉求。在资产价格低迷的时候,实际上S的机会非常多。国内绝大部分的S做接续做的多,就比如说我一个基金发展得挺好,我中间有两个项目,再有一两年可能会有很好的回报,但我现在卖就亏了,那我干脆就有一个接续。我自己觉得S基金在国内是非常有必要的,现在美股也不好,港股、A股也不容易,你总得有退出渠道。

主持人:国内S基金对比国外您觉得成熟吗?

王钧

肯定是不成熟,所以它有机会,太成熟了其实也没有什么机会。我觉得这里头是两个事,一个是说这个基金形态大家开始逐步认可了,你看现在新出的一批新的母基金也好,基本他们现在都是PSD模式。我觉得发展趋势、发展方向非常明确。

主持人:现在北京也有这样的股权交易所,资本市场在发展,在全国其它城市其实还算领先的。

王钧

我觉得不容易的事情是,我现在接的很有可能是一个B轮公司,他可能还没有利润或者说连收入都没有,你怎么接,怎么估值,后续怎么管理,我觉得这还是有挑战的。但正因为这样,因为有难度所以有机会。

主持人:对早起创业、投资而言,北京这个地区有您关注到的一些特点吗?

王钧

高校多,技术创业的多。我们原来统计过大概有至少2/3是投在北京区域的。但是客观说这两年北京这边是有挑战的,一个是本身北京定位在发生变化,很多企业包括很多高校在往外移,你要说最近这两年的创业活力其实反而是粤港澳大湾区那儿挺热闹的,机制比较灵活,年轻人也愿意去,平均年龄也低。还有江浙沪这块,它现在定位是经济中心,那边其实也出了不少的企业,包括补贴力度、支持力度其实还是蛮强的。

主持人:北京还是有底子。

王钧

我觉得北京最大的优势肯定还是科技人才优势,全国各地你去哪比都没法比,你再怎么说这些科研院所,清华、北大、北航、理工,放眼望去遍地黄金。如果说这些人能在这儿形成聚集效应,不被其他人挖角的话,大逻辑还是得给他更多的优惠政策也好,推动力也好,这个现在真是面临很大的挑战。

来源:全球科创观察

编辑:丹凌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0504e0ebdfd84f796efb3b58d11bf42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