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魅力——细探有声产品背后的产业逻辑

2022-05-15   深度文娱

原标题:声音的魅力——细探有声产品背后的产业逻辑

“我们家已经很久没开过电视了,一开始是为了让孩子减少看电视,后来下班回家也不想再对着电脑、手机,于是听有声书成了全家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奶奶会听一些言情小说消磨时间,我比较倾向听听广播剧,上下班路上,或者睡觉前听听。”

这是一名35岁妈妈的“有声生活”,作为一位5岁孩子的母亲,为了与孩子一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她与孩子一起放弃了电视、电脑、手机等视觉类娱乐体验,回归到以“声音”为主的生活,“之前刷手机,感觉时刻充斥着大量信息,现在生活会变得比较纯粹,不会被太多信息裹挟,生活节奏也有一种变慢了的感觉。”对于这样的改变,这位妈妈显然是满意的。

在不知不觉中,“声音娱乐”渐渐进入大众的视线,为时下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带来别样的调剂。4月,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布的《2021有声阅读产业调查报告》指出,有声阅读相关话题热度不断提升,近三年相关文章阅读量已达 21.9亿,目前有声书市场规模50亿,这并不包含AI语音、个人播诵有声书和广播剧。

上个世纪,随着电视等影像娱乐的兴起,广播等以“声音”为主要传播媒介的产业渐渐退出娱乐主流市场,在产业边缘徘徊。然而随着数字产业的崛起,网络的便捷,有声产业开始默默蓄力。如今,虽然短视频在娱乐文化板块掀起狂潮,但“声音产业”则悄悄找准了自己的定位,不断地扩展疆域,并在夹缝中,形成了一套独有的产业生态体系,欣欣向荣,一片良好势态。

百花齐放,有声产业与时俱进多线并行

“什么是有声产业?”这个问题对于不同年纪的人来说,答案或许不同。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们会说:“广播。”中年人则会第一时间认为是有声读物,尤其是孩子启蒙时期的科普读物;年轻一代则更多地认为有着好听声音配出的广播剧……如今,有声产业已经不再是局限于“广播电台”,而其之所以能重新焕发出生机,也是产业细化、市场全线打开的结果。

以喜马拉雅、荔枝、蜻蜓FM、懒人听书等为代表的综合性音频平台是有声产业代表性产品,它们的业态遵循了广播电台的基本操作,几乎可以替代旧时的广播电台。它们与传统电台的关系,可以参照视频平台之于电视台的存在。然而,要扩升影响力和竞争力,此类音频平台都会在发展壮大后走“去电台化”路线,转而以定制化的服务将音频产品冠以“声音经济”“耳朵经济”等概念。

“去电台化”打开了音频产业扩大化发展的大门,凭借这一策略,几大综合性的音频平台逐步稳固市场。据了解,头部平台喜马拉雅2021年营收为58.6亿元,同比增长43.7%,毛利率从2020年的49.1%提升至54.0%。2.68亿月活用户,日人均收听144分钟,其联合创始人CEO余建军表示,“立足于长远的未来,知识付费的音频时代才刚刚开启”。

综合性的音频平台贵在广而全,包含脱口秀、有声读物、广播剧等全品类,更辐射从儿童到老人的全年龄段人群,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头部几大平台开始了差异化发展,比如喜马拉雅以“内容为王”,专注于内容上深耕,以专业深度内容吸引听众,为此喜马拉雅在内容产出上花费大量资金,培养自己的内容制造者;荔枝则着重播客的吸纳,重点发展音频直播平台,强打音频互动;懒人听书从靠有声小说“发家”,仍旧主攻有声小说……

与此同时,市场上大量垂直分类音频平台的发展也风生水起。打着“来自二次元的声音”宣言的猫耳FM致力于推出优质的广播剧,其出品的经典广播剧《魔道祖师》三季共达到4.9亿播放量,成为当之无愧的“广播剧剧王”;定位“声优直播社交APP”的克拉克拉,其为喜爱“声音”的网友搭建了一方天地……除了年轻受众,依靠央视资源,以传统文化内容为主的“云听”、专注儿童读物的“凯叔讲故事”等平台,都在音频垂直领域上深耕,收获了不少铁杆听众。

上下游产业强关联互动,拉升产业格局

从产业链上看,上游内容版权与有声产业有着极大的关联性,电视剧《人世间》热播期间,喜马拉雅强势推出《人世间》原著优质有声小说,为网站吸引了一批打算看原著的电视剧受众——与影视产业强势联动,依靠强IP效应,是有声平台扩升知名度、影响力的有力策略。在喜马拉雅上,影视化的有声小说《斗罗大陆》《斗破苍穹》《鬼吹灯》等名列前茅。而对下游衍生产业,有声产业也以强大的影响力为产业链带来不一样的繁荣景象。

“声音是一种神奇的媒介,可以激发听众的想象力,并形成情感寄托。”而当声音成为一种娱乐取向,拥有别样魅力的时候,有声产业则能衍生出无穷的可能性。2018年,湖南卫视看到了“声音的吸引力”,推出了配音综艺节目《声临其境》,邀请声优大神参与录制,促成了综艺观众对配音行业的空前关注,此后更诞生了张杰、乔诗语、边江、季冠霖“配音界四大巨头”,声优经纪一路走高。

如果说《声临其境》更多的是影视剧的配音,让声优、配音演员走到了幕前,那么B站的配音竞选综艺《我是特优声》则是一档全方位地以挖掘声优人才,专注配音本身,扩升“声音”影响力、打造声优经济的节目。它的推出更多的是建立在音频行业本身所具备的影响力上,也反映了有声产业对配音人才的迫切需求。据专业机构预计,未来5到10年,配音行业有将近30万人的缺口,配音市场规模到2023年将会超过300亿元。

在产业链不断完善过程中,也诞生了越来越多的以“配音”作为业务、培养声优的配音公司,其中除了有北斗企鹅、光合积木、音熊联萌等实力雄厚的配音公司,也有以著名声优张杰、边江、姜广涛等为核心的729声工场、边江工作室、姜广涛工作室……他们几乎占据着配音市场的半壁江山,为有声世界贡献新鲜血液的同时,也激活了配音市场,吸引大量声音爱好者、配音爱好者的源源不断地涌入。

无论是与影视联动,借势提升影响力,还是积极向外输出,吸引更多听众,对于有声产业来说,无疑都是其保持活力,彰显生命力的印证。也正因为如此,有声产业的格局才得以不断扩大,呈现出更光明的发展趋势。

新态势涌起,未来机遇与挑战并行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著名的连锁书店中信书店中,多了一排有声读物试听装置,扫描有声书架上的二维码,就可以听到专业人士对一本书的精华解读,如果需要购买,还可以快速在书店找到相应书籍——在大量出版方、文字内容生产方将版权卖于有声平台之际,中信书店依靠强大的版权内容,建立起了个人的有声读物APP,并利用线下实体书店进行推广。

这让传统有声平台意识到了危机感,但是毋容置疑,这一新平台的诞生促使产业链上下游无缝连接,解决了有声平台多年来受制于版权的窘境。数据显示,2021年读者在中信书院的有声产品收听、付费数据较2020年均有所提升,同比增长超30%。而阅文、番茄等拥有大量小说版权的互联网公司,也意识到有声产品的巨大潜力,纷纷于近两年加速其本身有声平台的建设。去年腾讯音乐27亿元收购懒人听书,整合其与旗下阅文小说的资源,升级了内容平台,同时字节跳动依靠番茄小说版权库打造升级了番茄畅听。

而对于传统有声平台来说,线下图书行业并非无法介入,朝阳区图书馆就是通过政府招投标的方式引入喜马拉雅数字资源,接入平台有5万余个、时长达279万小时专辑,给读者带来了沉浸式的听书体验。线上线下的联动,令有声产业运营模式分支出线下模式,也让“虚无缥缈”的数字声音有了触手可及的实体载体。除此之外,有声平台也在积极开发全新的有声播放器,比如喜马拉雅的迷你小音箱小雅Nano,便是与“小度”一样,却不仅只是“听音乐”的有声实体产品。

而蛋糕越大,分蛋糕的人也越来越多,此前纯粹的音乐平台也开始介入这场“声音抢夺战”,2020年9月,网易云音乐上线“声之剧场”内容板块,推出了430部热门IP改编的广播剧和有声书,主要瞄准的是Z世代有声社区。

2020年3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线声音聚合分发平台“云听”,云听背靠总台央广、国广的优质音频资源,还拥有开发总台播音员、主持人、资深编辑、记者、制作人以及总台独家版权资源,在内容生产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当有声平台走“去电台化”道路时,可能并未遇见其未来有多广袤,但是“声音”就是拥有这样的魔力,将道路越走越宽,当短视频行业在挤压长视频生存空间的时候,有声产业已然开启了新的格局,不仅做到了“声声不息”,更创造了诸多机遇,但这也带来了挑战,未来,一起用“声音”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