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熟知的项羽乌江自刎,到底是真是假?司马迁太能忽悠。
我国对于《史记》的评价是非常高的,将其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而对于上古三代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的研究,很多都是参考《史记》来研究的。但是《史记》的记载都是真实的吗?尤其是《史记》中被发现了很多记载前后有矛盾的地方,这不仅让人对于《史记》中一些记载存在疑虑。
项羽败走乌江的源头,要追溯到公元前203年8月。当时刘邦按照萧何和张亮的部署,发起了一场意图击溃项羽的战争。双反在多地激战,互有胜负。最后时刻,双方苦苦僵持,都到了强弩之末。
之后,刘邦在陈平等人的建议下,毁约向疲惫的项羽军发动攻击,结果韩信还是没有按照约定前来夹击项羽,于是刘邦被打败,项羽怒而包围了刘邦的军队。无奈之下,刘邦以齐王封韩信,以同样的方法拉拢彭越,两人遂出兵攻击项羽。
在韩信的操作之下,项羽的进攻被击退,项羽慌忙退入营寨之内,坚守不出。为了瓦解楚军的士气,汉军半夜唱起了楚地的歌谣,致使楚君军心涣散,无心再战。项羽知道之后,便亲自率领八百骑兵连夜突围,向南逃去。项羽率溃军经过阴陵,到达乌江,拒绝乌江亭长渡江的建议,在此自刎。
而且项羽当时曾经往垓下西南的阴陵去过,而后才往乌江溃逃,情况非常的紧急。乌江亭长在没有实时通报的情况下,如何能猜得出项羽要来乌江?并且刚好在那个位置等他?
总的来说,项羽在我国历史上还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气概一直为后世所传颂,这和太史公司马迁的记述是分不开的,尤其是那个结尾,无疑是点睛之笔,为这位霸王添上了一些悲情色彩,令后世文人唏嘘感慨。各位读者朋友,关于项羽本纪的结尾,你们有什么观点?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