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是赚中国的钱,跑到国外花,而我要赚外国的钱来建设中国”,这是福建富豪陈德启曾经对自己立下的誓言。也正是因为这句誓言,让陈德启足足花了15年的时间,才让别人相信他的脑袋没有被门夹过。
2007年,已经在福建、泰国等地小有名气的陈德启,跟随闽宁帮扶考察团来到宁夏考察。原本想着来宁夏继续投资房地产的他,看着路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突然萌生了另一种想法。于是在经过15分钟的短暂思考后,陈德启做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耗资16亿买下了13万亩在当时一文不值的戈壁滩。
当身边的亲戚朋友得知这个消息后,纷纷嘲讽他是不是脑袋被门夹了,花这么多钱买没人要的戈壁滩。而陈德启对此并没有理睬,在买下13万亩戈壁滩后,陈启德又买来500万颗白杨树苗,打算栽种到这片戈壁滩上。从哪以后,陈德启跟着工人住了11年的彩钢房,而他种树的目的也只有一个:种葡萄。
此时外界众人纷纷猜测,这位名杨福建、泰国商界的投资新星,葫芦里到底买着什么药,为什么要千里迢迢跑到这鸟不拉屎的地方种葡萄呢?
上世纪50年代,陈德启出生在福建晋江的一个穷苦家庭,没接受过什么教育的他,20来岁便和同乡一起前往“南洋”闯荡。后来又飘扬过海来到泰国发展,在这个地方陈德启靠着倒卖“片仔癀”的原材料猪胆黄素,挣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陈德启也从这里开始他的发家之路。
在泰国积累了足够资金后的陈德启,回到了内国内发展,开始投资当时在日本非常流行的米果食品。回国后的陈德启,又是买地又是建厂,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为当地提供了大批就业岗位。而陈启德的米果,也因为品质出众远销日本、欧洲等地,更是一度占据欧洲60%以上的米果市场。
从白手起到,到身家数十亿,陈德启仿佛是一个天生的生意人。可是在几十年的从商生涯中,陈德启看到了很多很多富豪带着从国内赚的钱,跑到国外消费。也就是这个时候,陈德启立下了:“一定要赚外国人的钱去中国投资建设,帮助中国人摆脱贫困!”的誓言。
所以当陈德启跟随考察团来到宁夏后,才做出花16亿开发戈壁滩种葡萄的决定。而陈启德这一举动,也与现在很多唯利是图的商人形成了鲜明对比。例如前不久宣布辞职卸任的地产大佬潘某,甚至在武汉特殊时期,社会各界倾囊相助之时,他却选择袖手旁观,只留下一句轻飘飘的“加油”。
要知道,就在他说出这话的不久前,潘为了给自己的两个儿子谋求一张名校的门票,和接触一种流行哈佛的“Wright”抑衰物,可是一次性向哈佛和耶鲁捐赠了五亿,而面对自己国家需要之时,他却能做到不闻不问。不过让潘打脸的事情,来的也很快。
在潘给国外5亿,遭到国内媒体的质疑时,潘不仅不以为意,还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炫耀因捐款接触到的“Wright”类物质。并说明这是哈佛的新研究,能够从细胞端粒结构入手,激活机体功能,减缓机体老化速度,还表示自己一次性买了2000万。
可以不久后就有人扒出,虽然潘对“Wright”类物的描述,在国外《Nature》的知名期刊上却有记载。但此物并不是什么新玩意,在欧美富豪圈已经流行多年。并且在多方资本的干预,和生科企“莱特维健”的介入早就进入了国内,如今根据京-东等处的数据显示,该物已经在国内高净值群体中下沉。
潘的这番搞笑操作,也让我们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确是存在差距的。陈德启老爷子在买下13万亩沙漠之后,身边的朋友亲戚没有一个人赞成的,甚至有不少人讥讽他脑袋被门夹了。可是陈德启对此视若惘然,因为他知道脚下踩着的这片戈壁,需要有人去改变。
在将500万颗白杨树种下后,陈德启开启了他的葡萄种植计划,为了解决水源问题,陈德启又在当地修建水库,平时和工人也是住在一起。但由于当地的环境恶劣,前期的改造投资就像是一个无底洞,转眼间几个亿就打了水漂,却没溅起一丝水花。
当时,谁也不看好陈德启的计划,可他却坚持了下来,不惜高价从法国引起了耐抗旱、盐碱地种植的葡萄苗,又从以色利引进了灌溉技术。终于,在陈德启15年如一日的坚持下,他的葡萄园已经成为了当地一片靓丽的风景线。
如今,陈德启的葡萄酒,已经在国内外打开了市场,而当地也因为他的投资,摆了脱贫困。这个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的福建商人,用他的行动还给了祖国13万亩的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