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了十年班主任发现:容易被校园霸凌的小孩,基本来自以下家庭
在从事自媒体工作以前,我是一名教师工作者,当了十年的小学班主任,在教育工作上还是有一定的心得。
每次谈起我过去的任教经历,很多朋友都会问“现在的小学里面是不是也有校园暴力”,那些朋友多数都为人父、为人母,每天都在担忧自家孩子在学校被人欺负。
毕竟“校园霸凌”这个词,确实一直霸占着校园版的头条,这么多年以来屡见不鲜。
本文配图均源于网络,图文均无关
就我这几年的经验来看,那些容易被校园霸凌的小孩,其实都有一定的共性,通过对他们原生家庭的了解,更是感慨颇多。
原生家庭对孩子个性的影响,往往成为了孩子们日后被霸凌者盯上的“靶子”。
容易被校园霸凌的小孩,基本来自以下家庭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研究报告显示,全世界每3个学生中,就有1个曾遭遇过校园霸凌。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研究报告显示,全世界每3个学生中,就有1个曾遭遇过校园霸凌。
而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被欺负时,可能都会忍不住发问:
“为何偏偏是我家孩子?”
在《我们为什么被霸凌》一书中,是这样解释的,“被虐儿童身上的气质,似乎是一种烙印,会吸引‘捕食者’。”
所以,很多情况下的校园霸凌都有迹可循,以下几种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容易成为霸凌者的目标。
1、父母过于强势的家庭
美国教育中心曾经发布过一项研究数据,里面提到那些长期接受校园霸凌的孩子中,有六成以上在被欺负后不愿意向父母和老师求救,而是选择忍气吞声。
美国教育中心曾经发布过一项研究数据,里面提到那些长期接受校园霸凌的孩子中,有六成以上在被欺负后不愿意向父母和老师求救,而是选择忍气吞声。
而这类孩子往往容易遭遇反复霸凌,而且霸凌程度不断升级,甚至可能让孩子的身心一辈子都难以愈合。
为何被欺负后不敢告诉大人?很多孩子给出的解释都是“告诉了父母也没用”。
通常出现这种心态的孩子,普遍是在父母的强势照养下长大的。父母拥有绝对掌控权,直接对孩子发号施令。
这种家庭氛围,铸就了孩子们“服从者”的角色,他的意见和想法不被看重,在家庭里没办法和父母平等沟通。久而久之,孩子们也就习惯性的包裹住自己,不向父母袒露心声,生怕被父母发现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即使被欺负,他们也会选择自己消化。
另外,从教育心理学上去分析,人与外界的相处模式,都是以家庭为轴心延伸的。
在强势家庭中长大的小孩,他们从小就被教育“要服从强者,听对方的话”,在家听父母的话,不敢反抗;出了家门,被同样厉害强势的朋友、老师或者领导镇压,同样不敢反抗。
2、亲子关系疏远的家庭
通常离异家庭、留守家庭中,比较容易出现亲子关系疏远的问题。
有数据显示,从小在亲子关系疏远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日后遭遇校园霸凌的几率会提升许多,部分地区甚至占比八成。
有数据显示,从小在亲子关系疏远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日后遭遇校园霸凌的几率会提升许多,部分地区甚至占比八成。
而且越是孩子童年时期,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时候,你们不在,越容易导致他们出现“习得性无助”,被迫让自己成熟起来,遇上任何事情都不愿意向父母求助。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大考》中,田雯雯就是这种情况。
从小跟着奶奶一起长大,没有父母的陪伴,导致她的个性变得过于独立,遇上事情总是想着隐瞒父母,自己消化。
家里进贼,她两次“哀求”别人不要告诉父母,明明自己一个女孩子害怕得不行,可也不愿意向父母暴露自己的软弱。
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孩子也是如此,他们因为各种原因,与父母关系“疏远”,发生事情都不愿意依靠,被欺负后也不懂得向父母求救。
3、父母懦弱胆小的家庭
孩子的性格,多少会受原生父母的影响。
如果父母胆小懦弱,总是怀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孩子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也容易变成一只被驯服的“小绵羊”,被欺负后不敢反击。
如果父母胆小懦弱,总是怀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孩子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也容易变成一只被驯服的“小绵羊”,被欺负后不敢反击。
而这种“软包子”的性格,恰好就容易被霸凌者盯上,成为他们任意欺负、使唤的目标。
所以我们为人父母,有时候也需要给孩子底气,在他们遇上困难的时候,替孩子出头撑腰,这样才能让孩子勇敢起来。
当孩子被欺负后,我们应该怎么做?
1、先预防:给孩子灌输“反霸凌教育”
当发现别人的言行举止冒犯到自己,而且有霸凌的倾向时,就要及时跳脱出来,提高音调,告诉对方不能这样,如果继续下去,就会告诉老师或者家长,勇敢地劝退对方,告诉别人“我不好惹”。
2、再疏导:告诉孩子被欺负不是你的错,错在别人
很多小孩被欺负后,都会有羞耻心,认为自己被人欺负很丢脸。
这时父母就要引导孩子,调整他们的心态,教育他们被欺负是别人的错,并不是自己。
然后教给孩子反抗的办法,教育他们要有锋芒和底线,保护好自己。
3、最后给予关怀:告诉孩子,父母永远是你们最坚强的后盾
所以被欺负后,可以勇敢地反击,凡事有父母在背后撑腰,而且还能安慰孩子受伤的心,让TA对父母产生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