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秦始皇死后是睡在始皇陵地宫的水银河中的,这是真的?

2022-08-24   小女子大人物

原标题:民间传说,秦始皇死后是睡在始皇陵地宫的水银河中的,这是真的?

秦始皇的遗体是否睡在水银河中,这尚不可知,因为始皇陵还未被打开,里面的真实情况尚不清楚。

当然,虽不知始皇帝的遗体是否睡在水银河中,但是始皇帝的陵墓中却是真实存在着一条环绕着始皇陵地宫的水银河。

“以地势为江山,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以陨星为日,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史记秦始皇本纪》

据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言,始皇帝生前为了能够在自己死后继续统治这诺大的九州,就下令根据九州的地势来修建自己的百年之后的陵寝。在这以九州为模型的地宫中,是以水银为江流湖泊,陨石为日月星辰。

对于始皇陵有水银一说,历代史书皆是认可的。

据2003年有关部门对始皇陵进行反复且多方位的检测,也确实是证明了始皇陵中有水银河的存在。考古人员发现始皇陵地宫中汞含量较之地宫之外的含量要高出近,8倍之多。且始皇陵汞的分布是呈现出“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的规则,而如果以水银的分布来代表江海的话,这正好与中国渤海、黄海的分布位置相符。

至于始皇陵中的水银含量到底有多少?据《秦始皇陵研究》一书推算:

在测知的12,000平方米的强汞区内,假如水银的厚度暂以10厘米计算,则墓穴内水银藏量的体积为12亿立方厘米。我们知道,汞在20℃时的密度是13.546克/立方厘米。那么,根据计算,始皇陵内藏有水银的理论数字应为16,255.2吨。但因为墓内是“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需具有流动感就不应是平铺地倾入墓底的,所以藏量就不会过于悬殊。而且“强汞区”也因“汞晕”的关系,自然就形成了测知的那个面积。如果按照已掌握的汞藏量和现代汞的生产能力,估计陵墓内储有水银百吨左右,如果此数字能够成立的话。由丹砂炼汞的比率(86.26%)推算,始皇陵内的巨量水银需由约115.928吨丹砂提炼。

据此推测,始皇陵的水银储存量大概拥有800吨之巨。

到这里,很多人就会问啦!如此巨量的水银,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据现如今史学家的研究,始皇陵的水银主要来自三个地方:其一是巴蜀,其二是陕西。

首先,巴蜀地区的汞矿储存量,直至今日都是当今世界汞存储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如位于今铜仁市南25公里处的“万山特区”,单单就是这一地区的汞矿储存量、产量,就位居国内之首、亚洲之冠。因此,可想而知在秦代,这一地区汞储存量是有多么惊人。

在当时,虽说古人从汞矿中提炼水银的技术并没有那么先进(古人制造水银的方法就是在封口的容器中加入朱砂和碳酸钠,也就是碱烧灼,通过管路将汞蒸气导入到水箱中冷却凝固,继而得到金属汞),但是在人员基数的加持下,其提炼水银的速度也是很快的,再者秦始皇陵可是修建了近40年,这么长的时间,足以提炼出数百吨的水银。

而据史学家考证得出,始皇陵多数的水银皆来源于巴蜀首富“巴寡妇清”。 当时巴寡妇清手握着开采丹砂(提炼水银的主要原料)的独特技术,因此当时巴蜀地区的丹砂开采生意几乎全被她所垄断,她的家族是拥有着今重庆市南至贵州省东北部的所有丹砂矿藏。所以,在当时,始皇帝若想从巴蜀获得巨量的水银,就必须需要借助巴寡妇清,若没有她,秦国断不可能获得百吨水银。

当然,巴蜀地区虽拥有储存量惊人的汞矿,但因自古由巴蜀入关中的蜀道,向来就是被誉为难如上青天的险道。秦军要想将巴蜀提炼出水银或者是汞、朱砂原料运往关中,就必须先翻越大巴山,然后再穿越秦岭,才能到达。而在行进的过程中,秦军不但要走过崎岖狭窄,凹凸不平的“千里栈道”,还要经过长江、汉江、溯嘉陵江等汹涌的河流,因此要想安全到达关中,其所用的时间和金钱,都是无法估量的。

由此,在当时,始皇帝是绝对不可能完全的依靠巴蜀地区来获得其所需要的水银。

此时,始皇帝除了依靠巴蜀地区,还会从关中、陕西地区获取其所需的水银。当时,除巴蜀外,秦国陕西地区的汞矿储存量也是较为丰富的,直至今日,据地质部门的探查,陕西汞的储量依旧还拥有1.6万吨,由此可知秦代此地区的汞矿的储存量是较为丰富的。对于陕西地区的汞矿的开采,早在秦汉就已有之。上个世纪,考古人员就在今陕西旬阳公馆和竹筒两乡相接的大小青铜沟一带的“公馆汞矿”中,发现了一个汉之前的古矿洞。因此,可知秦时,朝廷就已经在这里进行了汞矿的开采。

而在当时将陕西地区的汞矿运到咸阳,这可比从巴蜀地区运汞矿到咸阳来得容易得多。当时,秦军可以选择多条道路快速的将汞矿运到秦陵,比如可以溯旬河水运到宁陕,沿子午道抵达长安,再转秦陵,全程不过300公里。再比如可以由山阳到商州,之后直走武关道直达秦陵,全程不过230余公里。

总得说,虽不能明确始皇帝的遗体是否躺在水银河中,但可以明确的是始皇帝陵墓中的确拥有数百吨的水银,其水银主要来源于巴蜀和陕西地区,且多数是来源于巴蜀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