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小饭馆,透着一个亲切

2019-12-10     小眼儿看社会


  那时的北京没有民营饭馆,所有商家都是国营。

  那时的小饭馆桌上没有菜单和食谱,而是把饭菜种类与价目都写在标牌上,或张榜于墙上。那时的小饭馆桌上不放备好的餐具,用时到指定的地方自己去取。

  那时的小饭馆,一般没有瓶啤,都是散啤,在那儿喝论碗论升,回家喝提着暖壶去打。那时的小饭馆没有服务员,一律窗口开票,叫号取餐,既不送餐上桌,也无须饭后算账。收拾碗筷,也由营业员兼顾。

  那时的小饭馆不备餐巾纸、牙签、辣椒油等佐餐品,桌上只有醋壶酱油壶。那时的小饭馆不炒大菜,小饭馆小的其所,售成品吃食较多,如饺子面条,包子米粥,炒饼烩饼等,只有中档以上餐馆才有炒菜。不像现在,小饭馆也什么菜都敢炒。

  那时的饭馆无论大小,都没有“打包”一说。凭粮票供应,吃多少买多少,舍不得多买也不会有残羹剩饭,即使有吃不下的时候,也会吃净盘碗儿,干的用手绢一包随身带走,好像举国都在牢记“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

  那时的小饭馆,在哪家吃都一样,没有老字号,没有家传厨艺,不存在名厨名餐,还全市统一价格,一律同物同价。

  总感觉那时候的日子,特别省心。一般不下馆子,下馆子也只为解饿不为口味还都顿顿吃着香、样样吃不腻。

 记忆中,中学六年从没进过饭馆;大学六年偶尔在外就餐,也都是果子面包、北冰洋汽水。80年代后,误了回家吃饭,也只是到首都影院西边的“长征食堂”四两米饭(8分)、一个砂锅豆腐(两毛五)、二两白薯干酒(一毛六),连饭带菜、连干带稀、连吃带喝,不到五毛钱。即使到了今天,整天荤素具备,也没觉着那时有多“苦”,反倒常常怀念那时的省心。那时下馆子的酒菜饭

  素炒土豆丝

  炸酱面

  肉丝炒饼

  素炒饼

  饺子酒




  砂锅豆腐、米饭、白薯干酒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022a9G4BMH2_cNUgWt-v.html